第一百九十九章 挥师西向
李元昊被弑、西夏内乱的消息,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杨延昭心中酝酿已久的惊世计划。他没有丝毫犹豫,更不给汴梁任何反应和掣肘的时间,以雷霆万钧之势,悍然打出了“吊民伐罪,平定西夏”的旗号!
定州与庆州两地的行营,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疯狂运转起来。杨延昭以陕西路经略安抚使(虽卸任,但檄文仍用此名义)和北疆行营都部署的双重身份发布的讨逆檄文,如同雪片般飞向西夏边境,飞向大宋各路州府,也以最快的速度被抄送汴梁枢密院。
檄文辞藻犀利,义正言辞,痛斥西夏弑君乱政,祸国殃民,宣称大宋身为天朝上国,秉持仁义,绝不能坐视藩属内乱,黎民涂炭,故“奉天讨逆,吊民伐罪”,欲助西夏“拨乱反正”,恢复秩序。檄文最后,更是直言“此乃千载一时,廓清寰宇,永绝西顾之良机”!
与此同时,军事调动更是迅如闪电。
杨延训在接到命令后,仅用三日,便集结了原“西凉铁骑”及从北疆本部紧急抽调的一万精骑,合计近两万骑兵,兵分两路。一路由他亲自率领,自横山故道而出,旌旗招展,直指西夏东南门户;另一路由其副将统领,自萧关北上,做出迂回包抄兴庆府的态势。铁骑奔腾,烟尘遮天,声势浩大,根本无需掩饰。
石普在鄜延路,范仲淹在环庆路,也同时接到了杨延昭的指令,开始大规模集结步卒,整顿军械粮草,摆出全力支援前线、随时准备大举进攻的架势。
王贵的“锐士营”更是倾巢而出,不仅将宋军大举调动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散播得人尽皆知,更在西夏境内大肆渲染宋军“数十万大军压境”、“不日将踏平兴庆府”的恐怖氛围,极力夸大宋军的实力和决心,加剧西夏内部的恐慌与混乱。
杨延昭这一连串的组合拳,又快又狠,根本不给任何人喘息和思考的机会。当汴梁朝廷还在为李元昊之死的消息感到震惊,尚未就是否干预、如何干预西夏内乱达成一致意见时,杨延昭已经悍然将生米煮成了熟饭,把“挥师西向,平定西夏”这个既成事实,粗暴地摆在了整个天下面前!
消息传回汴梁,朝堂之上,瞬间炸开了锅!
“疯了!杨延昭这是疯了!”王钦若在相府内气得浑身发抖,将一份抄送的檄文狠狠摔在地上,“无诏擅兴大军,他眼里还有没有陛下!还有没有朝廷法度!此乃形同造反!”
他抓住“无诏擅动”这一点,试图给杨延昭扣上最大的罪名。
然而,这一次,响应他的人却少了许多。更多的官员,尤其是那些务实派和军中出身者,却被杨延昭这大胆至极的举动所震撼,甚至……隐隐感到一丝兴奋。
“王相此言差矣!”寇准再次挺身而出,他虽已年老,声音却依旧洪亮,“西夏内乱,国主被弑,此乃天赐良机!杨太师审时度势,果断出兵,正是为我大宋谋取万世之基业!檄文中言明‘吊民伐罪’,占尽大义名分!岂能拘泥于繁文缛节,而坐失此廓清西北之良机?若待西夏内乱平息,新主站稳脚跟,我大宋再想有所作为,难矣!”
“寇相所言极是!”兵部一位侍郎也出列附和,“杨太师用兵如神,麾下皆是百战精锐,如今西夏内忧外患,正是一举而定之机!若能趁此机会,即便不能尽灭西夏,也能拓地千里,使其元气大伤,数十年内再无南犯之力!此乃不世之功啊!”
“可是……可是他无诏出兵……”仍有官员纠结于此。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位老将军声若洪钟,“此乃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若事事等待朝廷决议,战机早已贻误!老臣以为,杨太师此举,虽有擅专之嫌,然其心为国,其行利国,当予以支持!”
朝堂之上,争论异常激烈。但显而易见,支持杨延昭,或者说,支持借此机会解决西夏问题的声音,占据了上风。开疆拓土,永绝西患,这对任何一个王朝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杨延昭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
而真正让这场争论迅速平息,并使得天平彻底倒向杨延昭的,是来自福宁殿的态度。
官家赵恒在最初的惊怒之后,看着地图上那两支如同利剑般插入西夏境内的骑兵箭头,听着朝堂上关于“千载良机”、“不世之功”的激烈争论,他沉默了。
他厌恶杨延昭的擅权,忌惮其日益膨胀的势力。但……他更无法抗拒“平定西夏”这份足以让他名垂青史的巨大诱惑!自太祖太宗以来,西北边患便是大宋心头之刺,若能在他手中解决,哪怕只是重创西夏,他的功业都将超越先帝!
是追究杨延昭的“擅权”之罪,还是默认甚至支持其行动,换取那梦寐以求的赫赫武功?
这个选择,似乎并不难做。
数日后,一道并非申饬,也非明确授权,而是态度暧昧、却足以让所有人看清风向的圣旨,从汴梁发出:
“西夏内乱,生灵涂炭。杨卿心系藩属,吊民伐罪,其志可嘉。然用兵之事,关乎国体,务须谨慎,稳扎稳打,不可浪战。一应军需粮草,着陕西诸路及三司合力保障,不得有误。望卿体察朕意,早奏凯歌。”
这道圣旨,没有追究杨延昭无诏出兵的责任,反而肯定了其“吊民伐罪”的正当性,并要求各方保障其后勤!这几乎等同于默许和追认了杨延昭的行动!
消息传到前线,北疆与西线将士欢声雷动,士气大振!而杨延昭接到这道旨意时,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冷峻笑容。
他知道,他赌赢了!他成功地用“开疆拓土”这个巨大的蛋糕,暂时堵住了朝廷的嘴,化解了自身的政治危机,并将战争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手中。
挥师西向,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更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政治破局。杨延昭以其超凡的胆魄与精准的算计,再次将自己和北疆,置于了整个帝国的焦点之上。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西方,等待着这场由他主导的、结局未知的远征,将如何改写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