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天下归心
“万国来朝”的盛典余韵未散,四海宾服的颂歌仍在传唱,但摄政王杨延昭的目光,已穿透这眼前的煌煌盛世,投向了更加遥远而根本的未来。外部的威服与内部的革新,如同巨舰的两翼,推动着大宋这艘古老的航船破浪前行。然而,杨延昭深知,若要这艘巨舰行稳致远,直至抵达他心目中那超越时代的彼岸,尚需完成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将他的意志、他的理念、他开创的这套全新体系,彻底融入帝国的血脉,铸就真正的“天下归心”。
这并非仅仅依靠强权与功业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制度的保障,需要人心的认同,更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文化的浸润。
首先,是权力的平稳过渡与制度的最终确立。幼帝赵受益(仁宗)日渐成长,虽依旧在杨延昭的教导与庇护之下,但聪慧仁厚,已初具人君风范。朝野之中,不乏有声音开始隐晦地提及“还政”之事。对此,杨延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睿智与胸襟。
他并未贪恋权位,反而主动上表,以皇帝年岁渐长、学识有成、且国势已稳为由,请求逐步归政。此举并非退让,而是以退为进的高明策略。他深知,在皇帝成年后仍长期把持朝政,名不正言不顺,易生祸端。主动归政,既能保全千古名节,又能凭借其无人能及的威望与对军队、新政体系的牢牢掌控,继续作为帝国的定海神针,行使最终的决策权。
在他的主导下,一套名为《摄政归政典章》的法规被制定颁布。其中明确规定,皇帝年满十八后,摄政王需逐步交还日常政务决策权,但保留对军国大事、四品以上官员任免的最终审议权,以及对重大国策的倡议权。同时,设立“元老院”,由摄政王、宗室耆老、功勋重臣及致仕宰相组成,作为皇帝的最高咨询与审议机构,对重大决策拥有评议甚至否决之权。
这套精心设计的制度,既确保了皇权的顺利回归,避免了权力真空,又为杨延昭及其代表的改革势力,预留了足够的影响力通道,保证了新政的延续性。此举赢得了朝野上下广泛的赞誉,即便是最挑剔的言官,也不得不佩服摄政王的高风亮节与深谋远虑。
其次,是思想与文化的引领。杨延昭深知,欲要“归心”,必先“洗脑”。他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在各级官学中,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更增设了算学、格物、律法、乃至初步的世界地理与历史课程。他亲自为《资治通鉴》(命司马光等人提前开始编撰)作序,强调“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并引导史官在记录当代史时,着重突出变革图强、富国安民的思想。
同时,他鼓励文艺创作,那些歌颂国家统一、赞美开拓精神、反映民生疾苦与新政成果的诗词、话本、戏剧,得到了官方的推崇和资助。一时间,文风为之一振,一种更加务实、进取、包容的文化氛围,逐渐在士林与民间弥漫开来。杨延昭的治国理念与个人形象,也通过这些文化载体,被不断美化、神化,深入人心。
再者,是切实的民生改善与社会进步。随着新政的深入,方田均税法抑制了兼并,占城稻的推广增加了粮食产量,水利兴修减少了灾害,工商扶持与海贸开拓创造了大量财富。尽管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但普通百姓的生活,相较于过去,已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实在在的好处,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能赢得民心。人们对带来这一切变化的摄政王,自然充满了感激与拥戴。
而格物院的研究,也开始结出硕果。改良后的纺织机提升了效率,新式农具节省了人力,对火药的应用探索虽未直接用于军事,却在开山修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指南针的完善,更是让大宋的海船敢于驶向更遥远的海洋,带回了更多的财富与见闻。这些点点滴滴的科技进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观念,也让人们对于这位倡导“格物致知”的摄政王,产生了近乎迷信的崇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杨延昭的精心治理下,大宋帝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政治清明,军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四夷宾服。汴梁城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万商云集,文明交汇。
当年轻的仁宗皇帝赵受益正式加冠亲政,杨延昭依制交还大部分政务,只保留元老院首席之职时,满朝文武、京城百姓,乃至得知消息的四方州郡,无不自发地涌上街头,高呼“摄政王千岁”、“陛下万岁”,声震寰宇。那场面,并非是对权力更迭的恐慌,而是发自内心的对一位带领他们走向强盛的伟大统治者的感激与挽留。
杨延昭站在高高的宫墙之上,望着下方那一片黑压压的、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的人潮,望着这座他亲手参与塑造的煌煌帝都,心中百感交集。从北疆边关的血火厮杀,到汴梁朝堂的纵横捭阖,再到如今这四海升平、天下归心的盛世景象……一路走来,艰难险阻,不足为外人道。
他成功了吗?他改变了这个时代的命运,将一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王朝,引领向了强盛与繁荣。他留下了足以影响千年的制度遗产与科技火种。
然而,他知道,历史的车轮依旧向前,未来的挑战依然无数。但他已无愧于心,无愧于这个时代。
天下棋局,至此终局。执子者以超越时代的智慧与魄力,布下惊世之局,终使天下归心,开创了一个迥异于历史任何记载的、属于大宋的、也属于他杨延昭的——煌煌盛世。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