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实验室”的构想刚刚落地,陈序便将一份新的提案摆在了战略决策委员会面前。文件的标题简洁而醒目——《关于与国内顶尖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战略合作方案》,但附件里那笔堪称巨额的捐赠预算,让会议室内的空气瞬间变得粘稠起来。
赵知远第一个炸了毛,他几乎是从座位上弹起来的,手指戳着那份预算表,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多……多少?!老陈!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这笔钱够我把‘黑玉’陶瓷基材料的生产线升级三次!够沈博士那边再建两个算力集群!你……你居然要把它‘捐’给学校?这跟把钱扔水里听响有什么区别?!”
沈雨萱虽然保持着学者的冷静,但紧蹙的眉头也显露出她的不赞同:“陈总,我理解与学术界合作的重要性。但如此巨额的、无特定项目绑定的捐赠,回报周期和产出形式都太模糊了。我们完全可以用项目合作的形式,针对具体课题提供经费,这样目标更明确,效率也更高。”
林晚晴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但财务官的本能让她无法不感到肉痛:“陈序,这笔捐赠一旦执行,将直接扣减我们本季度的净利润,对股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正如沈博士所说,这种开放式捐赠,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考核机制,资金使用效率无法保障。我们是否需要考虑一个更……保守的方案?”
就连一向沉稳的顾明,也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陈总,这个决策的风险在于,我们投入了巨额资金,但最终可能只是为高校的学术论文增加了几个署名,或者培养出的顶尖人才被其他竞争对手挖走。我们需要一个更令人信服的理由。”
陈序平静地听着所有人的质疑,他没有打断,直到大家都把话说完,会议室里重新陷入一种带着压力和不解的沉默。他才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鳞次栉比的建筑。
“各位,”他没有回头,声音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你们觉得,我们序言科技,现在最缺的是什么?是技术?是资金?还是市场?”
赵知远嘟囔道:“技术永远不嫌多!尤其是核心技术!”
“没错,核心技术。”陈序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但核心技术从哪里来?靠我们关起门来自己研发?是,我们能解决很多应用层面的问题,就像老赵你把稳压模块做得越来越好。但真正的、颠覆性的、能从零到一开创一个时代的技术,有多少是诞生在企业实验室里的?”
他走回桌边,手指点着那份方案:“高校和研究所,才是孕育这种原始创新的土壤。那里有最聪明、最大胆、最不受拘束的年轻大脑,有探索未知而不必过分考虑即时商业回报的环境。我们要做的,不是去那里‘购买’现成的技术,那是舍本逐末。我们要做的,是成为那片土壤的‘滋养者’,提前播下种子,并搭建一座桥梁,让那些最前沿、甚至看起来有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能够顺畅地流向我们,被我们的工程化能力和市场洞察所验证、所孵化!”
沈雨萱若有所思:“您是说……我们不是在‘捐赠’,而是在进行一种……长期的、战略性的研发外包和人才投资?”
“比那更深入。”陈序肯定道,“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共生’关系。我们提供资金、真实的产业场景和海量的应用数据。高校提供顶尖的人才、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前沿的探索方向。联合实验室,就是连接这两端的熔炉。我们要的,不是一篇篇冰冷的论文,而是在这个熔炉里锻造出的、能解决我们未来五到十年可能面临的技术难题的‘原型解决方案’,以及……那些在实验室里就跟我们的产业需求一起成长起来的、未来的顶尖人才!”
他看向赵知远:“老赵,你不是总抱怨顶尖的材料学博士难招吗?如果这个联合实验室就设在顶尖的材料学院,由我们和教授共同指导博士生,他们的研究方向直接围绕我们下一代硬件对新材料的需求展开。你觉得,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和我们去社会上招聘的,哪个更懂我们的需求?哪个更能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
赵知远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无话可说。这听起来……确实比单纯挖人更有吸引力。
陈序又看向林晚晴:“晚晴,你觉得这笔捐赠是成本。但我认为,这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研发投入。如果我们自己从头搭建一个同等水平的基础研究团队,需要投入的资金、时间和管理成本,将是这个数字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还未必能营造出那种自由的创新氛围。这笔钱,买的是我们通往未来技术制高点的一张‘快车道门票’。”
林晚晴沉默着,快速在脑海中重新计算着这笔账。如果真如陈序所说,这确实是一种更具杠杆效应的投资。
顾明抓住了关键点:“所以,合作模式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投入,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归属、优先转化权以及人才吸引的优先权。”
“没错!”陈序赞赏地看了顾明一眼,“这正是谈判的核心。我们要的不是冠名权,而是深度绑定。联合实验室产生的知识产权,双方共同所有,但我们拥有优先的、排他的商业化授权权利。参与项目的博士生、博士后,我们必须拥有优先录用权,甚至可以设立专门的‘序言奖学金’,提前锁定潜力股。”
沈雨萱的眼神亮了起来,作为研究者,她深知这种与产业深度结合的前沿探索意味着什么:“如果真能建立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带来技术突破,更能极大提升我们在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力,成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磁石。这比任何广告都有效。”
陈序最后总结道:“诸位,商战的下半场,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产品和市场。我们必须把触角延伸到技术创新的源头,与最聪明的大脑为伍,为未来的产业变革做好准备。这座通往学术界的桥梁,现在看起来投入巨大,但它是我们能否在下一个十年继续领跑的关键基石。”
他环视众人,语气沉稳而坚定:“现在,对于这份建立联合实验室的方案,是否同意进入下一阶段,与校方进行具体谈判?”
赵知远重重地吐出一口气,像是把胸中的纠结都吐了出来,他抹了把脸:“妈的,听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这个理儿。行吧,我同意!不过谈判我得参加!我得看看那帮教授是不是真有料!”
沈雨萱点头:“我同意。这将极大拓展我们的技术视野。”
林晚晴与陈序对视一眼,从他眼中看到了不容置疑的决心和清晰的逻辑,她最终缓缓点头:“财务上,我会重新评估,确保资金安全和投入产出评估机制。原则同意。”
顾明:“同意。建议立即组建由技术、法务、财务构成的谈判小组,制定详细的合作条款。”
“好!”陈序一锤定音,“那就这么定了。顾总,你来牵头谈判小组。老赵,沈博士,你们是技术核心,负责评估合作方向和潜在价值。晚晴,你负责把控财务条款。”
当会议结束,众人离开时,之前的质疑和压力,大多转化为了谨慎的期待和跃跃欲试。陈序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那份方案,他知道,这步棋一旦落下,序言科技的根系将深扎进更肥沃的土壤。这不只是一笔交易,更是一次对未来的郑重投资。
他低声自语,仿佛在回应着冥冥中可能的阻挠:
“周天明,你可以搅动资本市场,可以玩弄舆论……但技术的浪潮,你挡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