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算危机被消弭于无形,全球金融市场在经历了一场无人知晓的濒死体验后,继续着它喧嚣的舞蹈。张默和他的团队,以及“惊蛰”体系内的核心成员,是仅有的知情者。没有庆功,没有表彰,只有劫后余生的沉默和更深重的疲惫。
然而,金融世界没有真正的秘密,尤其是当涉及到核心清算系统这种敏感领域时。
几天后,一股新的“风险脉冲”开始扰动张默的感知。这一次,并非来自烛龙那熟悉的、带着冰冷恶意的能量,而是另一种……更加制度化、更加无处不在,却也带着审视意味的力量——全球金融监管机构。
“默哥,”猞猁的声音带着一丝担忧,“我们监测到,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国金管局在内的多家顶级监管机构,在过去48小时内,非公开地加强了对几家主要清算所和大型跨国银行的‘模型风险治理’和‘流动性压力测试假设’的审查力度。审查的焦点,恰好集中在我们之前提示过的‘参数校准’和‘极端情景设置’上。”
阿雅也补充道:“市场上开始流传一些未经证实的‘内部消息’,称有‘神秘机构’在近期流动性危机中,对核心清算系统进行了‘未经授权的深度压力测试’,其行为‘游走在监管灰色地带’。”
张默立刻明白了。他们成功阻止了烛龙的攻击,但他们在过程中动用的手段——尤其是他获得的Level-4权限以及对清算所核心算法的介入——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痕迹。这些痕迹,在危机过后,被循规蹈矩的监管机器捕捉到了。
烛龙的攻击是明枪,而监管的审视,则是难以防备的暗箭。
“河图,我们可能引起了监管层面的过度关注。”张默通报了情况。
“意料之中。”河图的回应带着一丝了然,“任何超越常规的防御,都会扰动现有的平衡。‘惊蛰’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灰色地带’。高层已在斡旋,但你需要做好准备,应对来自传统监管框架的……反作用力。”
果然,反作用力很快显现。
首先是一家与“默然资本”有业务往来的欧洲监管机构,发来了一份措辞异常严谨、问题极其细致的问询函,要求解释其在近期市场波动中,某些“高杠杆、复杂衍生品策略”的“真实意图”和“潜在系统性风险”。
紧接着,某国际金融媒体刊登了一篇看似客观、实则暗藏机锋的评论文章,标题为《影子系统的风险:当私人机构拥有过多“市场洞察力”》。文章虽未点名,但字里行间影射的,正是“默然资本”这种在危机中表现过于“精准”和“冷静”的机构。
这不再是金融战,而是合规战和舆论战。烛龙似乎改变了策略,从直接的金融攻击,转向了借助现有规则体系来束缚和消耗张默。
“他们想把我们拖入无尽的解释、听证和审查的泥潭,”胖子愤懑地说,“消耗我们的精力,限制我们的行动!”
“这正是他们的目的。”张默眼神冷静,“用规则的重量,来压制灵活性和前瞻性。”
他迅速调整策略:
1. 绝对透明化应对:
“阿雅,组建一个临时的‘合规与沟通’小组,由你负责。对监管机构的每一次问询,都以最高标准的专业性和透明度予以回应。提供所有要求的数据(经过脱敏),详细解释我们策略的风控逻辑和经济合理性。我们要在规则内,做到无懈可击。”
2. 主动塑造叙事:
“猞猁,改变信息防御策略。从被动辟谣,转向主动塑造。寻找与我们理念相近的、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意见领袖,以学术讨论的形式,公开发表关于‘下一代风控’、‘动态系统性风险监测’必要性的文章。将舆论焦点从‘神秘机构’,引导向‘金融防御科技创新’。”
3. 内部隔离与净化:
“胖子,启动‘堡垒’计划。将我们最核心的、与‘惊蛰’及烛龙相关的敏感业务与常规投资业务进行彻底的物理和逻辑隔离。确保即使外部受到最严格的审查,也无法触及我们真正的核心。”
这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战斗。对手不再是隐藏在阴影中的烛龙,而是阳光下的规则和质疑。胜利不再取决于风险的预判和规避,而取决于在既定框架内证明自身“合法性”的能力。
张默感到一种深深的讽刺。他们刚刚拯救了体系免于崩溃,却立刻要面对这个体系自身的质疑和束缚。
但他知道,这也是风控的一部分——管理“成功”之后带来的新型风险。
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依旧繁华的金融中心。光明之下的阴影,与阴影之外的规则,同样需要敬畏和驾驭。
与烛龙的战争远未结束,而新的战场,已经在他最熟悉的领域——这个由规则和资本构筑的世界里——悄然开辟。
(第二百一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