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的阴影如同无形的蛛网,开始缠绕“默然资本”。问询函、审查通知、以及那些看似友好实则充满试探的“行业交流”邀请,接踵而至。对手试图用程序的迷宫和舆论的软刀子,将张默这头闯入金融深海的“巨兽”困死在浅滩。
但张默,早已不是那个只会在阴影中潜伏的猎手。
“既然他们要求‘透明度’,那我们就给他们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张默在核心团队会议上,定下了新阶段的战略基调,“但不是被动的、防御性的透明,而是主动的、塑造性的透明。我们要把这场合规战,变成我们风控能力的‘展销会’。”
一场精心策划的“阳光下的行动”就此展开。
第一幕:开放日,风控艺术的橱窗。
“默然资本”破天荒地举办了一场小范围、高规格的“机构开放日”。受邀者包括部分态度相对中立的监管官员、长期合作的机构投资者代表,以及几家以严谨着称的金融媒体。
开放日的核心,不是展示辉煌的业绩,而是展示堪称艺术品级别的风控体系。
阿雅带领来宾,参观了经过脱敏处理的、实时显示全球风险因子关联的动态地图;胖子则演示了在“惊蛰”沙盘支持下,能够模拟各种极端场景的“压力测试矩阵”;张默亲自讲解了他们如何通过跨市场、跨资产的流动性监测网络,提前捕捉微观结构的异常。
没有神秘主义,没有不可告人的手段,只有超越行业标准数个量级的、硬核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严谨到偏执的操作纪律。
一位资深监管官员在参观后私下感叹:“如果所有机构都有这样的风控意识和技术,我们至少能省掉一半的麻烦。”
第二幕:标准制定者,从防守到进攻。
张默深知,最高明的防御是参与制定规则。他授意猞猁,通过多个匿名及非匿名渠道,向国际清算银行(bIS)、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标准制定机构,提交了一系列关于“下一代风控框架”的技术白皮书。
这些白皮书,系统地阐述了在金融体系日益复杂化、数字化背景下,传统风控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基于动态网络分析、AI驱动的情景模拟、以及行为金融学整合的新型风控范式。其中,巧妙地融入了他们在对抗烛龙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以假设性案例的形式),但完全剥离了超自然元素。
这些极具前瞻性和实操性的建议,立刻在全球风控圈和专业监管层引起了巨大反响。张默和“默然资本”,从一个被审视的“异类”,开始转变为引领行业思考的“思想领袖”。许多审查者突然发现,他们正在用旧的尺子,去衡量一个已经开始设计新尺子的人。
第三幕:联盟,扩大光明下的阵营。
张默主动联系了那些在危机中同样表现稳健、注重风控的同行——不仅是国内的顶尖机构,也包括国际上一些以“长期主义”和“风险管理”着称的百年老店和大型主权基金。
他以“提升全球金融体系韧性”为主题,发起成立了非正式的“稳健投资联盟”。联盟不涉及任何敏感信息交换,只专注于分享对宏观风险的理解、交流风控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在极端市场条件下相互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原则性框架。
这个联盟的成立,向市场和监管机构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默然资本”并非孤狼,而是稳健金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系的“维护者”而非“破坏者”。
三管齐下,效果显着。
监管机构的问询函开始变得更具建设性,语气从审视转向探讨。媒体的报道风向也开始转变,从质疑“神秘操作”,到赞扬“风控标杆”。那些曾经犹豫的合作方,变得更加坚定。
烛龙借助规则体系发起的这次攻势,不仅未能束缚住张默,反而被他借力打力,将自己和“默然资本”进一步塑造成了金融稳定支柱的形象。
“他们想用规则的光照出我们的影子,”张默看着一份关于邀请他参与某国际监管准则修订的会议通知,对团队成员说道,“那我们就让自己,成为光的一部分。”
他将那份通知轻轻放在桌上,目光投向窗外。
阴影中的烛龙或许会感到困惑。它们习惯了在黑暗中腐蚀,在混乱中获利。但当对手选择在最光明的舞台上,用最堂堂正正的方式,展示其无可匹敌的专业与力量时,那些阴影中的伎俩,便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与烛龙的战争,进入了新的维度。张默正在证明,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能赢得多暗的战,更在于能驾驭多亮的台。
(第二百一十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