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辽的先锋骑兵,是在周瑜撤退后的第二天傍晚抵达襄阳的。
三千精骑,人马皆覆轻甲,兵刃寒光凛冽,虽经长途奔袭,队形依旧严整,无声地透出一股百战精锐的肃杀之气。为首一将,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目光如电,正是荡寇将军张辽张文远。
当这支生力军出现在襄阳城外,看到那残破不堪却依旧飘扬着曹军旗帜的城头,以及城外战场上尚未完全清理的惨烈痕迹时,即便是见惯了沙场惨状的张辽,瞳孔也不由得微微一缩。
城门大开,陈暮率领文聘、王粲等主要属官,出城相迎。陈暮的手臂依旧吊着,脸色因失血和疲惫而显得有些苍白,但腰杆挺得笔直,眼神沉静如初。
“文远将军,辛苦了!”陈暮迎上前,拱手道。
张辽翻身下马,快步上前,一把托住陈暮的手臂,目光扫过他臂上的伤和眉宇间的倦色,沉声道:“明远兄!才是真辛苦了!辽在途中,闻兄力保襄阳不失,独抗周瑜旬月,心中敬佩万分!此战,兄当居首功!”
他的话语真挚,带着军人特有的直爽和对强者的尊重。陈暮苦笑着摇了摇头:“败军之将,何敢言功?若非文远将军及时来援,震慑周瑜,暮与这满城军民,恐已葬身火海。请,城中叙话。”
两人并肩入城,文聘、王粲紧随其后。张辽带来的骑兵则井然有序地在城外预定的区域扎营,与文聘的水军残部互为犄角,襄阳城的防御力量瞬间得到了质的提升。
郡守府内,灯火通明。陈暮简要介绍了这近一个月来的守城血战,尤其强调了周瑜用兵之老辣和江东士卒之悍勇。
张辽听得面色凝重:“周郎确乃劲敌。其主动后撤,非惧我援兵,实乃以退为进,另寻战机。明远兄不追击,实乃明智之举。”
陈暮点头:“然也。我军久战疲敝,亟需休整。周瑜退而不乱,于荆山、汉水间立寨,其势犹在。眼下,稳固荆北,恢复民生,整训士卒,方是首要。”
张辽表示赞同:“丞相亦有此意。赤壁……呃,襄阳水战小挫,虽未伤根本,然亦需时间休养。丞相命辽暂驻襄阳,听候明远兄调遣,巩固防线,防范周瑜再次北进,同时……”他顿了顿,压低声音,“留意刘备动向。”
随着张辽大军的到来和周瑜的暂时退却,襄阳城乃至整个荆北地区,终于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陈暮立刻投入到繁重的善后工作之中。
抚恤伤亡是第一要务。阵亡将士的名单被仔细核对,抚恤金和粮秣尽快发放到家属手中,尽管物资紧缺,陈暮仍下令优先保障。伤兵得到更有效的救治,从周边城镇征调的医者陆续抵达,药材的供应也逐渐跟上。
城墙的修复工程全面展开。数万民夫和士卒一起,日夜不停地搬运石料、夯筑土方、加固城防。那段曾经险些被突破的豁口,被重点加固,内外都用砖石重新砌垒,变得比周围墙体更加厚实。
内政方面,王粲展现出了出色的统筹能力。他重新登记户口,安抚流民,组织恢复生产。对于那些在守城期间表现出色的吏员和士族,陈暮不吝赏赐和提拔,而对于少数在战时试图投机或散布恐慌者,则予以严厉惩处,进一步树立了权威和秩序。
军事上,文聘与张辽迅速磨合。文聘熟悉水情地利,张辽带来北方骑兵战术和严格的训练方法。残存的水军与张辽的骑兵、步卒开始进行协同演练,虽然战力恢复非一日之功,但一支新的、更具韧性的防御力量正在形成。
陈暮每日奔波于城防工地、军营和郡守府之间,事无巨细,亲自过问。他的身影出现在哪里,哪里的效率似乎就会提高几分。那方黑色的砥石,依旧安静地躺在他的袖中,见证着他在废墟之上的重建,见证着他如何将战败后的混乱,一点点重新梳理成有序的坚韧。
这一日,陈暮与张辽一同巡视汉水防线。看着江面上文聘指挥水军操练,以及岸边张辽骑兵扬起的尘土,张辽不禁感慨:“明远兄,月前此地尚是人间地狱,如今竟已恢复几分气象。兄之能,辽深为叹服。”
陈暮望着奔流的汉水,轻轻摇头:“根基未固,强敌环伺,岂敢懈怠?周瑜虽退,其志未消。而真正的隐患,或许并非来自东南。”
张辽目光一凝:“兄是指……刘备?”
就在陈暮与张辽全力稳固荆北的同时,南郡的局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当周瑜与陈暮在襄阳城下血战之时,驻扎在樊城一带的刘备,并未如周瑜所期望的那样北上夹击襄阳,也未曾全力南下争夺江陵。他就像一个耐心的猎手,静静地潜伏在侧,观察着鹬蚌相争。
襄阳攻防战的惨烈结果,显然也出乎了刘备的预料。他没想到陈暮如此坚韧,更没想到周瑜竟真的未能攻克襄阳。
军师诸葛亮轻摇羽扇,对刘备道:“主公,周瑜北进受挫,锐气已失。其与曹军对峙于荆山汉水,短期内难有作为。此乃天赐良机于我。”
刘备眉头微蹙:“孔明之意是?”
“襄阳虽坚,然荆南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兵力空虚,守备松懈。且周瑜注意力被牵制在北面,无暇南顾。”诸葛亮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我军当迅速南下,以左将军、豫州牧之名,招抚四郡,以为根本。届时,北可拒曹,东可联吴(保持表面和睦),西可图巴蜀,王业之基,始于此也!”
关羽抚髯道:“军师所言极是。只是,我等若南下,曹军是否会追击?”
诸葛亮笑道:“陈暮、张辽首要之务乃防周瑜,稳固襄阳,短时间内无力亦无心南下追袭。此正是我军脱离曹氏,另图发展的最佳时机!”
刘备沉吟良久,眼中终于闪过一丝决然。“好!就依孔明之策!”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关羽、张飞、赵云等一众兄弟,“传令下去,即日整军,准备南下。同时……通告新野、樊城等地百姓,愿随我刘备者,一同南迁!”
“携民渡江……”诸葛亮微微颔首,这虽会拖慢行军速度,却最能收拢民心,彰显仁德。
几乎在刘备做出决定的同时,襄阳郡守府内,陈暮也接到了来自南面的最新斥候情报。
“使君,刘备军异动频繁,似在集结物资,收拾行装。另有迹象显示,其正在动员新野、樊城一带的百姓……”
陈暮看着情报,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深邃。
“刘备……果然动了。”他喃喃自语,“携民而行,欲收荆南么……好一个刘玄德,好一个釜底抽薪。”
他看向身旁的张辽:“文远,我们的麻烦,才刚刚开始。周瑜是明面上的猛虎,而这刘备,才是潜藏于侧的毒龙。他这一走,荆南恐非朝廷所有了。”
张辽冷哼一声:“区区大耳贼,丧家之犬,何足道哉!待此间稳定,末将愿请一支精兵,南下擒之!”
陈暮摇了摇头:“眼下,我们动不了他。守住襄阳,看住周瑜,才是丞相之命。至于刘备……且让他先去与荆南豪强纠缠吧。只是,需立刻禀明丞相,并提醒江陵守将,严防刘备声东击西。”
他走到窗前,望向南方。襄阳的烽火暂熄,但荆楚大地的风云,却因刘备的这一次南顾,而变得更加诡谲难测。一场影响深远的大撤退与大追击,已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