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监听完这一连串指令,有些发懵,下意识地转头看向崇祯,用眼神请示。
崇祯看着叶云帆条理清晰、近乎反客为主的安排,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疲惫而坚定地挥了挥手:“按他说的办!快去!”
“奴婢遵旨!”小太监再不敢耽搁,跌跌撞撞地冲出了翊坤宫,身影消失在黑暗中。
接下来,便是焦灼的等待。殿内的气氛依旧压抑,但相比之前的血腥绝望,多了一丝不确定的希望和紧张的期盼。
叶云帆目光扫过瘫软在地、脖颈上淤痕刺眼的袁贵妃,对旁边几个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宫女吩咐道:“你们几个,还不快扶贵妃娘娘到偏殿休息?我这里有伤药。”
他说着,在暗处从玉佩空间里取出了一个现代急救医疗箱,打开,里面是碘伏、纱布、药膏等物,虽然造型奇特,但功能明确。他将箱子递给一个看起来稍微镇定些的宫女:“用这个药水给娘娘清洗伤口,然后敷上药膏,用纱布包扎好。动作轻点。”
宫女们如同抓到救命稻草,连忙磕头,手忙脚乱却又小心翼翼地扶起仍在啜泣的袁贵妃,走向偏殿。
朱慈烺则快步走到依旧跪在地上、吓得魂不守舍的妹妹朱媺娖身边,心疼地将她扶起来,轻声安慰:“媺娖,没事了,没事了,哥哥在这里,叶先生来救我们了……” 他又走到摇篮边,将哭得声音沙哑的昭仁公主抱在怀里,轻轻拍抚。
崇祯皇帝默然无语,背对着众人,身影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孤寂和佝偻,仿佛一瞬间老了十岁。
他望着殿外漆黑的夜空,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代表城池正在陷落的可怕声响,无人知道这位末代君王此刻心中究竟在想着什么。
叶云帆站在殿中,看似平静,实则精神高度集中,一边通过空间感知留意着皇宫内外的动静,一边默默计算着时间。
他知道,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救援行动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末日救援,才刚刚进入最紧张、最关键的召集阶段。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随着每一次心跳和呼吸,沉重而缓慢地流逝。
翊坤宫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烛火不安地跳动着,映照着崇祯皇帝僵直的背影,以及叶云帆、朱慈烺等人凝重而紧张的面容。远处城墙方向的喊杀声和火光,似乎又近了一些,如同催命的鼓点,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而轻微的脚步声。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这位对崇祯最为忠心的老太监,小跑着进入殿内,他的脸色在烛光下显得异常苍白,呼吸有些急促,来到崇祯身后,躬身低语,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
“皇爷……皇爷,离宫城较近的几位大人……范阁老、邱部堂、李总宪、倪司徒、刘侯爷他们,已经到了殿外廊下候着。只是……只是几位大人说,此处乃是后宫禁地,外臣无诏不得擅入,他们……他们都在殿门外等候圣谕。”
崇祯背对着众人,身体几不可察地微微晃动了一下。
他缓缓转过身,脸上露出一抹极其苦涩、近乎自嘲的惨笑,声音沙哑而疲惫,却带着一种看透一切的悲凉:“呵……后宫?禁地?到了这个时候,国将不国,家亦非家,还有什么礼仪尊卑可言……罢了,都这个时候了,还讲究这些虚礼作甚……让他们……都进来吧。”
“老奴……遵旨。”王承恩声音哽咽,用袖子擦了擦眼角,躬身退了出去。
片刻之后,一阵略显杂乱却刻意放轻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只见大学士范景文、兵部侍郎邱瑜、左都御史李邦华、户部尚书倪元璐、新乐侯刘文炳等五位大臣勋贵,低着头,步履沉重地依次走入翊坤宫殿门。
他们身上的官袍多有褶皱污渍,脸上写满了疲惫、悲戚与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来到御阶之下,五人齐齐撩袍跪倒,以头触地,声音哽咽却整齐:
“臣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没有立刻让他们平身。他缓缓地、一步一步地走出殿门,站在汉白玉台阶的边缘。夜风吹拂着他散乱的花白头发和沾满尘土的龙袍,使他看起来更加憔悴苍老。他低下头,目光缓缓扫过台阶下这五位在帝国最后时刻依然前来赴难的臣子。他们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如此单薄,却又如此沉重。
“平身吧。”崇祯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深深的疲惫。
“谢陛下!”五人再次叩首,然后才艰难地站起身,垂手肃立,不敢直视天颜,但眼角的余光都能看到陛下那前所未有的狼狈和绝望。
崇祯没有再说话,他抬起头,目光越过重重的宫殿飞檐,望向漆黑如墨、不见星月的夜空,又转向皇城之外那隐约传来厮杀声和火光的方向。
明日,或许就在几个时辰之后,这座延续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帝国京城,就将彻底易主。他沉默着,仿佛在聆听这座古老都城最后的呼吸,又像是在做最后的告别。
就在这死一般的寂静中,名单上的其他文臣武将勋贵,开始陆陆续续地赶到。锦衣卫指挥同知李邦华、驸马都尉巩永固、襄城伯李国桢……一道道或熟悉或陌生的身影,在太监的引导下,沉默地来到翊坤宫前,无声地加入台阶下肃立的队列。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相似的悲壮和茫然。
崇祯的记忆力极好,方才虽只瞥了一眼叶云帆那份名单,但上面每一个名字都已刻入脑海。他的目光如同最精准的尺子,默默清点着台阶下越聚越多的人群。还差谁?他心中默数。这些人,或许能力有高下,或许政见有分歧,但在此刻,他们都是愿意与这个王朝共赴国难、或者至少愿意赌上性命跟随太子寻求一线生机的“股肱之臣”。他们的到来,本身就是一个信号。
朱慈烺和叶云帆一左一右,静静地站在崇祯身后半步的位置。
朱慈烺看着台下这些在最后关头依然前来的臣子,眼中既有感动,也有沉重,更有一份即将肩负起带领他们突围的巨大压力。
而叶云帆则目光沉静地扫视着全场,大脑飞速运转,评估着人数、状态,以及接下来即将展开的、关乎这一群人生死的庞大撤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