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光华流转,主播朱迪钠的身影再次清晰出现。
“家人们,欢迎回来!咱们大明皇室八十八种死法的系列直播继续走起!”朱迪钠依旧是那副活力满满的样子,“今天要讲的这位主角,那可真是个人才,堪称大明版的‘不死小强’!他就是——在靖难之役中‘战功赫赫’的曹国公李景隆!”
天幕下,原本还沉浸在朱高煦“瓦罐鸡”结局震撼中的人们,精神不由得一振。李景隆?这个在建文朝屡战屡败、被戏称为“运输大队长”的家伙,居然也混进了“八十八种死法”的名单?而且听这意思,死得还挺……别致?
【熬夜冠军】:“李景隆?他不是早该在建文朝就被砍头了吗?居然活到了永乐朝?还混了个死法?牛啊!”
朱迪钠没有卖关子,直接切入正题:“关于李景隆的死亡时间和死法,历史上一直有两种说法,堪称一桩悬案。”
天幕上打出两行字:
说法一:死于永乐末年,即永乐二十二年,绝食十日而死。
说法二:永乐二十二年绝食十日未死,又顽强地活了七年,最终死于宣德六年。
“大家看出来了吧?”朱迪钠摊手,“这时间差可是足足有七年!而且死法都是‘绝食’,一个成功了,一个没成功。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个是真的呢?”
他接着解释道:“由于后来李景隆的后代在明世宗嘉靖朝又被授予了淮安侯的爵位,所以按照他们家族自己的记载,那必然是选择‘死于永乐二十二年,绝食而亡’这个听起来更悲壮、更有点‘忠臣’意味的版本。毕竟,祖宗的脸面还是要的嘛。”
【摆烂喵喵】:“懂了,家族美化史!必须得是忠烈死谏,不能是老死病榻,不然怎么对得起后来的平反和爵位?”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朱迪钠抛出了疑问。
就在这时,天幕上飘过一条来自后世网友的分析,Id名叫 “豆沙包馅饼”:
“按一些史料记载,李景隆是因为受了冤枉才绝食自杀的。但是,大家想想,早在永乐二年,李景隆这个被永乐帝亲口承认的‘靖难首功之臣’,就因为被弹劾‘图谋不轨’之类的罪名,被革职圈禁在家了!这才是他仕途和人生的真正重大打击!”
“如果他真那么刚烈,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要以此明志,”豆沙包馅饼继续分析,“那他应该在永乐二年就被圈禁的时候,就直接绝食了!那才叫以死明志,性情中人!可他没有,他愣是在那高墙大院里,又安安稳稳地活了二十年!然后才在永乐末年突然想起来要绝食?这反射弧是不是长得有点离谱了?骗鬼呢?”
这条逻辑清晰的分析一出,天幕下顿时一片哗然。
【路人甲】:“有道理啊!受了委屈当场不死,憋了二十年才死?这委屈是陈酿的吗?越久越香?”
【大橘为重】:“哈哈哈,神特么‘陈酿的委屈’!网友真相了!”
奉天殿前,文武百官的表情都十分精彩。尤其是那些跟曹国公关系很好的功臣,对李景隆的“战绩”和为人更是心知肚明。
“这李景隆……当真是……”耿炳文真摇头,不知该如何评价。
“脸皮厚,吃得够,活得久呗!”旁边蓝玉低声嗤笑,“建文时丧师辱国没死,永乐时被圈禁也没死,绝食都死不了……真是个人物!”
“曹国公府这脸面,看来是打算硬撑到底了。”
就连龙椅上的朱元璋,嘴角都忍不住抽搐了一下。他对于这个李文忠之子本就观感复杂,如今听到其如此“坚韧”的生命力和其家族可能的美化行为,更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偏殿内的女眷们也是窃窃私语,对这位曹国公的“传奇”经历感到不可思议。
朱迪钠看着迅速增加的弹幕和讨论,总结道:“看来大家都觉得这事儿挺蹊跷。李景隆之死,恐怕不仅仅是简单的绝食明志,背后可能牵扯到更复杂的政治因素,或者,真的就只是家族为了颜面而进行的一次‘历史修订’。至于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了。”
“不过,”他话锋一转,带着调侃,“家人们,关于李景隆的死法,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旁证!”
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发现秘密的兴奋,“据说,在李景隆宣称要绝食的那段时间,也就是永乐末年,永乐大帝朱棣正在北伐蒙古的征途上。”
天幕上仿佛出现了塞北黄沙,金戈铁马的景象。
“而当朱棣在遥远的北方听说了留守南京的李景隆正在‘绝食明志’的消息后,”朱迪钠刻意停顿了一下,模仿着一种可能带着嘲讽和冷漠的语气,“这位永乐皇帝对此的评价非常简单,只有几个字——‘李景隆,懦夫耳!’”
这几个字,如同冰锥,透过天幕,刺入了洪武年间每一个听众的耳中。
【熬夜冠军】:“卧槽!朱棣这话够狠!直接定性为‘懦夫’!这哪是对待以死明志的人的态度?”
朱迪钠收敛了模仿的表情,正色道:“朱棣这个评价,非常值得玩味。大家想想,绝食而亡,在常人看来,是一种极其需要勇气和毅力的行为。过程漫长而痛苦,极其容易中途放弃。如果李景隆真的凭借莫大毅力,绝食十日而死,那么作为得到过李景隆天大的帮助、也深知其人的朱棣,即便不赞赏,至少也不该用‘懦夫’这个词来评价吧?”
他抛出了一个诛心的问题:“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在朱棣看来,李景隆的所谓‘绝食’,根本就是一场做戏,一场意图博取同情或者掩盖其他目的的表演!他根本就不相信李景隆有真的赴死的勇气和决心!所以才会轻蔑地称之为‘懦夫’。”
【路人甲】:“主播分析得对!朱棣什么人?那是人精中的人精!李景隆那点小心思,他能看不穿?看来这绝食水分很大啊!”
朱棣的这句“懦夫”评价,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天幕的讨论区掀起了更大的争论浪潮。
【豆沙包馅饼】:“看吧!实锤了!朱棣都不信他真绝食!绝对是宣德六年才死的!永乐二十二年的绝食就是演戏,没死成,又苟了七年!”
【糖醋里脊】:“我不同意!朱棣的评价可能带有个人情绪,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家族记载和部分官方史料都指向永乐末年,应该更可信!”
【清晨的粥】:“说不定是绝食了,但没完全绝?比如偷偷吃点东西?被朱棣看穿了,所以才骂他懦夫?”
【不想起床】:“都有可能!这就是一笔糊涂账!反正我觉得,能憋了二十年才‘喊冤’的人,干出假绝食这种事,一点都不奇怪!”
网友们分成“宣德死亡派”和“永乐死亡派”,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历史的迷雾,因为当事人朱棣的一句评价,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然而,无论天幕上如何争论,有一个地方的气氛,已经降到了冰点。
曹国公府(此时已经是李文忠的府邸)。
大明开国名将,朱元璋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此刻脸色铁青,胸口剧烈起伏,一双拳头攥得咯咯作响。他死死盯着天幕上那个被反复提及、受尽嘲讽的名字——李景隆,那是他的儿子!
“孽障!孽障啊!!” 李文忠内心在疯狂咆哮。他一生征战,勇猛刚烈,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爱惜名誉胜过性命。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在未来竟会如此不堪!丧师辱国在前,苟且偷生在后,如今连死法都成了天下人的笑柄,被后世之人如此调侃争论!
他甚至能感受到周围仆役、部将们投来的,那些带着同情、疑惑甚至一丝鄙夷的目光。这简直是整个曹国公府的奇耻大辱!
一股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如果不是这个小子躲进了皇宫马皇后那里就不再出来,真希望现在就掐死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免得他将来活着丢人现眼,死了还要贻笑万年!
朱迪钠看着激烈的讨论,总结道:“看来,李景隆之死的真相,恐怕很难有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定论了。史料记载的矛盾,当事人的评价,后世的推测,交织在一起,成了一团乱麻。”
“但是,”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戏谑,“无论他到底是死于永乐二十二年,还是宣德六年,无论他是真绝食还是假绝食,有一个形象是彻底立住了,而且被永乐皇帝朱棣亲手盖章认证——李景隆,懦夫耳!”
“这个评价,连同他‘大明运输大队长’的‘美誉’,以及这充满争议的死法,将伴随着他的名字,永远地留在历史的长卷中,供后人评说(和吐槽)。”
天幕在李文忠的羞愤和众人的议论声中缓缓黯淡,只留下李景隆这三个字,在洪武十一年的夜空下,散发着一种复杂而尴尬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