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聊完了轰轰烈烈的汉王之死,咱们再来看看永乐帝家的老三——赵王朱高燧是如何活下去的。”天幕上,朱迪钠调出了一张对比图,上面是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画像。
“说起来,朱高燧在朱元璋的孙子辈里,综合来看其实能排到第三!”朱迪钠语出惊人,“毕竟他爹是皇帝,他娘是正宫皇后,他自己也是嫡子,就出身和血缘而言,那是相当尊贵。而从能力上看,他也曾经参加了靖难之战的大多数战役,虽然没有朱高煦那么出众,但也不是打酱油的......”
“但是,”他话锋一转,指着画像,“坏就坏在,排在他前面的两位,老大是稳坐东宫的朱高炽,老二是战功赫赫、嚣张跋扈的朱高煦。在这两位‘巨星’哥哥的光芒照耀下,咱们的赵王殿下,就显得有些……黯淡无光,成了个小透明。”
【熬夜冠军】:“懂了,冠军和亚军太耀眼,季军直接没人看见了是吧?心疼赵王三秒钟。”
然而,小透明并不意味着没有想法。朱迪钠继续解说:“靖难成功之后,朱高燧曾长期驻守北平这座龙兴之地。守着这么重要的地方,又是皇帝嫡子,要说他心里没点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天幕上出现了朱高燧在北平王府中踱步思索的画面。
“他也曾对那至高无上的位置产生过悸动,甚至可能暗中布局,有所动作。”朱迪钠语气神秘,“但是,他爹永乐大帝朱棣是什么人?眼里能揉沙子?很快就察觉到了这个老三的不安分。”
“结果可想而知,”朱迪钠做了个打板子的手势,“永乐帝一顿狠狠的教训,让朱高燧彻底明白了,有些念头,动都不能动!父皇的板子,打在身上是真的很疼。”
【路人甲】:“果然,老朱家的孩子,没一个省油的灯!老三看着老实,背地里也憋着坏呢!”
就在朱高燧以为能继续在北平当个逍遥王爷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要说咱们这位胖太子大哥,表面上温良恭俭让,实际上手段高明得很。朱迪钠在天幕上娓娓道来,就在永乐二十一年,一桩赵王谋反案突然爆发,朝野震动。
天幕上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几个赵王府的属官被锦衣卫押解入狱,而朱高燧则跪在朱棣面前,面色惨白,浑身颤抖。
这事儿说来蹊跷,所有证据都指向赵王图谋不轨,甚至连他府上的护卫都被指控私藏兵器。朱迪钠意味深长地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证据来得太容易,太巧合,简直像是有人特意送到陛下面前的。
【熬夜冠军】:我懂了!这是胖太子在敲打弟弟呢!这一手玩得漂亮啊!
就在朱高燧以为自己难逃一死时,事情出现了转机。朱高炽突然出面,在朱棣面前为弟弟求情,言辞恳切,声泪俱下。
大哥这一手以退为进,实在是高明。朱迪钠分析道,他既让朱高燧见识到了自己的手段,又在父皇面前展现了兄长的宽厚。更重要的是,他让朱高燧明白了一个道理:你的生死,全在我一念之间。
醒悟过来的朱高燧,从此彻底变了个人。他主动请求削减护卫,整日沉溺于酒乐,甚至故意在朝臣面前表现出昏庸无能的样子。
这是赵王最聪明的地方,朱迪钠赞叹道,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哥:那个位置,我不争了。你们兄弟俩的事,我再也不掺和了。
【路人甲】:识时务者为俊杰!赵王这是大彻大悟了啊!
从此,大明王朝的朝堂上少了一个潜在的竞争者,多了一个懂得明哲保身的逍遥王爷。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位看似温吞,实则深谙权术之道的胖太子的精心布局。
时光荏苒,到了宣德朝。汉王朱高煦造反被擒,最终落得个“瓦罐鸡”的凄惨下场。
“这个时候,有大臣就上书给朱瞻基了,”朱迪钠模仿着大臣的语气,“‘陛下!汉王已伏法,赵王素与汉王亲近,岂能无虞?当一并擒之,以绝后患!’”
“刚刚搞死一个亲叔叔的朱瞻基,心里也很犹豫。”朱迪钠剖析着皇帝的心理,“他爷爷儿子不多,到他这辈,亲叔叔就剩这么一个了。已经杀了一个,要是再把这个也杀了,天下人会怎么看他?他不想背一个‘屠戮亲族’的恶名。”
就在朱瞻基举棋不定之时,朱高燧做出了他人生中最正确的一个决定。
“赵王朱高燧主动上表,”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赞赏,“恳请交出自己的所有护卫兵马,彻底放弃兵权,只求做一个安安分分的富贵王爷。”
这一招以退为进,彻底打消了朱瞻基的疑虑。
【大橘为重】:“高!实在是高!这才是真正的明哲保身!主动交权,皇帝放心,自己也能得善终。”
朱迪钠看着弹幕,总结道:“看来大家都觉得赵王朱高燧是个明白人。在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中,他虽然有过程心动,但能及时认清现实,懂得急流勇退,最终得以安度晚年。这在动不动就你死我活的皇室斗争中,堪称一股清流,也是一份难得的智慧。”
【历史课代表】:“确实,比起他二哥的作死,赵王的生存策略堪称典范。不争是争,有时候,放下才是最好的拥有。”
【路过吃瓜】:“最是无情帝王家,能像赵王这样善终的,真是凤毛麟角!给他点个赞!”
天幕在众人对朱高燧“生存智慧”的感慨中缓缓隐去。这位曾经的“小透明”亲王,用他的选择和结局,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关于权力与生存的深刻案例。
天幕中关于朱高燧生存智慧的讲述,让奉天殿前的朱元璋陷入了久久的沉思。这位以识人善任着称的开国皇帝,目光如炬地透过时空,审视着老四家这三个性格迥异的孙子。
这个朱高燧,倒是让咱有些意外。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在寂静的殿堂中格外清晰,懂得审时度势,明白进退之道。在帝王家,这反倒是种难得的大智慧。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朱标,语气中带着几分复杂的感慨:老四就这三个儿子,可偏偏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老大沉稳,老二勇武,老三机敏。若是...若是允炆能有这朱高燧一半的见识和决断...
朱元璋没有把话说完,但殿内众人都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时占据着绝对优势,却因为优柔寡断、用人不当,最终将大好江山拱手让人。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痛惜。他想起了天幕中二十年后自己为朱允炆精心布置的局:削藩的正当性,兵力的绝对优势,正统的地位...所有这些,都因为继承人缺乏必要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而付诸东流。
为君者,不仅要懂得进取,更要明白何时该退。朱元璋像是在对朱标说,又像是在告诫自己,这个朱高燧,看似最不起眼,实则最懂这个道理。老四家的这个老三,倒是让咱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