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奏对完毕,王珪躬身退出甘露殿。
殿外,暮色已深,宫灯次第亮起,在冰冷的空气中晕开一团团橘色的光。
他沉默地登上等候已久的马车,车厢在车轮轱辘声中轻轻摇晃,驶离那重重宫阙。
车厢内,王珪闭目凝神,将方才与陛下的每一句对话,乃至陛下说话时的细微神态、语气停顿,都在脑中细细回味了一遍。
确认自己的应对毫无错漏、完全领会并顺应了圣意之后,他紧绷的心弦才稍稍放松。
随即,一股复杂的感叹油然而生。
陛下此举,既安抚了王家,敲打了韦氏,平息了后宫可能的怨言,稳住了魏王阵营,还顺手施恩,加固了君臣纽带。一举数得,润物无声。
这份驾驭群臣、平衡朝堂的政治手腕,确已臻至化境,令人既敬且畏。
思绪浮动间,车驾已缓缓停稳。老仆在外低声禀报:“家主,府上到了。”
王珪敛起心神,走下马车,踏入府门。随即进入东跨院,刚绕过影壁,便听得正堂内传来孩童稚嫩欢快的嬉笑声。
定睛一看,正是妻子杜氏与大儿媳崔嫋嫋,一人牵着旭儿,一人揽着琰儿,正在堂前玩耍。
两个粉雕玉琢的小孙子见到祖父归来,立刻挣脱了母亲和祖母的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阿翁”,像两只小雀儿般,张开手臂,跌跌撞撞地扑了过来。
方才在宫中的种种思虑、朝堂的波谲云诡,在这一刻,仿佛被这纯真无邪的童趣瞬间冲散。
王珪脸上不由自主地漾开了真切而温暖的笑意,弯下腰,一手一个,将两个孙儿稳稳地揽入怀中,感受着那软糯的小身子带来的依赖与温暖,只觉得心都要融化在这份天伦之乐里了。
杜氏见丈夫归来,脸上也露出了柔和的笑意,但她心细,看出王珪眉宇间虽带着笑,却难掩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她上前几步,从王珪怀中接过还缠着祖父不放的琰儿,轻声对崔嫋嫋道:“嫋嫋,先带旭儿和琰儿去偏厅玩会儿,让他们祖父歇歇脚。”
崔嫋嫋温顺应是,柔声哄着两个小家伙。
杜氏又转向身旁的贴身侍女吩咐道:“雨露,去厨房看看,晚膳可以传上来了,就摆在东暖阁。”
晚膳很快备好,菜式清淡精致,皆是依着王珪的口味和养生习惯所备。
王珪默默用罢,漱了口,接过杜氏递上的热毛巾擦了擦手脸,感觉一日的疲惫驱散了不少。
他放下毛巾,对杜氏道:“夫人,遣个人去大郎和二郎院里说一声,让他们稍后到我书房来一趟,我有事相询。”
杜氏见他神色平静,但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心知必有要事,也不多问,只点头应下,立刻让得力的小厮前去传话。
窗外夜色渐浓,书房里的烛火已被点亮,映照着王珪沉静的面容。
不一会儿,王崇基与王玉瑱兄弟二人说笑的声音便由远及近,那毫无顾忌的谈笑传入书房,听得王珪心头一股无名火骤然腾起。
兄弟二人前一后踏入书房门槛,迎面便撞上父亲那沉肃如水的面色,两人脸上的笑意瞬间僵住,迅速收敛,规规矩矩地站定。
“坐。”王珪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
待两人依言坐下,他目光如炬,在长子与次子脸上缓缓扫过,沉声问道:“说说吧,吏部考功司的事,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京兆韦氏的官员,此番近乎人人被黜?”
王玉瑱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闪过恍然与钦佩,立刻扭头看向身旁的大哥,那眼神仿佛在说:
“大哥,你竟做得如此彻底?我只盼着那韦东霖滚蛋,你竟将整个韦氏都牵连进来了?”
王崇基感受到弟弟投来的目光,嘴角不由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自信弧度,对这番无声的“恭维”显然颇为受用。
兄弟二人这细微的眉眼交流,如何能逃过王珪的法眼?他心中火气更盛,不由低声呵斥道:
“混账!你们两个,都是三十好几、为官多年的人了,怎还会如此冲动行事,授人以柄?!现在,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仔仔细细,一字不漏地给我说清楚!”
王玉瑱见父亲动怒,连忙起身,恭敬回道:“父亲息怒,容孩儿禀明。事情是这样的。
儿先前任职太常丞时,手下有一主簿名叫王千成,为人勤勉干练,与儿私交甚笃。不瞒父亲,当时衙署内许多繁琐公务……也多是由他代为处理的。”
“此次从嶲州归来,儿前去探望,却发现他家境贫寒,几乎到了难以维系的地步。
儿心中诧异,细问之下才得知,原来他的大女儿多年前被京兆韦氏旁支一房设计骗婚,过去守了五年活寡。
如今她那名义上的夫君病逝了,女儿便回了长安投靠父亲。”
“偏偏如今接任太常丞的,正是韦氏子弟,名叫韦东霖。
此人到任后,对王主簿多方刁难,更是变着法儿地克扣其俸禄,使得他生计越发艰难。
儿实在看不过眼,想到大哥正在考功司任职,或能施以援手,便前去恳请大哥相助。事情的起因,便是如此。”
王珪听完次子的叙述,紧绷的心弦略微一松。只要自家占着“理”字,便有了立足的根本。
陛下定调是陛下的权衡,但事实真相又是另一重保障。
他随即转向长子王崇基,目光锐利:“即便如此,你身为考功司郎中,执掌官员铨衡,对那韦东霖小惩大诫,依律评个下等,也便罢了。为何要对韦氏其他官员也一并打压,毫不留情?”
他语气加重,带着一丝不解与责备:“你可曾想过,经此一事,日后为父在魏王府中,与那韦挺同殿为臣,该如何自处?局面又将何等尴尬?”
王崇基面对父亲的质问,并未慌乱,反而沉稳地点了点头,脸上依旧带着那抹成竹在胸的澹然笑意,拱手道:
“父亲暂且息怒,且容孩儿细细禀明其中缘由。此事,儿自有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