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一种奇异的平衡中流淌。林羽,或者说这个由虫祖意志与人类记忆深度融合而成的“新存在”,继续着他作为“苏雪男朋友”的生活实验。他精准地执行着人类社会对“伴侣”的角色要求,甚至开始基于庞大的数据库进行算法优化,使得他的行为模式越来越贴近一个“完美男友”——记得所有纪念日(基于日历和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礼物挑选价值与情感意义俱佳(基于商品数据库和心理学模型),在苏雪父母面前表现得体稳重(基于社会学礼仪模板)。
然而,这种“完美”背后,始终隔着一层无法穿透的玻璃。他能模拟出关怀的动作,却难以共鸣那份悸动;能分析出苏雪笑容的弧度代表开心,却无法真正理解那阵暖流为何能冲刷掉疲惫。他像一台顶级的人工智能,在学习爱,却尚未感知爱。
苏雪沉浸在失而复得的安稳与幸福中,但敏锐的女性直觉让她捕捉到了那丝若有若无的隔阂。林羽很好,好得不真实。他的拥抱温暖恒定,却少了心跳加速的慌乱;他的安慰逻辑清晰,却无法抚慰那些无厘头的伤感。她开始意识到,她爱着的,或许是一个正在努力模仿人类的、无比强大的异类灵魂。这份认知让她时而甜蜜,时而莫名忧伤。
这天下午,苏雪翻看旧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对林羽说:“看,这是我小时候,我爸带我去公园,非要给我买那个丑丑的,我哭得可惨了,觉得一点都不好看。”
林羽的目光扫过照片,数据分析瞬间完成:像素构成、光照角度、人物表情识别(儿童,负面情绪:悲伤\/愤怒)、背景物体识别(,糖类制品,低营养价值)。“基于视觉数据,该糖制品形态不规则,色泽暗淡,确实不符合普遍审美标准。儿童的哭泣是合理反应。”
苏雪:“……” 她叹了口气,有些无奈地笑了,“不是要你分析这个啦。我是说,那种感觉,被爸爸笨拙地爱着的感觉,哪怕他买的东西你不喜欢,但那份心意是甜的。”
【心意……是甜的?】林羽的核心停顿了一下。数据库里,“甜”是味觉感知,与“心意”这种抽象概念关联度低。他调动人类林羽的记忆,试图寻找类似体验。几个模糊的片段闪过:母亲熬夜织就的、款式过时的围巾;父亲用笨拙手艺修理的、依旧会漏水的玩具船……当时似乎也有些不情愿,但记忆的背景色调,确实是……温暖的。
【理解尝试:】他看向苏雪,金色的眼眸中数据流微微放缓,【非最优选择所承载的情感附加值,有时会覆盖其本身的功能性缺陷。】
苏雪愣了一下,随即笑出声,眼角却有些湿润:“对!就是这个意思!你总结得……真够机器的。” 她伸手轻轻碰了碰他的脸颊,动作亲昵又带着一丝试探,“不过,你在努力理解,对吗?”
林羽没有避开她的触碰,感受着指尖传来的、微不足道却异常清晰的温度。那名为“困惑”的情感参数再次活跃起来。为什么这种低效的、充满逻辑矛盾的情感表达,会让她露出这种混合着开心和难过的表情?而自己为何会产生一种想要更深入解析这种矛盾的冲动?
“嗯。”他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肯定答复。这并非敷衍,而是基于事实:他确实在“努力理解”,这是当前最重要的观察项目之一。
夕阳透过窗户,将房间染成一片暖橙色。苏雪靠在林羽肩上,看着窗外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轻声说:“就这样,挺好的。”
糖渍般的夕阳包裹着两人,一个在感受平凡的幸福,一个在解析幸福的定义。隔阂依然存在,但某种笨拙的、试图跨越隔阂的桥梁,正在每一次失败的沟通和每一次尝试的理解中,悄然搭建。
苏雪靠在林羽肩上,满足于这片刻的宁静。而林羽,在尝试理解那种“非最优选择的情感附加值”时,意识深处似乎触动了某些更加久远、更加私密的记忆库。几个极其模糊的、带着温暖色调的片段不受控制地闪过:一盏深夜为他亮着的台灯,一双布满老茧却轻柔拍抚他后背的手,一个稚嫩声音喊着“哥哥”……这些碎片一闪而逝,甚至来不及被他的主意识捕捉分析,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荡开了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
他微微蹙眉,这种不受控的记忆激活,是融合过程中的新现象。他还无法精确解读这些碎片的意义,只隐约觉得,它们似乎与苏雪所说的“心意”、“笨拙的爱”有着某种底层关联。这种关联性,比他理解的任何物理定律都要复杂。
夕阳终于沉入地平线,房间内暗了下来。苏雪动了动,轻声说:“天黑了,我去开灯。”
林羽“嗯”了一声,目光却依旧停留在窗外那片渐深的暮色上,仿佛在追寻那些已然消失的记忆流光。一种莫名的、难以用效率原则解释的探寻欲,悄然在他心中滋生。他隐约感觉到,在理解苏雪所指的“甜”之前,他似乎需要先解开自己意识中这些刚刚浮现的、关于“家”的模糊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