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舰队近乎全军覆没的噩耗与那段附加了倒计时的最后信息,如同冰水浇头,让“火种同盟”内部弥漫着悲愤与彻骨的寒意。牺牲并非毫无价值,幸存舰船拼死传回的数据碎片,经过“归墟”与“方舟”的全力解析,终于揭开了“镜像”敌人的部分面纱。
数据显示,“镜像”并非实体舰船,而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能量投影,其核心运作依赖于一个远程的“主控意识”。它们拥有极强的学习与模仿能力,能近乎完美地复制目标的战术与技术,但其存在一个关键弱点:维持高精度模仿与实时能量传输,需要稳定的超距信道支持,且对突发性的、无法预测的“混沌变量”反应会稍显迟滞。
基于用鲜血换来的情报,同盟迅速调整战略。被动防御已证明是死路,必须打造一支能在“镜像”猎场中生存并反击的“锋矢”。
由陆延昭主导,一支全新的“特遣攻击群”开始组建。其核心并非单一舰种,而是由经过特殊强化的“方舟”突击舰(担任正面诱饵与火力支点)、“荆棘齿轮”的信息战平台(负责干扰与欺骗)以及搭载了沈墨池最新“情感共鸣放大器”的人类精英小队(作为关键的“混沌变量”)混编而成。
与此同时,林晚与“归墟”合作,开始对“摇篮”防御网络进行终极强化。她们不再追求无懈可击的绝对防御,而是转向构建一个具有弹性的“活性盾牌”——利用地球生命情感的复杂性与波动性,使得精神屏障的能量签名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增加“镜像”模仿与破解的难度。
沈墨池的任务最为艰巨。他需要将之前主要用于防御和连接的“情感共鸣”力量,转化为能够干扰甚至伤害“主控意识”的武器。在模拟对抗中,他发现纯粹的愤怒或恐惧会被“镜像”轻易解析并反弹,唯有那些复杂、矛盾、蕴含着坚定意志与牺牲精神的情感混合体,才能对依赖逻辑分析的“主控意识”造成有效的冲击。
“需要的是灵魂的‘噪音’,而非情绪的‘尖叫’。”沈墨池对参与训练的小队成员解释。他引导他们,将对他人的守护之心、对家园的眷恋之情与面对强敌的决绝意志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无法被简单归类、充满内在张力的精神力量。
当倒计时进入最后阶段,一支“镜像”先遣小队如预期般出现在木星轨道附近,试图对那里的联合观测站进行试探性攻击。新建的“特遣攻击群”迎来了首次实战检验。
战斗激烈而短暂。“方舟”突击舰凭借强化后的护盾吸引了大部分火力,“荆棘齿轮”的平台则成功制造了大量虚假信号,扰乱了“镜像”的识别。关键时刻,人类精英小队在沈墨池的远程引导下,将凝聚的“共鸣利刺”精准投向“镜像”集群。
效果显着!数个“镜像”的投影瞬间变得不稳定,其模仿行为出现了明显的混乱和延迟,仿佛接收到了无法处理的错误指令。尽管未能将其摧毁,但攻击群成功击退了敌人,并完好地撤出了战斗。
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同盟的士气,证明了新战术的可行性。然而,在战后复盘时,“归墟”在分析“镜像”撤退前最后时刻散逸的数据流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有一道极其隐秘的、并非指向遥远深空“主控意识”,而是指向太阳系内、火星基地附近某个坐标的微弱信息传递。
这道信息的内容无法完全破译,但其结构特征,与之前寄生在“摇篮”节点上的那个信标所使用的加密方式,存在高度相似性。
章末钩子: 结论毋庸置疑:同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内鬼,在向敌人传递情报,其位置,可能就在看似固若金汤的火星联合基地内部!刚刚因胜利而凝聚的信任,再次蒙上了厚重的阴影。一边是迫在眉睫的外部威胁,一边是潜藏在身边的毒牙,同盟的淬火之路,布满了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