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2)
朱翊钧:“咱废话少说,直入正题,先说说我功绩里的外交。
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写了封亲笔信,派使者约翰·纽伯莱给我送来,信里想让英中好好搞贸易。
可惜啊,这使者半路出事了,信没丢,但成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终身遗憾,后来这信被英国国家博物馆收了。”
朱元璋:“说起英国,就想起八国联军,真是气煞我也!不过这女王一世,还算有点眼光。”
朱厚照:“英国女王还给你写信?这排面可以啊!”
朱高煦:“贸易往来?不就是做生意嘛!早说啊,我当年跟着爸爸打仗缴获的宝贝,说不定能跟他们换点稀罕玩意儿。”
朱雄英:“可惜使者半路没撑住,这信成了跨世纪未读消息了,心疼女王一秒。”
秦良玉:“要是信送到了,咱大明的丝绸瓷器说不定能卖得更远,边疆将士的装备都能再升级升级。”
戚继光:“贸易搞好了,银子不就来了?总比派矿监去民间搜刮强,可惜这机会,跟丢了场大胜仗似的。”
朱厚熜:“女王写信求贸易,说明咱大明当时够分量!我当年炼丹要是能从英国弄点稀罕药材,说不定效果更好。”
朱棣:“我派郑和下西洋时候,哪国国王不是捧着国书来见?不过英国这女王有眼光,知道跟咱做生意能发财。”
朱祁镇:“可惜这使者,要是顺利到了,说不定现在咱群里还能加个英国友人,天天唠唠海外奇闻。”
海瑞:“互通贸易,利国利民!然使者遭难,天意难违。但由此可见,我大明国力鼎盛时,威名远播海外,实为幸事。”
张居正:“万历朝要是能抓住这次机会,打开海上贸易新局面,国库也能宽裕不少,可惜这桩憾事。”
朱翊钧:“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惜,不然说不定咱大明早就跟英国建交了,哪轮得到隔壁那帮人折腾。”
朱元璋:“做生意可以,但得守住规矩!咱大明的东西可以卖,骨气不能丢,别学后来的人,让人欺负到家门口。”
朱厚照:“我看啊,主要是那使者运气太差,换我派的人,骑马带刀一路护送,保管把信送到万历手上。”
朱雄英:“现在这信还在英国博物馆?也算成了中英交往的老物件了,以后有机会得去瞅瞅,看看女王的字写得咋样。”
朱翊钧:“我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播基督教,中西文化也算有了交流。
1601年1月25日,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利玛窦觐见了我,给我送了自鸣钟、圣经、《万国图志》、大西洋琴这些新鲜玩意,得了我的信任。
他还把封面烫金、装订精美的《地球大观》送给我,说从这地图集上能看到他从西方来中国的路线。
同年,我下诏允许利玛窦他们长住北京。之后利玛窦在北京凭着学识结交士大夫,跟人聊天主、灵魂、天堂地狱,还编新书,像《二十五言》就是用中文写的,不少知识分子都尊重他。
到1605年,北京就有200人信天主教了,里头还有几个公卿大臣,最有名、影响最大的是进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启。
除了利玛窦,明末来的着名传教士还有意大利的熊三拔、艾儒略,日耳曼的汤若望,瑞士的邓玉函,西班牙的庞迪我等。
这些人在中国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这些科学技术,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算有点促进作用,也唤醒了士大夫里的少数先进分子,对中西交流贡献不小。
他们把在中国的经历写到西方,引起挺大反响,对日本和朝鲜认识西方文明也有重要影响。”
朱厚照:“洋和尚来传教还带这么多新鲜玩意?自鸣钟是不是跟我玩的机关木偶似的?大西洋琴弹起来好听不?”
朱高煦:“《万国图志》?能比我当年打下来的地盘大?不过能让皇上允许长居,这些洋和尚怕是有点真本事。”
朱雄英:“利玛窦够厉害啊,不光能跟皇上唠,还能跟士大夫处成朋友,这社交能力比我父皇当年笼络大臣还强。”
秦良玉:“传播天文数学?这可比光念经有用!边疆测个地形、算个粮草,说不定都能用得上,这些传教士倒像个技术顾问。”
戚继光:“我练兵那会儿要是有西方的数学知识,排兵布阵、算弹药补给能更精准,看来这中西交流还真能派上用场。”
朱棣:“当年郑和带回来的都是香料宝石,这些传教士带的是学问,有意思!不过得防着点,别打着交流旗号搞小动作。”
朱祁镇:“徐光启都信了天主教?看来这些洋学问确实有吸引力,我当年要是能接触接触,说不定看地图能明白得更快。”
朱祁钰:“传播科学技术总比光吵架强,朝堂上要是多几个懂这些的,也不至于连个历法都算不明白。”
海瑞:“洋教虽异,然其带来之学问若有益于国计民生,亦可借鉴。但需坚守本心,不可本末倒置,失我华夏根基。”
郑成功:“我在东南见过荷兰人,他们的航海图确实精细,看来这些传教士带来的地理知识没吹牛,早知道能少走不少弯路。”
张居正:“利玛窦这招以学问交友太高明了,既传播东西,又没引起太大抵触,比硬塞教义强多了。”
朱翊钧:“那自鸣钟我挺喜欢的,天天盯着看时辰,比太监报时准多了。徐光启跟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现在看都觉得厉害。”
朱元璋:“学人家的好东西可以,但别学迷糊了!咱老朱家的根不能丢,要是忘了自己是谁,学再多也没用。”
朱翊钧:“我简单总结以下的。文化方面,我改革了学校,经济方面,之前说过一条鞭法和清丈田亩,政治方面有官吏考核、早朝制度,军事上就是万历三大征。”
朱常洛:“从万历三大征来看,爸爸绝不是平庸皇帝。实际上,爸爸对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而且战争中对前线将领充分信任,指挥失误的坚决撤换,都显了爸爸的胆略。
但另一方面,三大征对咱大明财政造成了极其沉重负担,张居正时期辛苦攒的四百万两贮金,在万历援朝之战中全花光了。
国库空虚,导致后来跟崛起的满洲八旗军队作战的军费,只能靠不断增税来补,这可以说是明末农民大起义的一大重要诱因。”
朱厚照:“没点魄力谁敢一口气打三仗?不过把张居正攒的钱全造了,这操作跟我在豹房搞基建有的一拼。”
朱高煦:“打仗就得有这狠劲!该换将就换将,不像某些人优柔寡断。就是这钱花得也太快了,我当年带兵咋没这么费银子。”
朱雄英:“前有张居正攒钱,后有万历花钱,这搭配也是绝了,一个开源一个节流……哦不,是一个节流一个‘开造’。”
秦良玉:“三大征保了边疆安稳,这点没得黑!但国库空了是真要命,后来将士们饷银拖拖拉拉,跟这有直接关系吧。”
戚继光:“军费花光了就得增税,老百姓扛不住就反,这连锁反应跟打仗时的阵型溃散似的,一环崩了全完。”
朱厚熜:“我当年修道虽费钱,但没把国库造空啊!万历你这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
朱棣:“打仗哪有不花钱的?我五征蒙古也耗钱,但我边打边搞创收!你这光出不进,不是长久之计。”
朱祁镇:“虽说我当年打了败仗,但至少没把钱全花光……不过三大征能全胜,比我强。”
朱祁钰:“赢了战争输了财政,这账算下来到底值不值?就像种地,把种子都吃了,来年咋活。”
海瑞:“三大征固疆土有功,然耗空国库、逼民增税则有罪!功过不能相抵,此乃治国大忌。”
张居正:“四百万两啊……我当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就这么没了……早知道当年多埋点银子。”
朱翊钧:“当时哪顾得上想那么多?蒙古、日本、土司都找上门了,不打等着被欺负?总不能让后世说我怂吧。”
朱元璋:“打是该打!但打完得想着怎么填窟窿!光会打不会算,跟没头苍蝇似的。”
马秀英:“孩子们打仗辛苦,可老百姓也苦啊。要是打完能好好休养生息,别总增税,说不定就没那么多事了。”
朱厚照:“我算看明白了,万历就是个战争发烧友,打赢了爽,后果嘛……后面的人扛着呗[坏笑表情包]”
朱雄英:“所以这就是前人打仗后人买单?崇祯后来那么难,一半得从这儿找原因@朱由检 ”
朱翊钧:“好了,我的故事大致就是这些,明天就听我儿朱常洛的,有劳@朱雄英 @秦良玉 ”
秦良玉:“那好,明天听下一任皇帝故事,皇上不客气@朱翊钧 ”
“啪!”
朱雄英:“预知后事如何,您呐!就接着瞧明儿个的下一章吧!”
朱由检:“别艾特我了,我很忙的,也很心烦。”
朱元璋:“你忙啥?”
朱由检:“太祖爷,我忙着殉国啊,我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