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朝阳]古城新篇
时光的脚步迈入新世纪,西安这座千年古都,如同一位历经沧桑却底蕴深厚的巨人,在时代春风的吹拂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那场关于“长安小组”的展览与讨论,如同投入历史长河的一颗石子,其激起的涟漪已悄然融入城市发展的洪流,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驱动,为古城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独特的灵魂与温度。
苏晓晨在新的研究岗位上,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她不再仅仅局限于挖掘具体的史实,开始更多地关注这段历史精神与城市当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她常常利用工作之余,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西安的大街小巷,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去记录这座古城在新世纪谱写的崭新篇章。
她骑行至高新区,这里曾是城市边缘的农田荒地,如今已崛起为一片现代化的建筑森林。玻璃幕墙的写字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众多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在此落户。年轻的工程师、程序员们行色匆匆,脸上洋溢着创业的激情与创造的渴望。苏晓晨知道,在这些看似冰冷的科技大厦里,涌动着与当年“长安小组”成员们同样炽热的、改变世界、建设家园的梦想。只是战场不同,昔日是血与火的隐秘斗争,今日是无硝烟的科技竞逐与创新突围。那分对“值得”事业的执着,却如出一辙。
她驻足于经过精心改造的历史文化街区。青石板路,仿古建筑,但内部却是充满设计感的书店、咖啡馆、文创小店和艺术工作室。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巧妙融合,不再是生硬的拼接,而是有机的共生。她看到年轻的店主,正向游客讲述着某个非遗技艺背后的故事;看到设计师将秦砖汉瓦的元素,巧妙融入时尚的服饰和家居用品。这些年轻人,正用他们的智慧和创意,激活古老文化的生命力,让历史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守护”与“传承”?守护的是文化的根脉,传承的是民族的灵魂。
她路过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地铁工地。巨大的盾构机在地下深处轰鸣,一条条新的轨道交通线路,如同城市的血脉,不断延伸,将古老的城区与新兴的板块紧密连接。她想起资料中记载的、当年狭窄拥挤的街巷,想起雷万山曾在那些巷弄中与敌人周旋。如今,地下的战斗已变为造福于民的工程建设,不变的,是改变城市面貌、提升人民生活的初心。
她看到护城河经过治理,河水重新变得清澈,两岸绿树成荫,成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看到一座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拔地而起,如同散落在城市各处的文化灯塔;看到国际性的会议、展览、体育赛事频频在此举办,西安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这一切的变迁,苏晓晨都细致地记录在她的调研笔记和正在撰写的《精神血脉与城市更新》专题报告中。她试图论证,那座由“长安小组”等无数先烈用信念铸就的精神丰碑,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风化,而是化作了这座城市勇于突破、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内在基因。当年的“西安,值得!”是面对黑暗的誓言;今日西安的蓬勃生机,则是这誓言在阳光下的绚丽绽放。
这股蓬勃的生机,也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上。她观察到,市民们谈论起城市的历史,尤其是那段革命岁月时,语气中多了份由衷的自豪与珍惜;在遇到城市建设中的暂时困难时,也多了一份理解与包容;年轻人选择职业和发展方向时,也更愿意将个人价值与城市、国家的需要相结合。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社会氛围,如同温暖的阳光,弥漫在古城的空气中。
在一次由研究中心组织的“城市精神与青年担当”论坛上,苏晓晨遇到了那位曾策划“守望”雕塑的林设计师。他兴奋地告诉苏晓晨,项目不仅获得了政府支持,还吸引了社会资本的参与,即将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他还透露,一个由多家高校和企业联合发起的“城市记忆数字活化”项目也已启动,旨在利用VR\/AR等技术,让市民和游客能沉浸式体验包括“长安小组”事迹在内的城市重要历史片段。
“苏老师,您看,”林设计师指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目光炯炯,“我们现在做的,和当年他们做的,本质上都是在建设更好的西安,只是方式不同了。我觉得,这就是‘值得’精神的当代实践!”
苏晓晨深以为然。她站在研究中心高层的窗前,极目远眺。夕阳的余晖为整座城市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古老城墙与现代楼宇共同构成一幅壮丽而和谐的城市画卷。她仿佛看到,那股源自历史深处的精神力量,正如朝阳般,穿透时光的帷幕,照耀着这座古城的今天,也必将照亮它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而她也隐约听到风声,关于那份承载了太多牺牲与信念的“古城密档”——ZK-4905-01号档案,因其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与精神内涵,已被提名,准备申报更高层级的保护与认定。一个关乎“国家记忆”的荣誉,正在向这段英雄史诗悄然靠近。这无疑将为这座沐浴在新世纪朝阳下的古城,增添一份更加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与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