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永存]国家记忆
新世纪的朝阳,不仅照耀着西安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也照亮了那些深藏于历史帷幕之后、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的珍贵遗产。关于“古城密档”——那份编号为ZK-4905-01、记录着“长安小组”壮烈史诗的档案,将被提名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消息,如同一个酝酿已久的春雷,终于在学术界和文化界传开,继而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
苏晓晨所在的“近现代革命历史与城市精神研究中心”,成为了这次申报工作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这已不仅仅是一项研究工作,更是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国家工程。申报材料的准备过程,本身就是对那段历史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极其严苛的梳理与价值重估。
她和同事们,连同从北京请来的顶尖档案文献与党史专家,组成了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他们需要从历史真实性、时代典型性、内容独特性、社会影响力以及保存状况等多个维度,对这份密档进行全方位的论证。
工作室内,灯火常常彻夜不熄。摊开的是泛黄脆弱的原始档案,电脑屏幕上闪烁的是严谨的论证报告。他们逐一核实密档中记录的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与已知的党史、地方志以及其他来源的史料进行交叉比对,确保其作为“信史”的无可辩驳。他们深入剖析“长安小组”在解放战争时期西安地下斗争中的关键作用,论证其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缩影的独特价值。他们详细阐述这份密档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对信仰的忠诚、对使命的担当、对人民的挚爱以及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牺牲精神。
苏晓晨负责撰写其中关于密档情感价值与社会影响的部分。她再次仔细翻阅那些熟悉的纸页,抚摸那些饱含深情的信物照片,心境却与初次接触时截然不同。少了最初的震撼与悲恸,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传承的庄严。她将《西安!西安!》展览引发的全社会共鸣,将年轻一代受到的精神感召与后续行动,将这股精神力量对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都作为鲜活有力的论据,写入了报告。她着重强调了“西安,值得!”这句密码所揭示的核心价值,认为它不仅是英雄个体的心声,更是那个时代所有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者的共同誓言,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具体体现。
申报材料层层上报,经过了市、省两级文物档案部门的严格审核,最终送达国家层面的评审委员会。等待结果的日子,显得格外漫长。苏晓晨和所有关心此事的人一样,心中充满了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那段历史、对那些逝去英灵的最高规格的国家认定。
终于,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正式的批复文件抵达西安。经过严格评审,“古城密档”(ZK-4905-01)因其“真实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党隐蔽战线斗争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崇高的牺牲精神,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与精神价值”,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消息传来,研究中心一片欢腾。多年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市里决定举行一个简短而庄重的内部通报与确认仪式,地点就设在档案馆的展览厅——那个曾经举办过轰动全城的《西安!西安!》展览的地方。
仪式当天,展厅被重新布置,庄严肃穆。红色的横幅悬挂在中央,上面写着“古城密档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确认仪式”。来自国家、省、市的档案局领导、党史研究专家、以及本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仪式。苏晓晨作为申报工作的核心成员之一,也身着正装,坐在前排。
江静云和吴忠友作为最重要的历史亲历者与见证人,被特邀出席。江静云依旧穿着她那身素净的深色外套,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她安静地坐在轮椅上,她的腿脚近年已不太便利,由苏晓晨推着。吴忠友穿着那身半旧但笔挺的中山装,坐在她旁边,腰杆挺得笔直。
当主持人宣布这一消息,并展示那份沉甸甸的入选证书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聚光灯下,那份深紫色的檀木匣,原件已在更高等级的库房保管,现场展示的是精确复制品,和旁边的入选证书,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从黑暗到光明、从隐匿到彰显的伟大历程。
领导们依次发言,高度评价了“古城密档”的历史地位和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称之为“保护国家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举措”。
轮到亲历者代表发言时,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江静云。工作人员将话筒递到她面前。她微微摇了摇头,没有选择长篇大论。她只是示意苏晓晨将她的轮椅再向前推一点,更靠近那个展示着檀木匣复制品的展台。
然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她缓缓地、艰难地,从轮椅上撑起一些身子,抬起那只布满皱纹却依然稳定的手,向着那个檀木匣,向着那里面承载的所有记忆与灵魂,庄重地、久久地,敬了一个军礼。
没有言语。那一刻,所有的掌声都停止了,整个展厅静得能听到呼吸声。那个沉默的军礼,蕴含了千言万语——有对战友的深切怀念,有对往昔峥嵘岁月的追忆,有对信念终得彰显的欣慰,更有对这份记忆升华为“国家记忆”的无声告白。
吴忠友在一旁,同样挺直身躯,目光炯炯地注视着那个檀木匣,眼中闪烁着泪光与自豪。
苏晓晨站在江静云身后,看着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用最朴素也最崇高的方式表达情感,她的眼眶也湿润了。她明白,这份“国家记忆”的荣誉,如同一个最坚实的基座,将那段英雄的历史、那种不朽的精神,牢牢地镌刻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之中。它不再仅仅属于西安,更属于整个国家,属于全体人民。
仪式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苏晓晨推着江静云,和吴忠友一起,最后离开展厅。夕阳透过高窗,将金色的光芒洒在空荡而安静的展厅里。
“这下,”吴忠友望着那束光,轻声说道,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江静云和苏晓晨说,“他们……算是真正安息了。我们也……可以放心了。”
江静云没有说话,只是微微闭上了眼睛,脸上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终于看到使命达成的极致宁静。
苏晓晨知道,。“永存”的国家记忆,将如同永恒的星辰,闪耀在历史的长河。而英雄的精神,早已超越了有形的档案与证书,如同无形的丰碑,更深、更广地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继续滋养着、激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