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国推行的改革,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激起的波澜迅速扩散至青山公司的每一个角落。新旧观念的碰撞、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让这个原本充满活力的企业,经历着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却也孕育着破茧成蝶的希望。
事业部制的推行,是首要的挑战。
将原本混为一体的生产、销售、研发、原料供应进行切割,明确各事业部的权责和考核指标,意味着打破了以往“大锅饭”式的管理模式。成品制造事业部的李建国,第一次需要独立考虑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和人员调配,感到压力巨大;市场销售事业部的小张,则要直面业绩指标,开始主动研究市场动态,策划营销方案,不再是简单地接单、发货;李小红的技术研发中心,也被要求不仅要出成果,还要考虑成果的转化率和市场应用前景。
起初,混乱和不适是普遍的。车间里,习惯了听上面安排的工长,现在要自己制定班组计划;销售人员面对突然增加的自主决策权,有些手足无措;研发人员则觉得市场部门的反馈“干扰”了他们的技术探索。
李卫国没有急于求成,他深知转变需要时间和引导。他组织了多次跨部门协调会,亲自讲解各事业部的定位和协作流程,强调“分工不分家”,共同目标是推动公司整体发展。他让财务部门建立了初步的内部核算体系,让各部门开始有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同时,他大胆启用了几名在改革中表现出理解和适应能力的年轻骨干,充实到各事业部的管理岗位,给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引入,则是一场从“形”到“神”的洗礼。
当省设计公司最终定稿的全套VI手册摆在面前时,看着那融合了青山轮廓与皮革肌理、既传统又现代的新标志,以及应用于信纸、名片、工装、产品包装上的一系列规范效果图,连最初持怀疑态度的老师傅们也忍不住点头。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专业感和品质感,是直观而震撼的。
更换标识、统一工装、重新设计产品包装……这些看似表面的工作,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对品牌的认同感。当工人们穿上胸前绣着新标志的藏蓝色工装时,一种自豪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当印着新LoGo和标准化信息的产品包装箱被装上发往省城、发往港口的卡车时,所有人都意识到,“青山”正在以一个更专业、更自信的形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新厂区的建设,更是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在李卫国的亲自督导和何森带来的现代化厂房设计理念加持下,新厂区的蓝图日渐清晰。规划中的厂区不再仅仅是车间的集合,而是清晰划分了生产区、研发区、办公生活区和未来的产品展示中心。生产线布局参考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力求物流顺畅、减少冗余动作。预留了未来自动化设备的接口和空间,体现了前瞻性。
工地上,打桩机轰鸣,地基一天一个模样。李卫国几乎每天都要去工地转一圈,查看进度,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他看着图纸上的线条一步步变为现实,仿佛能看到未来这里机器轰鸣、井然有序的景象。
然而,改革之路从未一帆风顺。
县里那位主张“稳妥”的领导,果然再次发难。在一次县里的工业经济分析会上,他不点名地批评“某些企业”好高骛远,盲目追求“洋派头”,搞“形式主义”,占用大量资金搞非生产性投入(指企业形象设计和超出当前需求的厂区规划),提醒要注意风险,“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摔跤”。
消息传到公司,陈总经理忧心忡忡地找到李卫国。
“卫国,这话可是有所指啊!会不会影响县里对我们的支持?特别是后续的贷款……”
李卫国面色平静,他早已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出。
“陈总,不用担心。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青山公司能走得更远、更稳。企业形象是无形资产,新厂区规划是长远发展的基础,这些投入在未来会加倍回报。杨书记是明白人,他清楚我们的价值。”他顿了顿,眼神锐利,“至于那些风言风语,最好的回应就是用事实说话。我们要加快进度,让新厂区早日投产见效,让所有人看到改革的成果!”
他指示小张,将公司推行改革以来,在内部管理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增强、以及品牌形象提升后客户反馈改善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整理成简报,通过正式渠道报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时,他邀请县广播站的记者来公司采访,报道青山公司“立足传统、改革创新、放眼国际”的发展新貌,巧妙地引导舆论。
就在李卫国内外奔走,全力推动改革航船破浪前行之时,他与苏晚晴的关系,也在这共同的奋斗和彼此的牵挂中,悄然升温。
苏晚晴升任处长后,工作更加繁忙,但两人的通信并未间断。信中的内容,除了交流工作信息、政策动向,也渐渐多了些生活化的分享和更私人化的关心。苏晚晴会提醒他注意劳逸结合,李卫国则会跟她描述李家沟四季的变化、工地的进展,甚至偶尔会提及对某些管理难题的思考。一种超越战友情的亲密与默契,在字里行间静静流淌。只是两人都恪守着这个时代特有的含蓄,谁也没有率先捅破那层窗户纸。
改革的阵痛仍在持续,外部的压力也未曾消弭。但青山公司内部,一种新的气象正在生成。车间里,工人们开始主动讨论如何改进工艺提高效率;办公室里,管理人员拿着报表研究成本构成;研发中心里,围绕市场需求的讨论变得更加热烈。
破旧立新,必然伴随摩擦与痛苦;
但唯有勇于打破窠臼,方能迎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
李卫国站在新旧交替的关口,目光坚定。他知道,最艰难的阶段尚未过去,但方向已然明确,航道正在开辟。他和他所带领的青山公司,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姿态,奔向一个更具挑战也更具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