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初夏的晨光洒在汴京城的飞檐翘角上,为这座古老的帝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宣德楼前的御街,早已被清水泼洒,一尘不染。街道两旁,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汴京百姓乃至从周边州县赶来的民众,将宽阔的御街挤得水泄不通。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好奇,踮着脚尖,伸长脖子,望向那戒备森严、彩绸招展的城门方向。
今日,是“大宋万国商品博览会”开幕的日子。
宫内,赵祯身着庄重繁复的衮服,在陈忠和及一众内侍的簇拥下,缓步登上宣德门城楼。范仲淹、司马光、张方平等重臣分列两侧,人人神色肃穆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尽管经历了西夏细作的风波,但博览会的筹备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因为前日的成功清剿,更添了几分扬眉吐气的意味。
城楼下,宽阔的御街已被临时改造成阅兵道与展示区。首先通过的,是精心挑选的禁军仪仗。铠甲鲜明,刀枪如林,步伐整齐划一,踏在地上发出沉闷而富有节奏的轰鸣,彰显着大宋的军威。紧接着,是代表着大宋各地物产精华的彩车,苏杭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福建的茶叶、蜀地的锦缎……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承)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紧随其后,来自四海八方的番商队伍。皮肤黝黑、卷发浓须的阿拉伯商人,穿着宽松白袍,牵着驮满香料、象牙、珍珠的骆驼;高鼻深目、头戴尖顶帽的波斯胡商,展示着色彩绚烂的地毯和晶莹剔透的琉璃器;来自南洋诸岛的土王使者,戴着夸张的金饰,献上犀角、玳瑁和名贵木材;甚至还有几位皮肤白皙、发色金黄,被汴京百姓视为“鬼夷”的欧洲商人,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带来的钟表、机械和彩色玻璃……
这支光怪陆离、服饰各异的队伍,缓缓行进在御街上,引发了围观百姓一阵阵的惊呼与议论。各种奇异的口音、从未见过的商品,强烈冲击着每一个宋人的感官。这是一种直观的、无需言语的震撼——原来世界如此之大,天朝之外,亦有如此多的邦国与奇珍。
赵祯站在城楼上,俯瞰着这“万邦来朝”般的盛况,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他看到了大宋的开放与自信,也看到了未来海贸的巨大潜力。他侧头对身旁的范仲淹低声道:“范卿,看见了吗?这才是真正的‘怀柔远人’。不是卑躬屈膝,而是以我之富强,引万国来朝,互通有无。”
范仲淹深深点头,他虽对“商”之一道仍有保留,但眼前这前所未有的盛况,确实让他感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王道”力量。
连一向古板的司马光,看着楼下秩序井然、彰显天朝气度的场面,紧绷的脸色也略微缓和,只是目光扫过那些奇装异服的番商时,依旧带着几分审视与警惕。
(转)
开幕仪式盛大而顺利。赵祯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致辞,重申了朝廷鼓励海贸、互通有无的政策。随后,位于汴河畔、专门为博览会修建的巨大场馆正式对外开放。数以万计的民众如同潮水般涌入,在各个番商的展位前流连忘返,问价声、惊叹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汇成了一曲充满活力的商业交响乐。
博览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头三日的交易额便超出了市舶司最乐观的预估,大量的金银和宋钱流入,各种奇珍异宝被抢购一空,番商们笑得合不拢嘴,对大宋的富庶与购买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朝廷征收的关税、市税也水涨船高,让主管财政的张方平连日来脸上都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
然而,在这片喧嚣与繁华之下,几道阴冷的目光,却始终在暗处窥探。
皇城司的密探发现,尽管主要的西夏细作已被清除,但在博览会熙攘的人流中,仍有几拨行踪诡秘之人。他们不像寻常商贾那般急于展示货物,反而对博览会的安保布置、各展区的位置、尤其是通往运动场工地的道路格外感兴趣。这些人伪装得极好,分散行动,彼此间似乎并无直接联系,行为也十分谨慎,难以抓住把柄。
“陛下,这些人训练有素,不像是西夏的风格,倒有些像……辽人的手法。”顾千帆在密报中分析道。
“辽人?”赵祯眉头微蹙。他一直将主要精力放在西夏身上,差点忘了北边这个更强大的邻居。显然,大宋这边搞出如此大的动静,又是国债,又是运动场,又是万国博览会,不可能不引起辽国的注意和警惕。他们派人来摸底,实属正常。
“盯紧他们,只要他们不破坏博览会,不窃取核心机密,暂时不必动他们。”赵祯指示道,“朕倒要看看,萧太后(辽国实际掌权者)对我们这‘邻居’,到底有多‘关心’。”
(合)
博览会的成功,如同给大宋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更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连番邦使节在见识了汴京的繁华与富庶后,态度也恭敬了许多。
运动场工地的参观活动,也被安排在了博览会期间。当部分番商和使节被引导至那已初具规模的宏大建筑前,看着那前所未见的跑道、初具雏形的泳池和高耸的看台时,无不露出震惊之色。这远比那些精美的瓷器和丝绸,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与技术实力。
赵祯站在即将完工的主体看台最高处,迎着猎猎山风,心中豪情涌动。博览会和运动场,是他推行新政、改变大宋面貌的两颗重要棋子,如今看来,这步棋走对了。
然而,他并未被眼前的成功冲昏头脑。西夏的威胁仍在,辽国的窥伺已至,朝中改革的阻力也从未真正消失。博览会终有结束之日,运动场建成后也需维护运营,国债需要偿还,更深层次的改革,如盐铁茶专卖制度的变革,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眺望着北方,仿佛能看到辽国上京那巍峨的宫阙。与辽国相比,西夏不过是疥癣之疾。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加艰巨。
悬念: 辽国探子在博览会上究竟意欲何为?他们是否与西夏仍有勾结?博览会结束后,大宋将如何应对来自北方的更大压力?初现成效的新政,能否经受住下一轮更猛烈的冲击?看似辉煌的成就之下,新的风暴正在遥远的北方天际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