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用“奇葩”说服敌人
第一部分 庙堂定策,奇谋初现
与柳七娘(苏晓月)的世纪会面,如同给赵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那种在孤独时空里踽踽独行的疏离感被冲淡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了战略合伙人的踏实与亢奋。他连夜根据两人商议的细节,草拟了几份更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天刚蒙蒙亮就让人秘密送去了“战争综合指导办公室”和柳七娘处。
承
接下来的几天,汴京城表面依旧繁华似锦,歌舞升平,但水面之下,两股力量已经开始按照赵祯的意志,悄然涌动。
一股是明面上的。“战争办公室”在范仲淹的强力推动下,顶着各方压力,迅速将《对西夏经济制裁暂行条例》明发天下,并在边境各州军设置了由中枢直管的稽查司,配备了从禁军中抽调的精干人员,对往来商旅进行严查。起初,边境的走私豪商和地方势力还想依仗往日根基阳奉阴违,但在杜衍派出的“特别行动组”以雷霆手段处置了几家背景深厚的商队,并悬首示众后,这股歪风被迅速刹住。大宋对西夏的官方贸易渠道,几乎在一夜之间彻底冻结。
另一股则是暗流。柳七娘掌控的庞大商业网络,开始展现出惊人的效率和渗透力。她的商队以前所未有的高价,在西夏境内疯狂扫货,粮食、皮革、牲畜……凡是能作为战略物资的,统统不放过。同时,一些经过精心炮制、真假掺半的流言,如同病毒般在西夏各部落间传播开来。
“听说了吗?元昊为了打造他的铁鹞子,要把各部的存铁都收上去!”
“大宋皇帝说了,只要带着部众南投,立刻赐予草场、盐茶,永世免税!”
“野利家族的人对元昊不满已久了,说不定哪天就……”
“长生天降下警示,说元昊穷兵黩武,触怒神灵,今年冬天会有白灾!”
……
这些流言如同毒刺,精准地扎在西夏本就存在的阶级矛盾和部族隔阂上,开始悄然发酵。
转
然而,这一切“离经叛道”的举措,在朝堂之上引发的争议也日益激烈。
垂拱殿内,气氛再次剑拔弩张。司马光手持玉笏,脸色因激动而泛红,声音前所未有的高昂:
“陛下!臣弹劾范仲淹、杜衍等人,假借‘战争办公室’之名,行聚敛、酷烈之实!边境稽查司滥杀无辜,扰民甚于寇!更有甚者,朝廷竟与民争利,行那商贾囤积居奇、散布谣言之下作手段!此非圣王之道,实乃亡国之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他一番话,引来了不少保守派和与边境贸易有牵连官员的强烈附和。一时间,弹劾范仲淹、杜衍,甚至隐隐指责皇帝“不务正业”、“与民争利”的奏疏,如同雪片般飞向赵祯的案头。
范仲淹和杜衍也是压力巨大,虽然他们坚定执行皇帝的命令,但内心对这些非常规手段也并非全无疑虑。尤其是那些阴损的流言和商业手段,让他们这些读圣贤书出身的人,总觉得脸上无光。
赵祯看着下面群情汹涌,知道不能再任由这种质疑发酵下去。他必须给这些“奇葩”手段,找到一个能让他们理解的“合理”解释。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司马光身上。
“司马爱卿,还有诸位卿家,”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你们口口声声说圣王之道,可知何为‘王道’,何为‘霸道’?”
不等众人回答,他继续说道:“以德服人,是为王道;以力压人,是为霸道。然,朕今日所为,既非纯粹的王道,亦非纯粹的霸道。”
他走到殿中,环视众人:“朕称之为——‘苟道’。”
“苟道?”众臣愕然,面面相觑,从未听过此说。
“不错!”赵祯语气斩钉截铁,“此‘苟’非苟且之苟,乃‘苟利国家生死以’之苟!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元昊悍然入侵,屠我百姓,占我疆土,此时与他讲仁义道德,无异于对牛弹琴,自缚手脚!”
“朕问你们,是让我们的将士在战场上与西夏铁骑硬拼,血流成河划算?还是用这些‘下作’手段,让他们内部生乱,无力南侵,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划算?”
“与民争利?朕争的是敌国之利,保的是我大宋百姓的身家性命!散布流言?朕散的是瓦解敌人士气、加速其内部崩溃的良药!”
他盯着司马光,一字一句地说道:“司马爱卿,你熟读史书,当知‘兵不厌诈’!只要最终能保境安民,护我大宋江山社稷,些许手段,朕不在乎后世史书如何评说!这,就是朕的‘苟道’!”
一番话,掷地有声,带着强烈的个人意志和不容辩驳的气势,将殿内所有的嘈杂都压了下去。司马光张了张嘴,还想反驳,却发现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言辞。皇帝将这一切都上升到了“国家生死”和“将士性命”的高度,他若再坚持,反倒显得迂腐和不识大体了。
合
朝会在一片诡异的沉默中结束。赵祯的“苟道”理论,虽然未能完全说服所有人,但至少暂时压制住了明面上的反对声浪,为范仲淹和柳七娘的行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几天后,初步的成效开始隐隐反馈回来。边境细作传回消息,西夏境内部分部落开始出现物资短缺迹象,物价有所波动,对元昊的怨言似乎多了起来。虽然距离动摇其根基还差得远,但总算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赵祯稍稍松了口气,但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元昊绝非易与之辈,不可能坐以待毙。经济和文化渗透需要时间,而前线,才是真正考验狄青和他“守住就行,不许浪战”命令的地方。
就在这时,一份来自西北前线的六百里加急军报,被火速送入了福宁殿。
赵祯展开一看,是狄青的亲笔信。信中的内容,让他的眉头再次紧紧锁起。
狄青在信中汇报,他已遵照旨意,稳守各关隘,挫败了西夏军几次试探性的进攻。但元昊显然失去了耐心,正在大规模调兵遣将,其主力似乎有绕过坚固城防,直扑渭州方向的迹象。更让狄青担忧的是,西夏军的斥候活动异常频繁,似乎在酝酿着什么更大的阴谋。他请求朝廷尽快督运一批急需的军械,特别是强弓劲弩和箭矢。
“元昊……果然不肯按常理出牌。”赵祯放下军报,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渭州的位置。那里地势相对开阔,更利于西夏骑兵发挥。
然而,赵祯和狄青都还不知道,元昊真正的杀手锏,并非明面上的大军调动,而是一支已经潜入宋境,由他最精锐的“铁鹞子”和“山讹”组成的奇兵,他们的目标,并非攻城略地,而是要执行一项足以改变战局的——斩首行动。目标直指……
(第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