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川东游击营首次进行跨省援剿,且也非上次那般全程依托水路行军。
此路线水陆结合,依托渠江水运和荔枝古道陆路,借助沿途驿站、关隘保障补给与行军安全,是赞画房反复推演后得出的、兼顾效率与保障的最优选择。
然而,就在川东游击营刚越过二州垭,进入太平县境内不久。
其夜不收刚至太平县一百二十里外时,便与太平县石砫兵马的斥候相遇,带回一则最新军情。
崇祯七年四月,太平县南向百余里外。
残阳如血,染红了大巴山蜿蜒的官道。川东游击营已择地扎营,营寨木墙在暮色庄重坚固,守卫士兵的身影在墙头攒动。
中军帐内,杨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方才夜不收带回的消息令他心头骤然绷紧:
“据石砫哨探急报,兴安流贼‘扫地王’张一川欲抄小路入蜀,石砫宣慰使马祥麟侦知后,已亲率轻骑三百离开太平县城,意图趁夜突袭其营。”
这消息是太平县南线石砫斥候告知夜不收的。
眼下,川东游击营主力尚在太平县以南一百二十里处,而兴安贼扫地王张一川部则在太平县东北方向活动。
这意味着,川东游击营与马祥麟那三百轻骑正背道而驰,距离越拉越远。
“这石砫兵疯了不成?”杨凡低声骂了一句。
赞画房六人迅速围在地图前低声商议。片刻后,盖世才代表发言:
“禀大人,‘扫地王’张一川,于崇祯初年起兵,乃流寇三十六营头目之一,主要活动于豫、皖、陕交界地带,与八贼、闯贼等部时合时分,亦保持独立作战。
据我们赞画房综合诸多塘报分析推断,张贼所部人数远不及我等于大宁所击之闯贼、献贼主力,当在四千人左右。若其战力与先前遭遇之敌相仿,则马帅率三百精锐轻骑突袭,纵使不能大胜,应当也不至于深陷重围而无法脱身。”
闻此分析,杨凡心中稍定。
然而,回报的夜不收紧接着补充道:“属下还探得,兴安贼张一川部近日又整合了几股散匪,声势有所增长。”
此言一出,几位赞画立刻又凑近地图,低声议论起来。
千总秦起明难掩焦急之色。
其父秦拱明与马祥麟是姑表兄弟,秦起明与马祥麟实为表叔侄关系。
此刻得知表叔身处险境,他强压心头忧虑,尽可能克制地旁敲侧击:“如此说来,兴安贼势比预估更盛。马帅这三百骑,名为突袭,实则……更像是在行险一搏!”
盖世才依旧坚持己见,朝杨凡拱手道:“秦千总此言差矣!马帅敢行此险招,必有倚仗。或许是探得流寇中枢空虚,有机可乘?再者,张一川部多为裹挟之众,乌合之师,又有突袭之利。三百精骑……纵使未能得手,亦可凭借机动性从容撤退。”
秦起明立刻反驳:“不管马帅有何倚仗盘算,以三百骑冲击数千贼众之营垒,即便能杀入敌阵,但要想全身而退又谈何容易??”
帐内目光齐聚杨凡。
杨凡在思考。
若说身陷贼围的是泸州守备营侯采,杨凡或许会拍手称快。但石砫兵马是目前他所接触过最可靠、战力最强的友军。
此番北上征战,不知要经历多少恶仗,他绝不希望这支力量提前有无谓损折。
更何况马祥麟为人豪爽仗义,上次大宁之战对杨凡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于情于理,他都该助其一臂之力。
无奈的是,川东游击营主力尚在百里之外,既不知马祥麟是否已与流寇接战,更不知战况如何。
思索片刻后,利害关系瞬间厘清,杨凡心中已有决断。他的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太平县的位置,沉声道:
“无论马帅有何倚仗盘算,以三百骑硬撼数千之众,终究太过行险!大宁一役,白杆兵为驰援我两江守备营,不惜百里奔行。今日马帅率轻骑突袭贼穴,我等又岂能坐视?!”
帐内一时沉寂。
谁都明白杨凡的言下之意是必须支援,但现实是,川东军主力距离尚远,即便此刻拔营急行军,也需两日方能抵达太平县。
“大人,”盖世才犹豫着急道,“我营将士连日跋涉,人困马乏。即便此刻强行军,恐也难以及时追上马帅的轻骑……”
“本官知道……”杨凡打断他,眼神却愈发锐利,“但马祥麟是去突袭!他那三百骑是胜是败尚在未定之天,我们虽不知结果,但却可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随后,杨凡扬声喝道:“阎宗盛!”
阎宗盛应声上前一步:“末将在!”
“点齐两队夜不收,汇合亲兵司所有骑兵,随我同去!”
阎宗盛心领神会,毫不迟疑:“属下遵命!”
杨凡的意图明确,暂时将步兵、炮兵与骑兵分离。他亲自率领亲兵司中约四十余名骑兵,加上军情司夜不收(多为骑马),组成一支快速机动部队,火速驰援。
尤其是夜不收脚程快,或能寻隙接应马祥麟脱险。
川东游击营并无正式骑兵编制,少量战马都用于军情司夜不收,夜不收一百七十余人。
加上亲兵司护卫还有约四十余骑。杨凡计划带走其中状态最佳、可立即投入长途奔袭者,组成一百五十骑左右。
杨凡目光扫过帐内诸将:“寇汉霄!营中大小事务暂交与你节制!余下夜不收及全军,由你统率,继续按原计划向太平县挺进,必须加强戒备,谨防流寇袭扰!”
寇汉霄慨然应诺:“属下领命!”
“亲兵营、夜不收,即刻随我出发!”
杨凡话音未落,人已转身大步出帐。阎宗盛、石望紧随其后。
出帐后,阎、石二人立刻分头行动,传令军情司一队、二队夜不收集合,亲兵司骑兵备马!
片刻之后,营区辕门洞开。
一百五十余骑黑影鱼贯而出,皆轻装简从,鞍鞯齐备。杨凡一马当先,头盔压得极低,暮色中只露出一双闪烁着冷峻光芒的眼睛。
身后,石望催马靠近,低声问道:“大哥,往哪个方向?”
“全速前进!务必于明早辰时前抵达太平县城!届时再依据石砫守军情报,定夺驰援方向!”
马蹄踏在官道上,百余骑如离弦之箭,劈开渐次浓重的夜色,只留下一片沉闷而迅疾的沙沙声,迅速融入苍茫山影之中。
--------
注释1:
据《明史·洪承畴传》,崇祯八年洪承畴追击李自成部,骑兵“夜驰三百里”,但此处“三百里”可能为概数,含昼夜兼程(非纯夜间)。
对比同期驿马速度,明代驿马“急递铺”要求“一昼夜行三百里”(《大明会典》),但驿马为“换马不换人”,而骑兵需保持建制,速度略低于驿马,夜间纯急行军难突破240里,在200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