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山项目资金问题解决带来的轻松没能持续几天。
一个工作日的上午,三辆贴着市住建局、质监站标识的公务车,悄无声息地驶入了石龙山项目工地。
检查组一行七八人,带队的是市住建局工程质量监管处的副处长,姓孙,面色严肃,眼神锐利。
他们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出示了检查通知,声称“接到实名举报,反映石龙山项目主体结构部分建材存在质量隐患”,要求立即对现场关键建材进行抽样检测。
项目现场负责人心头一紧,不敢怠慢,连忙引导他们前往正在浇筑混凝土的场馆核心区域。
孙处长目标明确,直奔堆放在一旁的某批次高强度螺纹钢和新型防水卷材。
他指挥随行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规程取样、编号、封存,动作干净利落,全程录像。
“这批材料,我们将送往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孙处长语气公事公办,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在检测结果出来之前,建议你们暂缓使用同批次材料。如果结果不合格……你们应该清楚后果。”
现场负责人脸色发白。他太清楚了——一旦核心结构建材被判定不合格,不仅项目要全线停工整改,涉及的部分工程甚至可能需要拆除重建。
这不仅仅是巨额经济损失,更是重大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的何尘,首当其冲,难逃追责。
消息第一时间传到了何尘这里。
他正在主持召开一个关于清江河二期景观规划的研讨会,接到电话后,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他强压下心头的震动,简短交代几句便中断会议,快步回到办公室。
“建材质量问题?”何尘眉头紧锁,在办公室里踱步。
石龙山项目的建材供应,是他亲自盯着招标的,选的都是资质过硬、信誉良好的大型国企,进场前都经过严格抽检。
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爆出“质量问题”,还是由市住建局直接介入,他几乎立刻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这绝不是偶然。
这是王浩在资金战失利后,动用其分管住建系统的权力,发起的一次更精准、更专业的“定点清除”。
打的是质量监管的旗号,行的是政治打击之实。
几乎同时,宋静宜的电话也打了过来,她的消息更灵通。
“何尘,情况我知道了。检查组是王浩直接派的,他已经向陈书记做了报备,理由是‘加强重点工程事中监管,防范重大安全风险’。”宋静宜的声音在电话里显得格外冷静,却也透着一丝凝重。
“程序上,我们挑不出任何毛病。他这次学聪明了,把自己藏在规则后面。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一击致命。”
何尘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明白。这是阳谋。”
两人没有过多交流,迅速明确了分工。
何尘这边立刻行动:
他首先责令项目方,立即全面暂停使用所有同批次的钢筋和防水材料,并扩大范围,封存所有相关建材,等待后续处理。
同时,他要求项目甲方、施工总包方、监理单位立刻组织内部彻查,从采购订单、出厂合格证、进场验收记录、监理抽检报告等所有环节入手,追溯这批材料的来龙去脉,查找任何可能存在的疏漏或被做手脚的痕迹。
紧接着,他亲自驱车赶往石龙山工地。在现场,他面对有些惶惑的管理人员和工人,语气坚定:
“大家都不要慌!我们行的正坐得直,不怕检查!
现在,一切以确保工程安全和质量为首要任务,在最终检测结果出来前,相关工序暂缓,其他工作照常进行!
我相信,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他的镇定,有效地稳定了现场的浮动情绪。
回到办公室,他又立刻召集政府法律顾问和办公室文秘,开始着手草拟应急预案——一旦检测结果不利,如何通过法律程序申诉,如何向公众和上级说明情况,必须未雨绸缪。
而宋静宜则在另一条线上展开工作:
她通过保密线路联系了秦娅,言辞恳切地说明了情况的特殊性,强调对手可能利用监管程序进行不当打击,请求秦娅务必在陈书记面前关注此事,确保样品送检、实验室检测的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公正,杜绝任何人为干扰因素。
另一方面,她给高剑下达了新的指令:不惜一切代价,秘密查清那个“实名举报”的来源。
举报人的身份、背景、与王浩势力是否存在关联,这些信息可能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
样品被送往省城检测,需要数日才能出结果。
这几天,对何尘和整个上源县项目团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煎熬。
项目的阴影部分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虽然其他区域仍在施工,但核心结构材料的悬而未决,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每个人头顶。
施工总包方的区域老总一天内给何尘打了三个电话,语气一次比一次焦虑;
一些原本有意参与后续项目投资的企业,也开始持观望态度。
何尘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方石龙山的轮廓。
这一次,对手没有选择正面强攻,而是将利刃巧妙地隐藏在了规则的条文与专业的检测报告之后。
他和宋静宜面对的,不再是大开大合的舆论战或资金战,而是一场更加凶险、关乎专业细节、程序公正与极致耐心的生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