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沼气池保温,在缺乏现代保温材料的六十年代农村,是个实实在在的难题。
伊拉召集沼气管理小组和郑卫国、杨技术员一起商量。
“能不能像给菜地搭棚子那样,给池子搭个草棚子?”一个组员提议。
“草棚能挡风,但提升温度效果有限。”郑卫国摇摇头,“而且不利于采光,池体周围地温也上不来。”
陈老栓咂巴着烟袋:“要不……用麦秸?把池子顶上和四周堆上厚厚的麦秸?冬天咱就这么保护水井的。”
“麦秸保温是个办法,”伊拉肯定道,“但容易受潮腐烂,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咱们得想办法主动增温。”
“主动增温?”杨技术员若有所思,“烧火加热肯定不现实,成本太高。”
伊拉走到窗前,看着外面明媚的春日阳光,心里忽然一动。她想起系统资料库里提到过的“太阳能”利用。
“咱们能不能利用太阳?”伊拉转过身,眼睛发亮,“你们看,现在太阳多好。咱们能不能做个东西,把太阳光的热量收集起来,传给沼气池?”
“太阳能?”众人都是一愣。这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太过新奇。
“对!”伊拉越说思路越清晰,“我有个初步想法,咱们可以试试做一种叫‘太阳灶’的东西,把阳光聚焦起来,用来加热水或者空气。如果我们能把加热后的水通到环绕沼气池的管子里,或者直接把热空气导进去,不就能给池子加温了吗?”
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利用不要钱的太阳来加热,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又似乎有那么点道理。
郑卫国最先反应过来,他兴奋地推了推眼镜:“伊拉同志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从物理原理上是可行的!聚焦 sunlight,提高能量密度!我们可以尝试用旧锅盖、反光纸或者甚至刷了反光漆的瓦片来制作抛物面反射灶!”
杨技术员也来了兴趣:“我们农科所有一些关于太阳能利用的简单资料,我可以回去找找看!哪怕先做个小的,能烧开水,证明可行,咱们再想办法用到沼气池上!”
说干就干。在伊拉的提议和郑卫国、杨技术员的技术支持下,红星生产队的第一台“土法太阳灶”研制工作悄然启动。他们找来一个废弃的大铁锅盖做基底,想办法弄来一些铝箔纸(这费了不少劲)贴在内凹面上,做成一个简易的抛物面反射器。然后用铁丝和木架做成支撑结构,可以调整角度追踪太阳。
当第一台粗糙的太阳灶在打谷场上组装起来,将聚焦的阳光投射到架在焦点处的旧水壶底部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几分钟后,水壶嘴里竟然真的冒出了丝丝白气!
“热了!水热了!”负责调整角度的年轻社员激动地大喊起来。
虽然效率低下,加热缓慢,但这微弱的热气,却仿佛一道强光,照进了所有人的心里。这证明,利用太阳能,并非遥不可及!
首台“土法太阳灶”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红星生产队的士气。尽管它还很简陋,效率不高,但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伊拉提出的“向太阳要热量”的思路是可行的。
接下来,就是如何将这份热量用于沼气池保温。直接加热池体不现实,伊拉和郑卫国商量后,决定采用间接加热水的方案。他们设计了一套简单的系统:用刷黑漆的旧铁皮管盘成线圈,放置在改进后、聚焦效果更好的太阳灶焦点附近,让水流过被加热的铁皮管,然后将升温后的水引入铺设在水压间(与发酵间相连,利用水压储存气体)周围的另一组管道中,形成一个微小的循环,缓慢而持续地为沼气池补充热量。
这个过程同样充满挑战。管道的连接、密封、防冻(夜间或阴天)、循环动力(主要依靠极其微弱的热虹吸效应,效率很低)等等,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试验、调整。陈老栓和他的徒弟们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用能找到的各种废旧材料,一点点地将这个“异想天开”的系统变成了现实。
与此同时,沼气管理小组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时、定量投入经过预处理(如粉碎、堆沤)的粪便和秸秆,定期搅拌,并开始尝试记录简单的数据,如投料量、出料量、压力变化、每日最高最低气温和预估的池温等。伊拉教他们用简单的符号和数字进行记录,便于观察规律。
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了回报。在“土法太阳能辅助加温系统”投入运行,加上天气逐渐转暖和管理精细化的多重作用下,沼气池的产气量明显提升,并且变得越来越稳定。食堂里,那蓝色的火焰终于可以稳定地承担起一部分蒸煮任务,虽然还无法完全替代柴灶,但已经节省了相当可观的柴火。
更重要的是,沼液和沼渣的效用也开始显现。按照伊拉的建议,他们将出料口排出的、经过充分发酵的沼液稀释后,尝试着浇灌在队里的一片蔬菜地里。没过多久,那片地的青菜长势明显比其他地方更加旺盛,叶片油绿肥厚。
“这沼渣沼液,真是好东西啊!”负责菜园的老把式惊喜地发现,“肥力足,还不烧苗!比咱以前的土粪强!”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让社员们对沼气池的看法再次提升。它不仅产生了“气”,还产生了高效的“肥”!这简直是变废为宝的聚宝盆!
红星生产队沼气池的成功稳定运行,以及其在能源和肥料方面的双重效益,逐渐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先是邻近生产队的人好奇前来参观,接着是公社的干部下来视察。看到那稳定燃烧的蓝色火焰,看到长势喜人的蔬菜,听到王卫东和张书记介绍的管理经验和数据记录(虽然简陋,但在这个年代已属难得),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钦佩。
公社书记当场表示,要将红星生产队的经验作为典型,在全公社范围内进行宣传和推广。
面对荣誉,伊拉却保持着清醒。她知道,这套系统还很脆弱,很多环节依赖人工和经验,抗风险能力不强。而且,太阳能加温系统受天气影响太大,如何实现更稳定、高效的能源补充,是她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沼液沼渣的利用也才刚刚开始,如何科学施用,发挥最大肥效,避免可能的环境风险,都需要更深入的知识。
蓝色的火焰已经点燃,但要让它形成燎原之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伊拉望着在沼气灶上欢快跳动的火苗,眼神坚定。她知道,学习永无止境,而她和她的系统,将继续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