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的书房里,腊梅的幽香透过窗缝丝丝缕缕地飘进来。沈清澜坐在电脑前,屏幕上同时开着三个窗口:基金会的合作协议、试点社区的规划图、还有团队成员简历。
距离获得国际基金会的支持已经过去一个月,项目终于开始实质性地推进。
“沈博士,东城区愿意拿出两个社区做试点。”视频会议里,基金会驻华代表的声音带着欣喜,“他们看了方案后非常认可,特别是智能手环的跌倒预警功能。”
沈清澜轻轻颔首,目光落在社区规划图上。这两个老社区建成超过三十年,老年人比例高达40%,正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
“设备什么时候能到位?”她问。
“下周三。”负责生产的工程师接话,“第一批500套,包括智能手环、血压仪和用药提醒器。全部按照您的要求做了适老化改造——字体放大、语音提示、一键求救。”
会议结束后,沈清澜独自在书房里坐了许久。窗外的腊梅开得正好,金黄的花朵在冬日里格外醒目。她想起一个月前,也是在这个书房,她还在为项目的未来忧心。
手机震动,是李璟从美国发来的消息:“董事会同意了你的远程工作申请。另外,戴维斯和莎拉都表示愿意加入你的项目团队。”
戴维斯是用户体验专家,莎拉是社区医疗顾问。这都是她最需要的人才。
她回复感谢,然后打开邮箱开始写邮件。收件人列表里有设计师、工程师、医生、社区工作者——一支跨领域的专业团队正在慢慢成型。
第二天清晨,沈清澜亲自去了试点社区考察。老旧的居民楼间,老人们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有的下棋,有的聊天,还有的只是静静地坐着。
社区主任是个热情的中年女性:“沈博士,我们这最多的就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不知道找谁。”
她带着沈清澜参观社区医疗站。设备简陋,只有最基本的血压计和血糖仪,一个全科医生要服务整个社区。
“如果你们的系统真能实现远程监测,那就太好了。”医生说,“特别是独居老人,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夜里突发疾病没人知道。”
回程的路上,沈清澜让司机绕道去了医疗器械厂。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组装第一批智能手环。
“这个红色的求救按钮,我们特意做成了凹陷式,防止误触。”厂长介绍道,“充电一次能用七天,足够长了。”
沈清澜拿起一个成品戴在手腕上。手环很轻,界面简洁,大字体显示着时间和心率。她按下求救键,三秒后,厂长的手机就收到了报警信息。
“响应很快。”她满意地点头。
傍晚回到老宅,爷爷正在院子里散步。见她回来,老人微笑着招手:“今天顺利吗?”
“很顺利。”她搀着爷爷的手臂,“下周三就开始试点了。”
老人拍拍她的手:“记得爷爷的话,做对的事,不怕慢。”
月光如水,洒在庭院里。沈清澜站在书房窗前,看着手中的试点计划书。这份只有十页的文件,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努力。
从一个人孤军奋战,到组建起专业团队;
从一个想法,到实实在在的产品;
从四处碰壁,到获得社区的支持。
曙光终于穿透云层,
照亮了前行的路。
但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挑战,
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