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有点恍惚,这是什么?
其实格尔知道答案。
但……
“爸爸!!爸爸!你回来啦!!!”
一阵小孩子独有的尖锐声音传来,让现场原本温馨安静的氛围一下子活了起来。两个小孩跑了进来。
那是格尔的两个孩子!
最早死的两个孩子!
阿戈尔和阿加尔。
两个淘气同时懂事的孩子,他们总是饥饿的,但他们知道父亲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让他们活下来了,所以他们从不抱怨,哪怕饿的咕咕叫,他们也只会强迫自己睡过去,这样可以好过一点,也可以节约一点力气。
哪怕是自己的孩子,格尔对他们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但他发誓从未见过这样的他们。
两个孩子,眼睛闪亮,充斥着喜悦,同时他们很健康,皮肤有光泽,脸上也有肉……当然,他们还是很瘦。
但格尔能看得出来,这种瘦并不是饿的,而是因为太活跃了。每天到处跑,到处捣蛋,消耗太大了,所以才会显得这么瘦。
“阿戈尔,阿加尔……”
这两个孩子是地震来临时,他没来得及救援而随着妻子一起被埋葬在地窟之中。他只救下自己的女儿。
也是那一天,他失去了三个孩子和自己的妻子。
没错,自己的妻子怀孕……格尔扭过头看去,发现自己的妻子并未怀孕!
似乎等的不耐烦了,两个孩子推着格尔朝孩子的母亲走去。
“格尔怎么了?你累了么?怎么从开始就不说话啊!”
妮娜似乎注意到了格尔的异常,关心的问道。
格尔张张嘴,最后露出一丝难看的笑容:“是啊,太热了,有点晒着了。”
妮娜一听立马让自己的儿子去拿水。
“快喝!快喝……都说了,今天不要出去,家里的粮食够吃的,你不需要那么拼!”
格尔木然的从自己的孩子手中接过碗,然后将其中的水一饮而尽!
水……甘甜清冽的井水!
部落里以前是有井的,在格尔小时候,他清楚的记得,当时虽然也干旱,但井水一直都有,所以那时候,大家虽然过得很苦,但至少不会缺水,越往后,水也越少,等到他两个孩子出生之后,井水就更少,往往只能从井里打出一些泥水,就这还不够一家人喝的。
以前有井水的时候,其实他们的日子没那么难过,他们还可以用水种一些吃的。
格尔他们家乡,虽然还没有彻底的进入农牧社会,但已经可以种植作物和圈养一些家畜了。
不过很早以前这些东西就没有了……养不活的!
很快一家人就其乐融融的在一起吃饭……很简单的饭菜,甚至可以说简陋,当然这是那些来自文明社会的人的看法,对于格尔来说,这样的饭菜,简直可以说是奢侈!
可格尔吃的如同嚼蜡!
他知道,他一直都知道,这些都是假的!
都是假的!
可他还是没办法下定决心打破这一切!
他难道不知道,自己看到的一切都只是幻象?
当然清楚,他的妻子孩子早就死了!
还有自己是猎人……呵呵,开玩笑,他这辈子都没真正的狩猎过。
嗯,前半辈子。
一切都是假的!
可他却不可自拔的沉迷进去了!
就像人们明知影视剧是虚构的却仍投入情感、狂热追剧追明星,核心源于情感共鸣、精神需求与社交属性的驱动。
一、心理层面:虚构场景满足“情感代偿”需求。代入感填补现实空缺。影视剧构建的角色人生(如理想爱情、逆袭成长、侠义江湖),往往映射着人们现实中未实现的渴望。比如职场人沉迷“逆袭爽剧”,是通过主角的成功获得“心理代偿”;老人偏爱家庭伦理剧,是在剧情中找到生活共鸣,弥补情感空缺。这种代入感让虚构场景成为“情绪出口”,即便知道是假,也愿沉浸其中获得心理满足。
而且“可控的情感体验”更易接受。
影视剧的悲欢离合虽激烈,但结局多可预期(如团圆、正义获胜),这种“可控的情感刺激”比现实中的不确定性更易让人放松。人们在追剧时,既能体验喜怒哀乐,又无需承担真实风险,比如为剧中情侣落泪,却不必担心自己的感情受挫,这种“安全的情感投入”符合心理舒适区需求。
二、情感层面:角色与明星承载“情感投射”。
角色塑造激发“情感联结”,优秀的影视剧会赋予角色细腻的性格与成长轨迹,让观众逐渐将其视为“熟悉的人”。比如《甄嬛传》中甄嬛的蜕变、《人世间》周家的烟火气,角色的悲欢会牵动观众情绪,即便知道是演的,也会因长期情感投入而产生“共情依赖”,甚至为角色命运揪心。也是因为如此,明星成为“理想自我”的载体。明星在剧中的形象(如帅气、善良、坚韧)或现实中的人设(如敬业、温暖),往往符合人们对“理想自我”或“理想他人”的期待。观众追明星,本质是将对美好特质的向往投射到明星身上,比如喜欢正能量明星,是通过关注其动态获得“向上的动力”,这种情感投射无关剧情真假,而是对“美好符号”的追求。
就像观众观看电视剧的时候,会把主观情感投射到电视剧中,甚至会把自己等同于电视剧中的人物,但这种等同只是感性层面上的等同,理性方面仍然知道自己是观众,剧中人是剧中人,不能合二为一。人是容易受到情绪支配的,也容易动感情。刚开始看电视剧的时候,还能够保持一定的理性,并不会把主观自我投射进去,而是认为自己是一个观众,电视剧是电视剧,两不相干,甚至只是为了看热闹,就像看马戏团的猴子和狗熊表演一样,当然不会把自己等同于猴子或狗熊,但看到驯受人虐待猴子和狗熊,观众就觉得不好受了,其实还是潜移默化的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看电视剧也是如此,观众明明保持了理性,却分明会为电视剧中的人物动感情,被情节打动,甚至哭了出来,还有的大笑,其实情绪已经受到了影响。即便自认为非常理性的人,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也仍然忍不住要评论一番,而评论已经代表了他的观点,也证明他已经看到了剧情,把部分的情感融入进去,虽然并没有完全被感动,但已经实现了主观情感的投射。甚至他们只会看到自己喜欢看到的内容,而对于不喜欢看到的内容却视而不见。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导演们把握了人的这种属性,就要在放电视剧之前搞路演,扩大宣传,甚至还要雇用一批水军来鼓吹电视剧的质量,最终弄的得人们都知道了,以为这样的电视剧是最好的,带着这样的期待来看,果然觉得电视剧不错。其实电视剧本身有很多缺点,只不过人们被广告影响,很容易忽略了缺点,而只关注广告宣传的那些优点。广告本身是一种宣传策略,人们明明知道广告是假的,但看多了仍然会相信。就好像某位政治人物说过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当同样的广告词和画面反复播放的时候,就会形成洗脑效应,即便不相信广告的人也容易相信了。也就是广告词和画面对人的潜意识形成了影响,在人的意识中反复回荡,最终会影响人的判断。广告会寓教于乐,让人们在轻松快活中看到了商品信息,也让人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告商会在电视剧中植入广告,让人们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影响,。人们要模仿电视剧中的人物,穿名牌服装,吃美食,到某些城市或野外的旅游景点去游逛等等。可以说,一部好的电视剧一定会插播很多广告,而且会有大量植入性广告,赚钱很多,也会对观众形成一定的影响。
即便理性的观众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也容易受到电视剧本身的影响。除了剧情的影响,就是人物的影响,还有其中一些画面和台词的影响,可以说是立体交叉的全方位的影响。虽然观众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并不能一一辨别这些影响,但潜意识会受到影响。即便观众认为没有关注到某个人物,也可能受到了他的影响,因为潜意识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只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才会让人大吃一惊。有人喜欢电视剧中的某个人物,就会潜移默化的地模仿那个人物的走路姿势、穿衣服的样式、说话的方式等等,而对于不喜欢的人物却不会模仿,但并不是没有受到他的影响,而是分明受到了影响,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只有具备合适的条件,受到的影响才会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只要观众看了电视剧,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更何况很多人都是感性的,不知不觉就受了剧情的吸引,受了剧中主人公的影响,很容易感动了。
人的理性并不可靠,看似可以支配感性,可以自主,但在很多时候并不能自主,分明受到了影响。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理性只是人自认为的理性,也是被人塑造的,不是那么可靠。当很多人都在抢购某种商品的时候,不想抢购的人也就加入了抢购的大军,感性支配他去抢购,去从众,甚至是盲从,而理性却分明不起任何作用。有人认为自己不容易感动,只是没有找到触发点而已。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经验的积累,形成认知系统。当某个外界的事物触发了他的情感,就会产生触发点,或者说触发了他经验中感触最深的部分,就容易感动。而有人的情感并没有被触发,就不会感动,但并不是说没有受到影响。这就是一部电视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感动得稀里哗啦,有人却云淡风轻,没有什么感动的情绪。但不管感动还是不感动,人们都受了电视剧的影响。不感动也是一种感动,感动自己固守的那部分情绪和固守的那部分理性,而这种情绪和理性又是后天塑造的,并不是真理。
人的情感很复杂,并不是人们能够完全认识的。明明知道电视剧是假的,但观众看的时候还是会感动,起码说明人的情绪受到了影响,人很容易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中去。由此看到的世界就是自己主观化的世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了。
格尔就更糟糕了。
他的内心是空洞的!
以前他不知道该怎么填补这个空洞,当然更多是没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毕竟多数时候都在生死边缘挣扎,哪有空想这些有的没的。
后来得到黑死剑,他以为找那些神灵复仇,能够填补空洞。
一开始的确如此,看到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灵在自己面前哀嚎求饶的时候,他很满足。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玩意根本不是他想要的。
当然,也可能这是纳尔的阴谋。
毕竟感到“空虚”真的是一种可怕而痛苦的体验!
当情感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有这种空虚感(或叫情感空虚\/精神空虚)。而一直沉浸在空虚中,带来的麻烦要比我们想象中更严重。——是的,当我们感到空虚时就会与自己和他人失去联系或联结感。严重的情况下,许多人不会直接选择处理这些感觉或感受,而是求助于外在的酒精、食物、毒品、或者其他刺激但不健康的关系来填补这种空虚感。因为,空虚是一种病!
当我们有情感匮乏或情感忽视时,空虚感就出现了——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内心世界什么都没有了一样。而且空虚感与压抑、恐慌、愤怒的这种“沉重感”以及受打击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愤怒的感觉让我们感到沉重,因为它们似乎一瞬间能够渗透到我们身体的各个方面,但愤怒的感觉来之快,去之也快!但是,情感空虚更多的是一种不舒服的轻飘飘的感觉(无力感),并没有让我们感到受到束缚。殊不知,这种感觉会破坏身体稳定性,因为这会让我们感觉到与自己和他人脱节,以至于不知道如何驾驭我们在世界上的各种体验。当我们感到空虚时,还会有个很坏的影响就是,我们可能会因为空虚而责备自己。比如,当你看到其他人似乎更“充实”,生活更有“意义”,就会产生对自己的抱怨和责怪;我们甚至会回忆以往我们没有感到空虚的时刻,并希望我们能回到那些时候。我们还会埋怨自己——“自己到底怎么回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尽自己所能去感知一些东西。比如,寻求酗酒、尝试冒险、吃垃圾食品等感官上或知觉上的体验,甚至还发展一些令人心动但不健康的感情关系——也就是说任何能让人有感觉的一些东西或体验。
可以说,在某些情况下,空虚代表着人的身体或心理出现“问题”的迹象。
到最后,整个人都会疯掉,毁掉自己,也会顺带毁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