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儿臣还小,不懂事。”虽然嘴上是这么说的,但是此时太子的脸上还是露出了一抹回忆的神色来,“这才闹出了那么多的笑话来。”
“你那个时候一回东宫便是要闹着将点心给林家的那个孩子送去,当时我还好奇呢。”皇后被这么一点也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事情来,“结果我一问,你说是在外面认了一个弟弟。”
“明明自己家里就有亲弟弟,还非要跑出去认别人家的孩子当弟弟。”皇上脸上的那一抹不满的神色消失的一干而尽,此时的他放声大笑了起来,“也就是林如海脾气好,要是我早就把你这个拐小孩的赶出去了。”
心知自家父皇这是在开玩笑,此时的太子也是配合了起来,他直接看向和皇上一摊手做无奈状:“这不是自家弟弟没有别人家的弟弟香嘛。”
“你啊。”果然看见他这个动作的皇上与皇后都是齐刷刷的笑出了声,“一天天就知道贫嘴的。”
太子见父皇母后都笑了起来,他自己也是放开声笑了起来,只是正笑着他便听见自己身后传来了一道有些幽怨的声音——
“皇兄,我都听见了。”
听到这一声的太子赶忙转过了头,然后他就看见了自家的亲弟弟正站在自己的身后看着自己,那眼神中还带着几分明晃晃的怨念。
见太子已经看到自己了,此时的长安也是往前走了一步向皇上与皇后行礼,之后他又是看向了太子:“皇兄,别人家的弟弟比较香是吧?”
皇上与皇后看见这一幕后不仅没有阻止,反而还坐在一边笑眯眯的看起了戏,这兄弟两个之间的小问题他们这些做长辈的还是不要随意插手的好。
况且这么兄友弟恭的一幕为什么要打断,兄弟之间感情好那是好事,他们这些做长辈的出手不管帮了谁那都是拉偏架。
而且他们家长安出去了一趟后也是越来越活泼了,都能和太子闹腾起来了,这是好事。
上首的天家夫妻对视了一眼,然后两人双双拿起茶杯喝起了茶,这新茶喝起来真不错。
“长安。”此时的太子也是略微有些心虚,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话被亲弟弟给听了个正着,“你听我解释。”
长安就这么盯着自家皇兄不放,那眼神中满满的都是一个意思——
我就看着你在那里编。
在这种眼神下太子自己也是编不下去了,最后太子选择了破罐子破摔:“行吧,人家瑾玉小的时候就是比你可爱,见着个人就会笑着问好,那里想你小的时候天天冷着一张脸,活像是有人欠了你几百两银子一样。”
“原来是这样啊。”长安闻言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然后他的脸上出现了一抹分外乖巧的笑容,“皇兄,你看是这样吗?”
然而看到这一抹笑容的太子却是偏过了头,看习惯了自家弟弟的冷脸,现在他突然这么一笑着实让人有些不习惯:“你可再别笑了。”
长安收敛了自己脸上的笑容,然后上下打量了一番太子后意味深长的来了一句:“皇兄,你看不是我小的时候不乖巧。”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92]
科举从开创(首创时间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是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 [92-93])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1],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2]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3-5]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6-7]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6] [8]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9-10]
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87],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93]但在宋代以后,科举的消极性也愈发凸显。 [11]此外,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科举制影响。
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举荐考核而任用(以及按劳绩提升)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12]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 [13-14]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科举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东汉时为了避讳刘秀而改成“茂才”。唐宋时泛称一般读书应举者为秀才,明清特指通过初级“县试”入学的学生为秀才。汉代各科科举都要通过朝廷考试。但是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区别在于:考试在察举中并不重要,举荐是决定性的。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基本不存在黜落,“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 [15]。举荐权掌握在皇帝以下的各级官僚权贵手中。 [16]察举并不是两汉仕进的最大渠道。从汉初以来”任子“、“赀选”、皇帝和各级官僚的直接辟召仍然进行。一般士人往往是先征辟为州郡吏员,才由上司向中央察举为秀才、孝廉等等。但是,一般没有门路的布衣平民,几乎没有被察举的可能性。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