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电话铃声骤然响起,谷薇赶忙拿起听筒,得知对方找刘正茂,便将听筒递给了他。
“喂,你好!”刘正茂对着听筒说道。
“茂仔,我是陈光普,嘞好!”电话那头传来陈光普熟悉的声音。
“陈哥啊,有什么好事情吗?”刘正茂笑着问道。
“茂仔啊,上次拜托你的事,对方在问了,有消息吗?”陈光普急切地询问道。
刘正茂心中明白陈光普所指何事,坦然说道:“有点眉目,但还没最后确定。对方很急吗?”
“上次你让我收的蛤蜊干,我可是收到了不少,你什么时候过来拿?”或许是那边有所不便,陈光普巧妙地换了个话题,言下之意是让刘正茂到汕尾去详谈。
“陈哥,真是太感谢你了,现在有多少了?”刘正茂听闻蛤蜊干,顿时来了兴致。
“五千多斤了,你可快点来拉走。”陈光普催促道。
“我们这里现在雪灾严重,等天气转好,我立马就过来拉货。”刘正茂赶忙回应道。
“行,我等你过来,那个事,还麻烦你多上上心,尽快落实一下。”陈光普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接下来的两天,天气逐渐转晴,久违的太阳终于露出了笑脸。然而,融雪之时,温度依旧很低。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全力抢修线路。樟木大队除了养殖场和饲料厂需要正常上班外,其他人都趁着这个机会休息玩耍。
序伢子家,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天气寒冷难耐,谁都不愿动手做饭,于是连续几天都吃麻辣火锅。起初,大家还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可几天后,所有人都吃得腻味了,一提起火锅就眉头紧皱。
今天中午,序伢子和李娟实在是忍无可忍,坚决不吃火锅。两人自告奋勇,主动洗菜做饭,一心要吃炒菜。好在正值冬天,华潇春离开前炖的骨头汤并未坏掉。序伢子灵机一动,舀出骨头汤炖冬瓜,又炒了个土豆丝,还做了一盆炒酸菜和一盆煮南瓜。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得热热闹闹、舒舒服服,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里。
十七号晚,终于恢复通电。从十八号开始,樟木大队全体复工。经过太阳两天的照射,路上的积雪也已溶化干净。刘正茂见状,当机立断,带领大队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进城转运黄豆。
正巧,杏花大队那个与袁洪钢一同培训的司机,终于顺利拿到驾照回到大队。如此一来,杨秋也不能继续在杏花大队实习,刘正茂便将他一同带回了城。
话说十号那场答谢会后,省、市、县媒体依照宣传部门的统一部署,从十一号开始全方位、大规模地宣传樟木大队的先进事迹。可偏偏天不遂人愿,十一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席卷而来,有关部门和樟木大队的工作重点不得不全部转到防灾抗灾方面。
雪灾过后,樟木大队收到了刊登相关消息的全部报纸,其中省报上更是刊登了参会人员的大合照。会议前,刘正茂特意找到冯婷和另一个负责拍照的知青,低声授意道:“拍照的时候,尽量抓拍来参会的单位代表和省、市领导同框的合影,这对我们大队的宣传很重要。”会议期间,冯婷牢记刘正茂的指示,全神贯注,充分发挥自己的摄影技巧,帮很多人抓拍到了与领导互动的珍贵照片。
利用这次进城拉黄豆的契机,刘正茂和刘子光决定给参会人员送去报纸和照片。可别小瞧这两样东西,能登上报纸,能与领导合影,那可间接证明这个人有点背景,在单位里旁人自然不敢小瞧。聪明的人,往往会把这种照片精心地放到自己办公桌的玻璃板下,看似低调,实则暗暗炫耀,让同事和领导心中有数。
考虑到怕再下大雪,车队出发前,古大仲严肃地要求两天内必须把六十吨黄豆全部拉回大队。
回到市内后,刘正茂只是将车队带到八号仓,随后吩咐赵明慧去叫南站搬运工装车。这帮搬运工心里清楚,给八号仓做事能赚到额外收入,一个个都干劲十足,主动积极地干活,根本不需要人在一旁监督。
送报纸和照片的第一站,刘正茂来到了汽动厂吴泽林这里。吴泽林看到刘正茂,脸上立刻露出笑容,打趣道:“哟,刘大领导,什么风把你给吹到汽动来了?”
“吴处,你可真没意思,我这不是想着来看看你嘛,难道不欢迎?”刘正茂笑着反唇相讥。
“欢迎,那绝对是欢迎啊,心里话,你可是请都请不来的贵客。中午我做东,要不我打电话,把甘桂军和毛奇都邀过来,大家一起聚聚?”吴泽林热情地说道。
“别啊,吴处,你太客气了,但我今天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要跑很多地方,下次再来你这蹭饭。”刘正茂婉拒道。
“小刘,你来我这,肯定有什么事吧,有什么指示尽管说。”吴泽林好奇地问道。
“瞧您说的,我就是给你送省报和照片,也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反正就给你带来了。”刘正茂说着,便把几张报纸和照片递给吴泽林。
吴泽林接过报纸和照片,随意翻看了几下,原本漫不经心的神情瞬间变得精神抖擞。省报上的大合影里虽然有他,但由于人太多,找了半天都难以寻觅自己的身影。然而,那几张照片却让吴泽林对樟木大队的办事效率佩服得五体投地。
照片上,全是吴泽林与领导的合影,有单独敬酒的,有并肩行走的,还有面对面交流的,每一个瞬间都被摄影师巧妙地抓拍下来。这些领导可都是大有来头,有省革委二把手,省革委秘书长、军区首长以及市里领导。吴泽林越看越兴奋,眼中闪烁着光芒,一把抓住刘正茂的手,激动地说道:“小刘,够朋友啊,今天你必须在我这吃饭,咱哥们好好聊聊。”
刘正茂笑着指了指自己的黄军包,无奈地说:“还不行啊,我还要去钢厂、省城机床厂、空十九厂呢。改天一定有机会打你的秋风。”
“走,我和你一起去钢厂,你帮我省钱,那我们就去敲甘桂军那老小子一顿。”吴泽林兴致勃勃地提议道。
提前接到吴泽林电话的甘桂军,早已在办公室等候他们的到来。
一到汽动办公室,吴泽林便抢先说道:“甘处长,今天你必须请客。”
甘桂军一脸茫然,疑惑地问:“吴处,你和小刘来了,我肯定请客啊。可为啥突然这么说呢?”
“不是这个原因,是小刘给你送好东西来了。”吴泽林笑着看向刘正茂,示意他赶紧说明。
“吴处,你肯定看了近几天的省报,我给你拿来了市报和高岭通讯,上面都有那天的合影,另外还有你在会议期间的照片。”刘正茂解释道。
“重点是照片,甘处长,你好好看看。”吴泽林在一旁提醒道。
这几天宣传樟木大队的报纸,甘桂军收藏了好几张,报上刊登的大合影他也看到了,只是由于当时像素欠佳,看不太清楚,心里一直觉得有些遗憾。而刘正茂给甘桂军的照片里,有一张是平化书记与甘桂军握手的画面。吴泽林看到这张照片,不禁露出羡慕的神情。
在钢厂和汽动这种大型单位,背景可是相当重要的。甘桂军有了这张照片,足以震慑住许多不知内情的对手。所以,甘桂军看到这张照片时,心中别提多高兴了,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小刘,真是太感谢你了,也谢谢你们大队那个摄影小姑娘。”甘桂军由衷地表达着自己的谢意。
“光口头感谢可不行,”吴泽林抓住这点不依不饶。
刘正茂偷偷看了一眼藏在衣袖里的手表,见时间还不到十一点,赶忙说道:“时间还早,我还要去江麓厂,给张副主任和毛处长送照片。”
甘桂军赶忙挽留:“在我这吃了饭再去也不迟啊。”
“下午我还要去空十九厂,那里路途有点远,回来时还得去轴承厂。”刘正茂无奈地说道。
“你一天要跑五个单位?”吴泽林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地问道。
“是啊,”刘正茂点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坚定。
甘桂军思索片刻,从身后的柜子里拿出两瓶酒,笑着说:“走,我们去江麓厂吃大户。”
中午,几个人来到江麓厂。在食堂小餐厅里,众人围坐一桌。张鹏武副主任作为东道主,早已在此等候。今天这顿饭,张鹏武请客并非仅仅因为刘正茂给他送来了照片。像他这种职位的人,与省部领导合影的机会多不胜数,早已没有了甘桂军他们那种新鲜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张鹏武家已然认定刘阳云是准儿媳,刘正茂来了,张鹏武觉得理应请他吃顿饭,正式明确儿子张战东和刘阳云的关系。
酒桌上,气氛热烈而融洽。毛奇作为张家代言人,以玩笑的口吻率先开口:“战东,你身为车间的技术员,天天守在商店干啥呢?”
张战东听后,脸瞬间涨得通红,腼腆地说道:“我下班后,在家也没事儿干,就去商店帮忙。”
齐处长也跟着笑着打趣:“你呀,跟华家那小子学坏了,他也是借口在商店帮忙,结果顺手就把肖长英拐跑了。刘阳云可是个好姑娘,厂里打她主意的青工可不少,你可得看紧了。”
两人一唱一和,把刘阳云说得满脸通红,羞涩得不知如何是好。
甘桂军作为旁观者,从毛奇和齐处长的话里听出了端倪。他知晓刘阳云是刘正茂的姐姐,又见刘正茂脸上并未表现出抗拒之意,心中一动,抱着与张鹏武结善缘的心思,赶忙举起酒杯,笑着说道:“这可真是天作之合,大好事啊,张主任、小刘,祝你们早日成为亲家。”
见甘桂军帮忙挑明此事,张鹏武心中十分高兴,脸上洋溢着笑容,举起酒杯说道:“两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吧。”
“张主任,我们家是高攀了,我姐姐只上了初中,文化程度低,以后还请战东哥多关心她。姐姐,你要是有时间,尽量自学一会,哪怕能拿到那个子弟学校的高中毕业证也好啊。”刘正茂说道。
毛奇一听,赶忙说道:“小刘,你这么讲就不对了,现在可是新社会,男女平等,哪有什么高攀低攀的说法。再说了,你可别看不起初中毕业,我当兵那会,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还是部队扫盲时才学会认字的呢。”
齐处长也跟着附和:“毛奇,子弟学校不是归你管吗?给校长打声招呼,让刘阳云办个补习手续不就行了。”
张鹏武见两个手下如此会办事,表面上还是打着官腔说道:“不能徇私舞弊,要按正常流程走。”
吴泽林赶忙举杯:“祝贺,祝贺,喝酒。”
刘正茂虽说酒量不佳,但此刻也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他故意提及刘阳云的学历,实则有着自己的目的。他心里清楚,过两年便会恢复高考,刘阳云如今年龄偏大,只有一次参加高考的机会。倘若她没有高中毕业证,就只能报考中专或技校。所以,提前做好准备,方能有备无患。
刘阳云见弟弟当着众人的面,尤其是未来公公的面,直言自己学历低,心中又气又恼,暗自恨得牙痒痒的。若不是在酒桌上,她恐怕早就忍不住动手揍刘正茂了。只是她并不知晓,弟弟这是在为她的将来精心谋划。
午饭后,刘正茂还要前往其他单位送报纸和照片。吴泽林不知中了什么邪,还要跟刘正茂一起去空十九厂。
在空十九厂,总务老陈参加了樟木大队举办的答谢会。老陈也是江南省人,他在部队摸爬滚打了整整十二年,即将在春节后转业。
按照当时 “哪来哪去” 的转业原则,老陈理应回到老家南山县安置。然而,老陈在省城当兵多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内心实在不想再回到地处两省交界的老家。
虽说身为部队总务,但除了认识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外,在省城,老陈实在找不到能说得上话、有份量的人。
此次参加答谢会,老陈看到江南省领导与刘正茂相谈甚欢、十分熟悉的样子,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丝希望,暗暗有了些想法。会后,老陈便找到陈光彪,旁敲侧击地打听刘正茂的情况。
陈光彪本就是个单纯的技术人员,心思单纯,没什么城府。他毫无保留地把父亲来探望自己,在省城走失,被刘正茂在路上遇见,然后带到家里热情招待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至于刘正茂的家庭情况、有什么背景之类的事,陈光彪确实一概不知。不过,他还是诚恳地告诉老陈:“刘正茂这人呐,就是个热心肠,特别喜欢帮人。”
这几天,只要省、市报纸上有关于樟木大队的内容,老陈都会如获至宝般地收藏起来。尤其是那些有合影的报纸,老陈更是格外珍视,高看一眼。
他心里琢磨着:就算最终留不下省城,回老家安置的时候,能拿出这些报纸给老家领导瞧瞧,证明自己是和省领导合过影的人,说不定在分配单位的时候能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