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的测试依旧在进行中。
毕竟这是航天发动机,长时间运转同样是它必须要具备的性能之一。
伴随着测试时间的推进,观测室中,徐川盯着实时传递回来的实验数据眼中带上了一抹若有所思的神色。
偌大的显示屏上,当脉冲引擎开始保持高功率输出的时候,那记录着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的爆发脉冲性磁场数据的线条忽然开始间歇性跳动了起来。
站在徐川的身旁,牧伟晔研究员盯着屏幕上的实验数据深深的皱起了眉头,最终叹了口气,看向徐川开口说道。
“相信徐院士您已经注意到了爆发脉冲性磁场数据的异常跳动了,这个就是刚刚我在分析的非线性的、不稳定的磁流体动力性问题。”
略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在这台脉冲式电磁推进器保持高功率.....嗯....输出功率达到47.78%以上,就有概率就出现这种磁场问题。”
“我测试过,这种非线性的、不稳定的磁流体动力性问题会随着输出功率的提升而增高。”
“在满功率全力推进的时候,最早出现对应症状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平均在20分钟-25分钟区间。”
说到这,牧伟晔长叹了口气,接着说道:“但遗憾的是,我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也没有找到解决它的办法。”
观测室中,盯着眼前屏幕上的实验数据看了一会后,徐川突然开口说道:“控制一下等离子体推进工质的输入速度试试。”
一旁,牧伟晔和常华祥同时看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丝诧异和好奇的神色。
徐川想了下,补充道:“保持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的输出功率,同时逐步降低等离子体推进工质的输入速度试一下。”
闻言,牧伟晔心头一动,试探性的开口问道:“徐院士,您...找到问题的所在点了?”
徐川:“暂时还不确定,不过可以先按照我说的试试。”
“好!”
深吸了口气,牧伟晔快速的在通讯指挥频道中下达了指令。
“等离子体工质组请注意,请在接下来的三分钟内分六个梯度从100%工质输入逐级以10%的数值降低工质输入量!”
“收到!”
耳麦中,等离子体工质组的汇报声传递了过来。
牧伟晔的目光落在了眼前的屏幕上,安静的等待着后续的实验。
三分钟,六个梯度逐级降低等离子体工质的输入数量,每次降低百分之十,每次持续三十秒,这应该足够从实验数据中看出些什么了。
如果真如这位徐院士所说的,这里面存在着什么的问题的话.....
伴随着等离子体工质组对输入工质数量的调控,观测室中,偌大的监控屏幕上,那记录着爆发脉冲性磁场数据,原本如同大A股市K线图一般毫无规律跳动着的数据线条慢慢的开始了新的变化。
站在屏幕前,牧伟晔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图脸上带着一丝迷茫。
除了波动的弧度看上去似乎小了一点的样子,爆发脉冲性磁场数据好像也没有什么变化的样子。
皱着眉头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图看了好一会,他最终将目光移到了站在一旁的徐川身上。
是徐院士的推测有问题吗?
他的脑海中下意识的浮现出了一个想法。
此时此刻,牧伟晔心中的想法复杂至极。
一方面即希望这个困难了他小半年的难题能够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又
虽然说他听过无数次和这位的传说和创造过的奇迹,但毕竟只是听说而已。
尽管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远远比不上这位徐院士,比如数学物理等方面,别说比较了,就是尾灯都看不到。
但在涉及到自己研究的核心领域中,老实说牧伟晔并不觉得自己会比这位弱多少。
当然,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
毕竟能够走到他这种高度,能够单独掌控一个投资过亿的独立项目的学者或研究人员,每一个都对自己有着十足的信心,没人会觉得自己比其他人弱。
在牧伟晔看来,或许这位徐院士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第一次过来现场,看两眼实验数据就找到他找了小半年都没有找到的问题吧?
如果他研究了小半年都没有找到原因,也没有找到解决办法的难题如果就这样被解决了,那他这小半年来都在努力个啥?
不可能!
这绝对不可能!
真要这样,他还不如找块豆腐撞死自己算了。
脑海中的思绪浮动着,回过神来,牧伟晔忽然对上了徐川的视线。
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带着看穿世间一切真理的光芒,让他心头不自觉的震动了一下。
观测室中,看着走神的这名研究员,徐川笑了笑,开口说道。
“关于非线性的、不稳定的磁流体动力性问题会随着输出功率的提升而增高的问题,我想着应该是等离子体工质导致的。”
听到这话,回过神来的牧伟晔一脸诧异茫然的看了过来。
“等离子体工质导致的?”
“这不应该,实验测试中我使用的是最适合电推进引擎的工质·氙气。”
“而且我也实验过使用其他的工质,如氪气、氦气、氮气等气体作为工质来使用,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对于电推进技术而言,氙气几乎是各大电推进引擎使用的推进工质的第一选择。
毕竟电推进的基本原理是推进剂被电离成离子,然后被静电场或电磁场加速喷出。
而对于给定的加速电压(即给定的能量)恒定的情况下,质量越大的粒子,获得的出口速度会相对较低,但它携带的动量更大。
也就是说在相同的质量流率下,使用质量大的原子意味着每次“喷射”带走的动量更多,从而能产生更高效的推力。
这就像是用机枪射击,发射一颗重子弹(氙离子)比发射一颗轻子弹(氦离子)的后坐力(推力)更大,对目标的冲击更强一样。
而从物理层面来说,氙气的高原子质量和低电离能的组合,在推力和能量效率上提供了最佳平衡。
再加上从工程层面它化学惰性和易于储存的特性,满足了航天任务对长寿命、高可靠性的绝对要求。
因此,对于追求极致性能和高可靠性的关键任务(如深空探测、大型通信卫星的南北位保),氙气是不二之选。
观测室中,徐川笑了笑,并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也没有解释问题的核心,而是开口询问了对方一个问题。
“非线性意味着系统的输出不与输入成正比,它无法用简单的线性方程描述,那么你知道它的来源有几个方面吗?”
听到这个问题,牧伟晔愣了一下。
不是问题太难,而是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简单了。
简单到对于任何一个刚进入了电推进引擎和研究磁场的学者都能回答上来的地步。
迟疑了一下,虽然有些不确定对方的意思是真的在询问这个简单的问题,还是在考验什么其他的知识,但他还是按照问题的意思简要的回答了一遍。
“对于非线性特性来说,它的来源主要有介质属性的剧烈变化、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的内在非线性、边界层的移动与变形、辐射与能量损失四大来源。”
听到答案,徐川笑了笑,开口道:“还有吗?”
闻言,牧伟晔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下,尝试性的回道:“电流体不稳定性和磁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非线性特性的不稳定性。”
点了点头,徐川笑着开口道:“你说的很对,这些的确都是造成非线性和不稳定的,脉冲电磁推进器中非线性的、不稳定的磁流体动力性问题会随着输出功率的提升而增高的主要原因。”
“但关于这些原因,其实可以简化成一句话。”
“它的根源,在于等离子体本身的性质以及它与电磁场的强烈耦合。”
说到这,徐川略微停顿了一下,目光看向面前的显示屏幕,落在了那些交织变化,错综复杂的曲线数据上,紧接着看向牧伟晔,开口说道。
“无论是你所说的介质属性的剧烈变化还是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的内在非线性难题,亦或者是边界层的移动与变形.....”
“其本质都是等离子体在与电磁场的强烈耦合过程中产生的复杂物理现象而已。”
“它根植于等离子体物理的本质,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和不稳定性模式,最终导致效率、寿命和可靠性的下降。”
“比如介质属性的剧烈变化,在脉冲开始时,工质可能是固态或中性气体,电阻近乎无穷大。”
“在击穿后,瞬间变为高温等离子体,电阻急剧下降,成为良导体。”
“这种从绝缘体到导体的相变过程本身就是高度非线性的,其电导率、温度、密度相互耦合,变化多个数量级。”
“那么在工质从不良导体转向良导体的过程中,会形成等离子体鞘层,进一步扰动脉冲电磁推进器中的磁场、磁流体、等离子体等等。”
“而磁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则会存在电流片(如磁重联区域)的情况下发生,会导致电流片断裂成多个磁岛,破坏加速场的整体性,使能量从定向动能转化为无序的热能。”
“这会使得电流柱和磁场像一条绳子一样发生弯曲,弯曲处的磁场一侧变强一侧变弱,导致弯曲加剧,最终可能使等离子体柱接触到电极或壁面,造成短路和侵蚀等等。”
观测室中,听完徐川的解释后,牧伟晔的眉头皱得更深了,他思索了一会,开口说道。
“这是脉冲式电磁推进器的核心难题。”
“通常来说,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是结合高级数值模拟、精妙的实验诊断和创新的主动\/被动控制技术来共同抑制磁场中的非线性、不稳定磁流体动力学问题。”
“比如高精度数值模拟、主动控制策略、利用具有特定电阻率的多孔电极,使磁场能更好地扩散到等离子体中等等手段我都尝试过了。”
“而且使用的是更容易均匀电离的工质氙气,如果氙气这种最容易扩散的工质都不行的话,我真的想不到还有什么其他的工质可以。”
站在屏幕前,徐川轻轻的笑了笑,开口道:“并不是说氙气不行,而是或许你可以考虑换个方向。”
“换个方向?”牧伟晔看了过来,脸上带着好奇的神色。
老实说,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他都尝试过了。
甚至为了能够更高精度的模拟数值计算,控制脉冲电磁推进器中的磁场、磁流体、等离子体,他还申请了量子超算中心来进行实时控制。
但结果并不是多么的理想。
徐川轻松了笑了笑,开口道:“其实方法很简单,你被禁锢在寻找如何控制脉冲电磁推进器中的磁场、磁流体、等离子体这些东西上太久了。”
“既然控制它们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在工质进入环状脉冲电容器组前,就让它从气态变成等离子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