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未落,他纵身跃向另一艘倭寇战船,断剑直刺倭寇旗手。旗手被刺穿胸膛的瞬间,倭寇的旗帜轰然倒地。然而,旗帜的坠落并未击溃敌军,反而激起了更深的疯狂——海平面尽头突然涌起黑压压的船影,竟是倭寇的增援船队!数百艘战船乘风破浪而来,船舷上密密麻麻的倭寇兵卒手持长刀、火炮,嘶吼声隔着海面传来,震得人心头发颤。
“是援军!倭夷还有援军!”联军士兵惊呼出声,刚燃起的士气瞬间被浇灭大半。幸存的战船本就残破不堪,如今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无异于以卵击石。倭寇援军的火炮率先发难,密集的炮弹如暴雨般袭来,联军的战船接连被击中,木屑飞溅,火光冲天。一艘战船被直接炸成两截,船员们惨叫着坠入海中,很快便被汹涌的浪涛吞没,或是被倭寇的长矛刺穿身体。
小石头刚稳住身形,便被一枚炮弹的冲击波掀飞,重重砸在船板上,喉头一阵腥甜,喷出一大口鲜血。他挣扎着爬起,却见一名倭寇将领手持三叉戟,纵身跃至他的战船,三叉戟横扫间,三名联军士兵瞬间毙命,伤口狰狞,鲜血喷涌。“中州小儿,速速受死!”将领嘶吼着,三叉戟直刺小石头的咽喉。
小石头挥剑格挡,断剑与三叉戟相撞,火花四溅,他只觉手臂发麻,断剑险些脱手。对方的力气远超普通倭寇,招式狠辣,招招致命。激战数回合,小石头的左臂被三叉戟划伤,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瞬间血流如注,左臂彻底失去知觉。他单手持剑,步步后退,身上的伤口不断崩裂,鲜血浸透了衣甲,在船板上汇成溪流。
海面上,战局愈发惨烈。倭寇援军如潮水般涌上联军的战船,短兵相接的铿锵声、兵刃入肉的闷响、临死前的惨叫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绝望的悲歌。有的联军士兵被倭寇包围,寡不敌众,最终被乱刀砍死,尸身被抛入海中;有的士兵为了不让战船落入敌手,点燃了船上的火药库,与敌人同归于尽,巨大的爆炸声在海面响起,掀起冲天的巨浪。
小石头的视线越来越模糊,身上的力气也在不断流失。他看着身边的弟兄一个个倒下,看着联军的战船一艘艘沉没,心中涌起无尽的悲凉与愤怒。他猛地提起最后一丝力气,纵身扑向那名倭寇将领,断剑直指其眉心。将领猝不及防,被剑尖划破脸颊,怒不可遏地挥起三叉戟,刺穿了小石头的腹部。
冰冷的金属触感传来,小石头低头看着胸前露出的戟尖,鲜血顺着戟尖滴落。他却咧嘴一笑,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断剑狠狠刺入将领的心脏。“我中州……没有懦夫!”他嘶吼着,声音破碎,却带着穿透一切的决绝。
将领难以置信地瞪大双眼,倒在船板上,而小石头也顺着戟杆滑落,重重摔在地上。他的意识渐渐模糊,却看到更多的倭寇涌上战船,看到幸存的士兵仍在顽强抵抗,看到海面被鲜血染得愈发暗红。
海风呼啸,卷起漫天血雾,炮火声、厮杀声、惨叫声依旧在海面上回荡,没有停歇的迹象。这场战役,没有胜利的曙光,只有无尽的屠戮与牺牲。小石头的断剑斜插在船板上,剑身的“忠义”二字被鲜血浸染,在昏暗的天光下,透着一股悲壮而决绝的光芒。战斗远未结束,更残酷的厮杀还在继续,中州的忠魂们,正用血肉之躯,在这片碧海之上,谱写着一曲惊天动地的忠义悲歌。
小石头重重摔在船板上,腹部的三叉戟仍未拔出,鲜血汩汩涌出,在身下汇成一片暗红的血泊。他的视线已然涣散,却死死盯着那面倒在甲板上的倭寇旗帜,嘴角还挂着未干的血迹与决绝的笑意。“忠……义……”他艰难地吐出两个字,气息微弱如游丝,瞳孔渐渐失去了光彩。那柄铭刻“忠义”的断剑,斜插在他身旁的船板上,剑身浸透的鲜血顺着纹路缓缓流淌,仿佛在为这位忠勇的护城使送行。
残存的联军士兵见小石头战死,悲恸欲绝,个个红了眼眶,抱着必死的决心冲向倭寇。有人嘶吼着“为护城使报仇”,挥舞着残破的兵刃与倭寇同归于尽;有人扑到小石头的尸身前,用身体护住他,直至被倭寇乱刀砍死。海面上,联军的战船愈发稀少,剩余的几艘也在倭寇的炮火中摇摇欲坠,却无一人退缩,每一艘战船都化作一座抗倭的堡垒,每一名士兵都成为一面忠义的旗帜。
最终,当最后一艘联军战船被炮火击中,燃起熊熊大火,沉入海底时,海面上的厮杀才渐渐停歇。倭寇看着漂浮在海面的尸骸与染血的断剑,脸上却无胜利的喜悦,只有对中州儿女宁死不屈的忌惮。他们搜刮完战场,便带着伤亡过半的部队退回海上,却不知这场惨烈的海战,早已通过幸存的斥候,传遍了中州国的每一寸土地。
洛城百姓听闻小石头战死的噩耗,全城缟惶,双忠庙内外挤满了祭奠的民众。老人们拄着拐杖,对着小石头的塑像失声痛哭;当年围在他身边听故事的稚子,如今已长成半大的少年,他们攥着小石头曾赠予的木剑,跪在庙前,泪水打湿了衣襟;李清和与赵铁柱的塑像前,香火鼎盛却寂静无声,只有压抑的呜咽声在空气中回荡,诉说着百姓的悲痛与不舍。
消息传到京城,新君龙颜大怒。这位刚登基不久的年轻帝王,本欲休养生息,安抚万民,却没想到倭寇如此猖獗,竟敢屠戮中州将士,残害沿海百姓。他在金銮殿上拍案而起,怒声道:“倭夷小丑,欺我中州无人!小石头护城使忠勇殉国,沿海百姓流离失所,此仇不共戴天!朕必派大军,踏平倭国,为死难将士与百姓报仇雪恨!”
当即,新君下旨,任命开国元勋之后、素有“战神”之称的镇国大将军为帅,集结五十万大军,筹备粮草器械,择日征讨倭寇。同时,追封小石头为“忠烈侯”,赐谥号“忠勇”,其灵位入祀太庙,与历代忠勇之士一同受后世供奉;战死的联军将士皆追赠爵位,家属由朝廷厚加抚恤,免赋税十年;沿海受灾百姓,由官府拨款赈济,重建家园。
旨意传遍全国,各州府纷纷响应。青壮年男子踊跃参军,欲随大军出征,为小石头与战死的将士报仇;乡绅百姓捐粮捐物,支援前线;甚至有当年受过小石头恩惠的流民,自发组织起来,加入运送粮草的队伍。一时间,中州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复仇的火焰在每个人的心中燃烧。
三个月后,五十万大军集结完毕,在镇国大将军的率领下,从海州港扬帆起航,浩浩荡荡地驶向倭寇国。战船首尾相接,绵延数十里,帆影蔽日,旌旗招展,气势如虹。大军出发那日,洛城百姓倾城而出,站在海岸边,望着远去的船队,齐声高呼:“踏平倭国,为忠魂报仇!”声音洪亮,震彻云霄。
海上航程数日,大军顺利抵达倭寇国海域。镇国大将军深知倭寇战船精良,火器厉害,便效仿小石头当年的战法,利用中州战船数量众多的优势,分兵三路,对倭寇的港口形成合围之势。同时,他派人联络当年与小石头一同抗倭的沿海义勇残余势力,内外夹击,共同破敌。
战斗打响,中州大军炮火齐发,密集的炮弹如雨点般落在倭寇的港口与战船之上。倭寇仓促应战,却哪里是准备充分、士气高昂的中州大军的对手?战船接连被击中,燃起熊熊大火,港口的防御工事也在炮火中化为焦土。中州将士们怀着复仇的怒火,奋勇冲锋,跳上倭寇的战船,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厮杀。他们挥舞着兵刃,高喊着“为忠烈侯报仇”,每一刀都带着无尽的恨意,每一剑都直指敌人的要害。
倭寇的抵抗异常顽强,却终究抵挡不住中州大军的攻势。战船上,短兵相接的铿锵声、临死前的惨叫声不绝于耳;海面上,倭寇的战船不断沉没,尸骸与残破的船板漂浮在水面上,海水被染成了暗红。镇国大将军身先士卒,手持长枪,在倭寇阵中横冲直撞,所过之处,倭寇无不望风披靡。
激战三日夜,倭寇国的主力舰队被尽数歼灭,港口被中州大军占领。然而,大将军并未停歇,他率领大军,乘胜追击,直逼倭寇国的都城。一路上,中州大军势如破竹,攻克了一座又一座城池,所到之处,倭寇望风而逃,百姓纷纷起义,响应中州大军。
经过漫长而激烈的战斗,中州大军终于抵达了倭寇国的都城前。大将军站在高处,俯瞰着下方严阵以待的敌军和坚固的城池,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气。他深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必须一举攻克这座城市,才能彻底消灭倭寇势力。
大将军果断地下令:“全军听令!将此城重重包围,不得放走一人!同时派出使者前去劝说倭寇国王投降,若其识趣归顺,可保他性命无忧;否则,休怪我军无情!”军令如山,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眨眼间便将整个都城围得水泄不通。
然而,倭寇国王面对如此困境,竟然毫无惧色,反而咬牙切齿地吼道:“宁死不降!我们要誓死保卫国都!”他一边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一边激励着城内的军民继续抵抗。
大将军见状,怒火中烧,厉声喝道:“好一个不知死活的家伙!既然你们不肯投降,那就别怪本将军不客气了!给我狠狠地打!”随着一声令下,无数炮弹如雨点般砸向城墙,顿时尘土飞扬、砖石四溅。与此同时,密集的箭雨也铺天盖地而来,仿佛要把天空都射穿。
中州的将士们毫不畏惧,他们身先士卒,奋勇向前,顶着敌人的猛烈攻击,艰难地攀爬着陡峭的城墙。每一步都充满了凶险,但没有人退缩半步。终于,有人成功登上了城头,紧接着更多的勇士跟了上去,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就此展开……
高耸入云的城墙之上,密密麻麻的尸体如小山般堆叠在一起,猩红刺目的血水沿着陡峭的墙壁缓缓流淌而下,汇聚成一道道触目惊心的血河。然而,面对如此惨烈的景象,中州的英勇将士们却没有丝毫畏惧之色,反而愈战愈勇、奋不顾身地向前冲锋陷阵。
这些铁血男儿们身上背负着累累伤痕,但他们依然咬紧牙关坚持战斗;有些人甚至已经身受重创、命悬一线,但仍然不肯轻易放弃抵抗——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始终燃烧着一团熊熊怒火和坚定无比的信念:一定要彻底消灭可恶的倭人,以慰小石头以及那些惨遭杀害的无辜百姓之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