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美军在布干维尔岛,用一场教科书式的“越岛作战”,成功地将日本南方大本营拉包尔变成了一座海上孤岛。他们没有硬攻,而是聪明地选择在敌人最薄弱的地方登陆,迅速建立机场,然后用空中力量彻底锁死了敌人的咽喉。这场战役的成功,不仅为后续的反攻铺平了道路,更让一种全新的战略思想——“蛙跳战术”——得到了实战的检验。现在,这种战术即将被一位更渴望胜利、更具表演天赋的将军,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发挥到极致。这位将军,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而那片战场,就是太平洋第一大岛——新几内亚。
新几内亚,这个在地图上状如巨鸟的岛屿,是地球上仅次于格陵兰的第二大岛。它横亘在赤道南侧,是东南亚与澳大利亚之间最重要的一道天然屏障。对日本人来说,这里是他们“大东亚共荣圈”南缘的坚固基石,是从所罗门群岛通往菲律宾的咽喉要道。而对盟军来说,这里是必须拔除的钉子,是反攻的必经之路。
1943年,战争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所罗门群岛的连番血战之后,美军与澳军的兵锋,已经指向了新几内亚的东北海岸。坐镇澳大利亚的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正雄心勃勃地计划着,要在这片广袤的丛林和海岸线上,铺设一条通往他魂牵梦绕之地——菲律宾的胜利跳板。
但他的计划,面临着巨大的战略矛盾。
“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意味着他能得到的资源永远是“次等品”。他手下的兵力、舰船和飞机,远不如中太平洋的尼米兹海军上将那般阔绰。这位极度渴望荣誉和媒体关注的五星上将,时常感到自己被尼米兹“抢了风头”,因此他迫切地需要一场酣畅淋漓、进展神速的胜利,来证明自己才是太平洋战争中真正的主角。
与麦克阿瑟的急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驻守在新几内亚的日本第18军。他们的指挥官安达二十三中将,给部下灌输的是“荣誉死守”的武士道精神。他们准备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而对于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流过血的澳大利亚士兵来说,新几内亚是一个充满了血腥回忆的地方。他们忘不了科科达小径上的惨烈搏杀,忘不了无处不在的疟疾、饥饿,以及被日军斩首的战友。
一场关乎战略、荣誉和复仇的决战,即将在这片赤道南岸的土地上,全面展开。而它,将以一种全新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进行。
1943年中,麦克阿瑟的反攻大计,从新几内亚东北沿岸的两个重要港口——萨拉马瓦和莱城开始。拿下这里,不仅能割裂日军的后勤线,更能为下一步向西挺进,夺取芬什港提供前进基地。
这是一次典型的盟军协同作战。地面主力,由善于丛林战的澳大利亚第7师和第9师,以及美国第6集团军的部分部队组成。空中支援,则由乔治·肯尼将军指挥的、强大的美国第五航空队负责。这支航空队,将成为麦克阿瑟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
战斗的序曲,与新乔治亚岛开始的同一天1943年6月30日打响。美军在萨拉马瓦以南的拿骚湾实施了一次登陆,摆出一副要强攻萨拉马瓦的架势。这成功地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迫使他们将莱城的部队调往萨拉马瓦增援。
正当日本人疲于奔命时,肯尼将军的第五航空队,在8月17日和18日,对韦瓦克的日军机场发动了一次毁灭性的空袭。在短短两天内,约200架日军飞机在地面上被摧毁。这次空袭,几乎打残了日本在新几内亚的航空力量,为后续的行动彻底扫清了天空。
一切准备就绪,真正的好戏登场了。
9月4日,澳大利亚第9师,在海军舰炮的掩护下,从海上对莱城以东的海滩实施了大规模登陆。
9月5日,麦克阿瑟上演了他最得意的一幕。1700名美国伞兵,在数百架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护航下,如天兵天降般,准确地空降在莱城西北的纳扎布机场。他们迅速控制了机场。紧接着,澳大利亚第7师的士兵,乘坐着c-47运输机,一波接一波地在纳扎布机场机降。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的空降与机降协同作战。它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接插进了日军的后心。
萨拉马瓦的日军守军,发现自己即将被包围,顿时陷入恐慌。他们放弃了阵地,拼命向莱城方向撤退,企图与主力会合。
此时的莱城,已经成了一座死城。东面是海上登陆的澳军,西面是从天而降的美澳联军。
9月15日,两路大军成功会师,完成了对莱城的合围。
城内的近9000名日军,在绝望中选择了向北边的山区突围。这条突围之路,成了他们的死亡之旅。在盟军的追击和恶劣的丛林环境下,他们付出了数千人伤亡的代价,最终只有少数人逃出生天。
当盟军走进莱城时,看到的是遍地的武器装备和日军来不及撤走的物资。萨拉马瓦—莱城攻势,以一场漂亮的、陆海空协同作战的胜利而告终。
拿下了莱城,麦克阿瑟的目光立刻投向了东北方的休恩半岛。半岛顶端的芬什港,是一个天然的深水良港,是建立大型海空军基地的绝佳地点。
1943年9月22日,也就是占领莱城后不到一周,经验丰富的澳大利亚第9师,再次担当主力。他们在休恩半岛的东端,一个叫“红滩”的地方成功登陆。
登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遭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但澳军士兵凭借其顽强的战斗意志,在与从内陆赶来的友军部队配合下,经过了近十天的激战,于10月2日成功占领了芬什港。
日本人当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们从本土紧急调来了第二十师团,试图发动反扑,夺回芬什港。
然而,此时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已经牢牢掌握在盟军手中。
这支增援部队,在运输途中,就遭到了美国第五航空队轰炸机的轮番“照顾”。大量的运输船被击沉,数千名士兵还没踏上新几内亚的土地,就葬身鱼腹。
少数侥幸登陆的日军,在10月中旬对澳军阵地发动了反扑,但很快就被强大的火力击溃。到了12月,残余的日军被迫向半岛北端的锡奥地区撤退,一路上被盟军追着打,损失惨重。
芬什港的陷落,其战略意义是巨大的。
盟军的工兵部队迅速进驻,将这里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前进基地。深水港里停满了军舰和运输船,新修建的机场上,则布满了b-24“解放者”轰炸机和p-38“闪电”战斗机。
从此,整个新几内亚东北部的天空,彻底变成了美国人的天下。日本的航空兵,再也无力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抵抗。
麦克阿瑟的反攻机器,终于加满了油,换上了全新的引擎。他准备要来一次真正的大跳跃了。
到了1944年初,麦克阿瑟的部队已经控制了休恩半岛。按照传统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打法,下一步他们应该去进攻日军在汉萨湾和韦瓦克的重兵集团。在这两个地方,日军第18军的主力,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正严阵以待,准备和盟军好好地打一场消耗战。
但麦克阿瑟,根本不准备陪他们玩了。
麦克阿瑟和他的参谋们,看着地图,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构想:我们放弃汉萨湾和韦瓦克,不打了!我们直接跨过这两个地方,向西跳跃超过500英里(约800公里),直接攻击日军防御薄弱的荷兰迪亚和艾塔佩!
这个构想,就是“蛙跳”战术的精髓。麦克阿瑟后来解释道:“我的战略,就是不进攻敌人集结重兵的地方,而是绕过它,切断它的补给线,让它在孤立无援中枯萎。要跳,就跳得够远,远到让日军的反应和增援都跟不上!”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精确的计算。这次跳跃的距离如此之远,以至于全程都需要航空母舰提供空中掩护。为此,麦克阿瑟不得不放下身段,去向他那位“竞争对手”——尼米兹海军上将,借用太平洋舰队的航母。
为了实现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跳跃,盟军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和巧妙的伪装。
庞大的登陆舰队,从芬什港和马努斯岛出发。他们先是向着韦瓦克方向航行,摆出一副要强攻的架势。当日本侦察机报告“美军舰队正逼近韦瓦克”时,当地的日军指挥官安达二十三,还以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然而,在夜幕的掩护下,这支庞大的舰队,突然在海上掉头,以最高航速,直扑数百英里之外的荷兰迪亚。
1944年4月22日,黎明。
当8万名美军士兵,乘坐着数百艘登陆艇,出现在荷兰迪亚毫无防备的海岸线上时,当地的日军守备部队,彻底惊呆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敌人会从天而降。
抵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军迅速占领了滩头,并向内陆的机场推进。许多日本后勤和文职人员,连枪都没来得及拿,就仓皇逃进了丛林。
在短短四天之内,美军就以极其微小的代价,彻底控制了荷兰迪亚地区,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和三个完好的机场。
就在进攻荷兰迪亚的同时,另一支美军部队,也在其东边的艾塔佩,成功实施了登陆,迅速夺取了当地的机场。
这个“蛙跳”战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驻守在韦瓦克和汉萨湾的数万名日军精锐,一夜之间,从严阵以待的防守者,变成了被切断后路、毫无战略价值的孤军。他们被麦克阿瑟轻巧地“跳”了过去,留在原地,只能在饥饿和绝望中,等待末日的来临。
这场战役,是麦克阿瑟军事生涯中最得意、最经典的杰作之一。它标志着“蛙跳”战术,已经成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致命的武器。
荷兰迪亚的胜利,让麦克阿瑟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他的“蛙跳”战术,似乎战无不胜。然而,接下来的两场战斗,却提醒着所有人,即使战略上再高明,具体的战斗,依然充满了血腥和残酷。
荷兰迪亚的机场虽然好,但距离麦克阿瑟的下一个目标,还是有点远。他需要一个更靠前的航空基地。目光,落在了瓦克德岛上。
这是一个很小的岛,但上面有一个日本人修建的机场。
5月17日,一支代号“旋风特遣队”的美军部队,对瓦克德岛发动了攻击。这一次,依然是速战速决。经过了四天的战斗,美军以阵亡40人的微小代价,击溃了岛上近800名日军守军,成功夺取了机场。
这又是一次干净利落的小型“蛙跳”。
然而,在比亚克岛,美军却一脚踢上了铁板。
比亚克岛是斯考滕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岛上的三个机场,是麦克阿瑟计划中,用来轰炸更西边目标,乃至支援菲律宾战役的关键。
日本人也深知其重要性。他们在这里部署了重兵。在原有的守备部队基础上,又紧急增援了约7000人,使得岛上总兵力超过了11,000人。指挥官是经验丰富的葛目直幸上校。他吸取了之前所有失败的教训,决定放弃在海滩上与美军硬拼。
他将主力部队,全部撤退到内陆的丛林和山地中,利用岛上天然的石灰岩洞穴,构筑了一个多层次、深纵深的防御体系。每一个洞穴,都是一个坚固的火力点,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支援。他准备在这里,和美国人打一场真正的丛林消耗战。
5月27日,美军第41师,在富勒少将的率领下,登上了比亚克岛。他们几乎没有在海滩上遇到抵抗,一度以为这又是一次轻松的胜利。
但当他们向内陆推进时,噩梦开始了。
日军从隐藏在丛林和悬崖峭壁上的无数洞穴中,射出致命的交叉火力。美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酷热的热带气候,缺水的困境,以及神出鬼没的敌人,让美军士兵的士气,一度跌入谷底。富勒少将指挥失当,导致攻势停滞不前,很快就被麦克阿瑟撤了职。
日军的抵抗,是绝望而疯狂的。他们甚至组织了坦克部队,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中罕见的、日军坦克对美军坦克的反击战。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也给美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面对日军的顽抗,美军调集了更多的增援部队和重型装备。
m4“谢尔曼”坦克开到洞穴口,用主炮进行近距离轰击。火焰喷射器,则向着黑漆漆的洞口,喷出长长的火龙。工兵们则扛着炸药包,一个个地炸毁这些坚固的据点。
战斗变成了极其血腥的、逐个洞穴的清剿战。
7月22日,经过了近两个月的苦战,美军终于肃清了岛上主要的抵抗力量,控制了所有机场。而为了切断日军最后的增援希望,美军还在7月2日,攻占了比亚克岛西边的农福尔岛。
比亚克岛战役,美军付出了近2500人伤亡的代价。它证明了,即使“蛙跳”战术可以避免攻击敌人的主力,但当目标本身就是一块“硬骨头”时,血战,依然不可避免。
拿下了比亚克岛,整个新几内亚战役,已经接近尾声。麦克阿瑟的目光,已经越过了这片巨大的岛屿,望向了菲律宾。为了完成最后的包围,并为未来的登陆行动提供最西端的航空基地,他策划了在新几内亚的最后一次,也是决定性的一次跳跃。
目标,是新几内亚主岛最西端,那个形似鸟头的半岛——“鸟头半岛”。
1944年7月30日,美军第6步兵师的一部分,在半岛西北岸一个叫桑萨波的地方,实施了登陆。
这一次,他们又找对了一个日军的防御盲点。登陆过程几乎兵不血刃,未发一枪一弹。美军迅速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新的机场,彻底封锁了日军从西边获得任何增援或撤退的可能。
桑萨波的登陆,就像是关上了新几内亚这座巨大“囚笼”的最后一扇门。
此时此刻,那些被“跳”过去的、驻守在韦瓦克等地的数万名日军,已经陷入了彻头彻尾的绝境。
他们的海上和空中补给线,被完全切断。粮食、弹药、药品,全部告罄。指挥官安达二十三中将,曾试图带领部队,从陆地上穿越数百公里的原始丛林,向西突围,但最终失败了。
这些曾经骄傲的日本士兵,如今变成了丛林中的野人。为了活下去,他们被迫吃野草、树皮,捕食战马,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疟疾、痢疾和营养不良,像瘟疫一样,在他们中间蔓延。数以万计的士兵,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最终死于饥饿和疾病。
1944年8月,随着桑萨波基地的建成,麦克阿瑟正式宣布,新几内亚战役的主要作战行动,宣告结束。
他的兵锋,已经推进到了新几内亚的最西端,与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只隔了一片不宽的海域。
那个他日思夜想、在梦中演练了无数次的“回家之路”,终于近在咫尺了。
新几内亚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也是一场复杂的心理战。它暴露了盟军内部的矛盾,也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巨大考验。
尽管取得了一连串辉煌的胜利,但麦克阿瑟心中,始终充满了焦虑。这种焦虑,主要来自于他对海军,特别是对尼米兹的“嫉妒”。
在新几内亚的“大跳跃”中,他多次需要借用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来提供空中掩护。每一次,他都觉得海军给他的支持不够多,不够久。
他曾不止一次地对记者和下属抱怨:“如果有更多的航母,我能跳得更远、跳得更快。”
这句话,看似是对战术的探讨,实则是对他与尼米兹“平起平坐”的总司令地位的不满。他认为,华盛顿的决策者们,过分偏爱海军在中太平洋的战线,而忽视了他这位陆军元帅在西南太平洋的“丰功伟绩”。他渴望获得太平洋战区唯一的、绝对的指挥权,渴望亲自指挥太平洋舰队,去完成他重返菲律宾的伟业。这种强烈的个人野心,贯穿了整个战役的始终。
在这场战役中,澳大利亚军队承担了大量最艰苦、最血腥的地面战斗,尤其是在萨拉马瓦、莱城和芬什港的攻坚战中。
然而,在媒体的报道中,聚光灯永远打在麦克阿瑟和他的美国部队身上。这让许多澳大利亚士兵感到不满,他们觉得自己成了“配角”,成了为美国将军的荣誉而战的“雇佣兵”。这种情绪,为战后美澳关系的微妙变化,埋下了伏笔。
此外,对于许多来自美国本土的士兵来说,新几内亚的丛林,是他们一生中最恐怖的噩梦。他们对无处不在的疟疾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对日本人的恐惧。每天服用阿的平(一种抗疟疾药物)的副作用,让他们皮肤发黄,备受折磨。残酷的丛林战,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难以愈合的创伤。
新几内亚战役,从1943年中到1944年8月,历时一年多,麦克阿瑟的部队,沿着海岸线向西推进了近3000公里。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一次惊人的、规模宏大的战略突进。
这场战役的结束,标志着麦克阿瑟终于肃清了通往菲律宾道路上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他,终于摸到了菲律宾的门户。
“蛙跳”战术,在这场战役中,被运用得炉火纯青,走向了成熟。它证明了,在现代战争中,通过机动、情报和海空优势,完全可以绕开敌人的坚固防线,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略成果。
然而,西南太平洋,只是“双轴进攻”中的一轴。
就在麦克阿瑟在热带丛林里奋勇“蛙跳”的同时,大洋的另一边,尼米兹的海军,也正掀起滔天巨浪。
中太平洋战区的攻略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和实施。从吉尔伯特群岛的血腥滩头,到马绍尔群岛的轻松夺取,再到即将到来的、将直接决定日本命运的马里亚纳群岛之战……
太平洋战争,即将进入“双轴推进”最高潮的阶段。两条战线,将像两把巨大的钳子,从不同的方向,死死地夹向日本帝国的心脏。
而下一回,我们将回到中太平洋,去看一看那条战线上,第一场让整个美国都为之震惊的血腥登陆战——塔拉瓦环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