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洛阳夹马营的军宅里,一个男婴在霹雳声中降生。他爹赵弘殷是个武将,看着儿子哭声洪亮,满脸褶子像个小老虎,便取名“匡胤”,盼他日后能像龙一样腾跃。这孩子打小就不是省油的灯,七岁时跟弟弟匡义在街头玩弹弓,不小心把王太师家的琉璃瓦打碎了,管家追着他们满街跑,最后还是他爹赔了五贯钱才了事。
赵匡胤长到十六岁,已经是个身高八尺、虎背熊腰的壮小伙,尤其爱使一根盘龙棍,耍起来虎虎生风。当时正是五代十国的乱世,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汴梁城里帮派林立,地痞流氓横行。赵匡胤看不惯这些人欺负百姓,经常带着几个兄弟路见不平一声吼。有次他在御街看到一个恶霸强抢民女,抄起扁担就冲上去,三两下把恶霸打得跪地求饶,围观的百姓拍手称快,从此送他个外号“赵大郎”。
他爹看他整天惹是生非,就想让他读书考功名,请来个老秀才教他《论语》。可赵匡胤读了两天就扔了书:“大丈夫当横行天下,要这些之乎者也有啥用?”老秀才气得吹胡子瞪眼:“竖子不足与谋!”从此,赵匡胤更是放飞自我,不是在赌场帮人出头,就是在酒肆跟人拼酒,成了汴梁城有名的“刺头”。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赵匡胤二十一岁,他爹实在管不住他,就给他打点了行李,让他出去闯荡见见世面。临走时,他娘塞给他一锭银子:“儿啊,在外头别惹事,早点回来。”赵匡胤拍着胸脯:“娘您放心,不混出个人样,我绝不回来!”
他先去了复州(今湖北天门)投奔父亲的老友王彦超,没想到王彦超看他一脸匪气,只给了十贯钱就把他打发了。赵匡胤气得破口大骂:“真是个吝啬鬼!”又去随州(今湖北随州)找另一个世叔董宗本,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看他不顺眼,经常找他麻烦。有次两人下棋,董遵诲输了就掀桌子,赵匡胤一怒之下,连夜收拾行李走了。
一路流浪到关西,赵匡胤听说有个叫柴荣的人在邺都(今河北临漳)招兵买马,就打算去投奔。走到半路,盘缠用完了,只好在路边卖艺。有天他在华山脚下遇到一个老道,那老道仙风道骨,看了他半天说:“你面相贵不可言,日后定能当皇帝。”赵匡胤哈哈大笑:“我现在连饭都吃不上,还当皇帝呢!”老道捋着胡子:“天机不可泄露,你先跟我去山上住几天吧。”
这老道就是陈抟老祖,两人在华山论道,赵匡胤跟他学了些黄老之术。临走时,陈抟送他一匹千里马,说:“你往东南走,自有奇遇。”赵匡胤骑着马走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听说前面的少华山有强盗出没,心想:“正好试试我的棍法!”便催马向前,没想到真遇上了麻烦——这才有了后来“千里送京娘”的故事。
少华山下有座清幽观,观主是个老尼姑。这天赵匡胤路过观前,听见里面有女子哭声,便下马进去查看。老尼姑见他一身英武,连忙跪下:“壮士救我!三天前,山大王周进和张广把一个女子掳到这里,让我看管,说今晚就来成亲。”
赵匡胤冲进后院,只见一个女子被绑在柱子上,哭得梨花带雨。那女子见了他,止住哭声问:“壮士可是路过的?能否救小女子脱离苦海?”赵匡胤解开绳子,问她姓名。女子说:“我叫赵京娘,家住蒲州永济,跟父母去上香,路上被强盗掳来。”
正说着,外面传来马蹄声,周进和张广带着十几个喽啰来了。周进提着大刀进门就喊:“老尼姑,把新娘给我送出来!”赵匡胤一步上前,挡住去路:“光天化日之下,强抢民女,你们还有王法吗?”
张广看他只有一个人,冷笑道:“哪来的野小子,敢管你家爷爷的闲事?”赵匡胤二话不说,抄起盘龙棍就打。这根棍子是他用精铁打造,重达三十斤,舞起来如狂风暴雨。周进挥刀来迎,“当”的一声,大刀被磕飞,手腕也震得发麻。张广从侧面偷袭,赵匡胤一个“横扫千军”,棍子扫在他腿上,“咔嚓”一声骨折了,疼得他满地打滚。
喽啰们见头领被打,一拥而上。赵匡胤左冲右突,棍子所到之处,喽啰们哭爹喊娘。周进见势不妙,转身想跑,被赵匡胤追上,一棍子打在屁股上,摔了个狗吃屎。赵匡胤把他们绑在树上,搜出金银财宝,全交给京娘:“这些是强盗抢来的,你拿着当路费。”
京娘见赵匡胤如此神勇,又是同姓,便跪下认他做哥哥。赵匡胤说:“你一个女子赶路不便,我送你回家吧。”老尼姑摆了素宴感谢,席间京娘问:“哥哥家住哪里?日后也好报答。”赵匡胤说:“我四海为家,等送你到永济,我还要去邺都投军呢。”
第二天一早,两人骑马出发。赵匡胤怕别人说闲话,让京娘骑马,自己步行。走到中午,路过一个小镇,赵匡胤去买吃的,回来见京娘在路边抹眼泪,问她怎么了。京娘说:“哥哥步行,我骑马,别人看了还以为你是我的仆人呢,让我心里不安。”赵匡胤只好也上马,两人并辔而行。
晚上住店时,掌柜的见他们一男一女,便问:“你们是夫妻吗?”赵匡胤说:“这是我妹妹,我们是同乡。”掌柜的半信半疑,给他们开了两间房。半夜里,赵匡胤听到隔壁有动静,抄起棍子过去查看,原来是两个小偷想偷京娘的包袱,被他一顿胖揍赶跑了。
一路上,赵匡胤对京娘照顾得无微不至。遇到山路崎岖,他就下马牵马;遇到村镇,他就先去探路;遇到有人盘问,他就说是送妹妹回家。京娘看他身材魁梧,却心思细腻,渐渐生出爱慕之情,只是不好意思说。
走到磁州(今河北磁县),路过一片桃花林,京娘见桃花盛开,便说:“哥哥,我们下马休息一会儿吧。”两人坐在树下,京娘摘了朵桃花插在赵匡胤头上:“哥哥戴花真好看。”赵匡胤笑着摘下:“我一个大男人,戴花像什么样子。”
京娘鼓起勇气说:“哥哥,小女子无以为报,愿以身相许,不知哥哥意下如何?”赵匡胤一听,脸色变了:“京娘,我救你是出于道义,我们同姓,又以兄妹相称,怎能做这种有违伦理的事?”
京娘说:“同姓不同宗,怕什么?再说,路上这么多人看我们一男一女同行,早晚会说闲话,不如我们成亲,也好堵别人的嘴。”赵匡胤站起来:“我赵匡胤岂是贪色之徒?你再这么说,我就不管你了!”
京娘见他生气,不敢再提,只是默默地掉眼泪。赵匡胤叹了口气:“京娘,你别多想,等把你送到家,我就走我的路,你过你的日子,这样不好吗?”京娘点点头,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
终于走到永济赵家庄,京娘的父母见女儿回来,喜出望外,杀鸡宰羊招待赵匡胤。赵家二老见赵匡胤一表人才,又是女儿的救命恩人,便想招他为婿。吃饭时,京娘的爹端着酒杯说:“恩公救了小女,我们无以为报,想把小女许配给你,你就答应了吧。”
赵匡胤放下酒杯:“老丈,我送京娘回来,是因为道义,不是为了娶亲。我们同姓,又以兄妹相称,这婚事实在不妥。”京娘在屏风后听了,心如刀割,跑回房间哭了一夜。
第二天,赵匡胤要走,京娘送他到村口。走到一座山岗前,京娘说:“哥哥,前面就是阳关大道,你多保重。”赵匡胤说:“你快回去吧,别让父母担心。”京娘突然跪在地上:“哥哥,你若不答应娶我,我就死在你面前!”
赵匡胤赶紧扶起她:“京娘,你这是何苦呢?天下好男儿多的是,你何必吊死在我这棵树上?”京娘见他心意已决,突然挣脱他的手,跑到山崖边,回头喊了一声:“哥哥,小妹去了!”说完,纵身跳下悬崖。
赵匡胤大吃一惊,跑到崖边一看,只见云雾缭绕,哪里还有京娘的影子。他捶胸顿足:“都怪我太固执,害了京娘的性命!”从此,这座山就被称为“京娘湖”,那道悬崖就是“京娘跳”。
这个“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但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据考证,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元代的杂剧《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后来被冯梦龙写进《警世通言》,成了《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的名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呢?这得从赵匡胤的形象说起。正史中的赵匡胤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民间更喜欢他年轻时的游侠形象。五代十国是个乱世,百姓渴望有英雄出来拯救他们,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正好满足了这种心理。
另外,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的道德观念。赵匡胤拒绝京娘,体现了“义”的重要性;京娘殉情,体现了“贞”的价值。这种“义贞”观念,在明清时期特别受推崇,所以这个故事才会广为流传。
真实的赵匡胤,其实比传说中更传奇。他离开家后,确实投奔了柴荣,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军队,从此崭露头角。柴荣死后,他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
做了皇帝后,赵匡胤并没有忘记年轻时的侠义精神。他杯酒释兵权,避免了流血冲突;他制定《太祖誓碑》,要求子孙不得杀害士大夫;他统一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这些举措,都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仁慈之心。
但也有人说,赵匡胤之所以能当上皇帝,跟他年轻时的经历分不开。正是因为他闯荡江湖,见多了世态炎凉,才懂得如何收买人心;正是因为他行侠仗义,积累了声望,才会有那么多将领愿意跟着他。
“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虽然不是正史,但它反映了民间对英雄的想象。在百姓眼里,英雄不仅要武功高强,还要有正义感,更要有道德操守。赵匡胤拒绝京娘,不是因为他不爱美人,而是因为他重“义”,这种“义”高于“情”的价值观,正是民间所推崇的。
另外,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对女性的某种期待。京娘虽然是个弱女子,但她知恩图报,敢爱敢恨,最后为了贞洁而死,这种形象符合古代对女性的道德要求。但从现代视角看,京娘的结局也反映了古代女性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