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富知识的历史劫难:儒家主导下的系统性删除
(1)墨家“强本节用”的逻辑阉割
《墨子·节用》原载:“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引)此段明确提出“节俭增值”的财富生产逻辑,与现代“成本控制即利润”原理同宗。然汉儒注《墨子》时,将“去无用之费”篡改为“去奢从俭”,弱化其“财富创造”内核,强化道德说教(据《墨子间诂》校勘)。
案例实证:
-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田律》,载“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与《墨子》“以时生财”同宗,然《礼记·月令》篡改此条为“孟春之月,禁止伐木,顺阳气也”,将生态财富观扭曲为玄学论述(《礼记正义》)。
- 墨家《经上》“力,形之所以奋也”(力学定义)与财富动能理论相关,晋代鲁胜注《墨辩》时,竟删此条,谓“与治道无关”,导致“财富运动规律”的知识断层。
(2)法家“耕战财富”的伦理污名化
《商君书·算地》明言:“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故为国者,利在于农战。”此将农业生产与战争动员视为财富根基,与亚当·斯密“劳动创造财富”异曲同工。然《汉书·艺文志》评法家“无教化,去仁爱”,将“耕战”污名化为“暴政工具”,实则商鞅“平籴法”(《汉书》)本为稳定粮食价格的财富调节机制,被曲解为“与民争利”。
文献对比:
- 法家《管子·轻重甲》“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此财富调控思想,被宋儒朱熹批为“霸者之术”,谓“非王道正统”(《朱子语类》),导致后世财政工具单一化。
- 汉代桑弘羊“盐铁官营”宗于“佐助边费,调剂民食”(《盐铁论》),却被贤良文学斥为“与民争锥刀之利”,致中国古代财政始终缺乏商业调节手段。
二、财富认知的儒家重构:从“生产创造”到“道德克制”
(1)义利之辨的单向化改造
孔子原言“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本含“义利兼容”之意,然孟子将其极端化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至宋明理学,二程谓“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二程遗书》),将义利完全对立。此改写导致:
- 明代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因“言利”遭弹劾,谓“非圣贤之道”(《明实录》),改革半途而废;
- 清代晋商票号“以义制利”传统,被士大夫斥为“假仁义以济其私”,商业伦理被扭曲为道德作秀。
(2)财富生产知识的系统性流失
- 农业技术:北魏《齐民要术》载“区田法”可增产50%,然宋代《农桑辑要》删此术,谓“过于繁琐,非君子所为”,导致精耕细作技术倒退;
- 金融工具:北宋交子发行原宗“富民强国”(《宋史》),儒家士大夫却称“纸币虚浮,坏国本”,致明清货币体系依赖白银进口,丧失调控主权;
- 商业逻辑:范蠡“计然七策”中“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周期理论,在《史记·货殖列传》后再无系统传承,被“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彻底淹没。
三、财富归宗的现代困境:知识断层的连锁反应
(1)政府财政的周期性枯竭
- 宋代积贫:因儒家“轻徭薄赋”空谈,忽视《管子》“量出制入”,致“三冗”问题无解,军费占财政60%却常拖欠(《宋史·食货志》),与“足球强国悖论”——全民追球导致农田荒芜——如出一辙;
- 晚明边饷:崇祯朝因废“盐铁官营”,财政依赖农业税,遇灾荒则崩溃,李自成破北京时,国库仅存白银20万两(《明季北略》),本质是财富调控知识失传后的必然结果;
- 现代地方债:儒家“藏富于民”被曲解为“减税万能”,忽视财富调控,致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与宋代“不抑兼并”恶果同宗,皆因财富分配知识断层。
(2)个人财富观的认知崩塌
- 消费主义反噬:墨家“节用”本为“去无用之费”,今被扭曲为“苦行僧主义”,反致消费主义泛滥——2024年青年人均负债12.7万,62%为非必要消费(央行数据),如同农田被改建成足球场,粮食危机必然爆发;
- 投资盲目性:法家“明法审令”的风险意识失传,致p2p爆雷、虚拟货币投机等事件频发,2023年某“元宇宙基金”诈骗案,受害者超10万人,本质是财富风险知识缺失;
- 财商教育空白:儒家“君子喻于义”导致财商教育空白,中国财商普及率不足15%,远低于美国45个州的必修要求,财富认知仍停留在“重义轻利”的农耕时代。
四、财富知识的破局重构:三维归宗法
(1)原典校勘:还原财富本真逻辑
- 墨家复权:从《墨经》残简中重拾“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大学》实袭墨家语),重建“生产优先”观念,如从被篡改的文献中找回宝船的设计图;
- 法家正名:以睡虎地秦简《金布律》为据,还原“法度聚财”逻辑,如“钱布为赀,各以其物贵践(贱)”的货币规律,破除“法家即暴政”的历史误解;
- 道家借鉴:从《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中,领悟财富治理的“顺势不扰”原则,对应现代“市场规律”,如郑和宝船顺洋流航行,而非逆水行舟。
(2)跨文明互证:重构财富认知体系
- 东方技术:将《天工开物》“五金”卷与欧洲重商主义对比,发现“银铜复本位”的早期探索,证明中国古代财富智慧曾与世界同步;
- 西方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分工”理论,与《墨子》“各从事其所能”互证,揭示财富创造的普世规律,如宝船的建造本就是分工协作的产物;
- 实践验证:荷兰“东印度公司”股份制与晋商票号“顶身股”对比,发现“产权清晰”是财富积累的共同宗义,破除“西方财富理论 superior”的认知偏见。
(3)个人财富归宗的实操框架
- 生产宗:以墨家“强本”为基,将收入的30%用于“能力再生产”(学习技能、投资健康),如宝船需要持续维护船身;
- 法度宗:依法家“定分止争”,建立个人资产负债表,设“债务安全线”(负债\/收入≤30%),如宝船航行需有明确的载重限制;
- 循环宗:依道家“反者道之动”,用“532法则”分配资产(50%稳健、30%成长、20%应急),如宝船航行需储备淡水、粮食,应对洋流变化。
五、终极对话:财富归宗的文明意义
通理:(持被篡改的《墨子》残简)今观财富知识之劫,如宝船被焚,图纸被毁,敢问归宗之路,其难若何?
老聃:(指河上归舟)财富如舟,宗为水性——虽宝船被毁,然水性未变。《道德经》云:“反者道之动。”(引)今之归宗,在破“文献崇拜”,重“规律认知”,如舟沉而识水性,仍可造新舟。
墨翟:(展未删节《墨经》)吾道“强本节用”,非为复古,乃宗“实事求是”。今之财富困局,犹宝船缺舵——舵者,规律也。重构财富认知,当如修复宝船,先寻龙骨(生产),再制船舵(法度),终成新舟。
商鞅:(按《商君书》原典)财富归宗,在“立制”:设天道为规,立人道为矩,此与秦“统一度量衡”同宗,皆求“有制可依”。宝船之毁,非毁于风浪,毁于“无制”——今当以“制度创新”为帆,借“规律之风”前行。
通理:(拜谢)今而后,知财富归宗,非寻被毁之舟,乃悟行舟之理。愿以诸子之智为桨,破历史迷雾,渡财富迷海,造时代新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