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做鬼都不放过
胡夫人的情绪已经攀升到了最高点,再也忍不住让泪水落了下来。
一时之间,郡守府大门外的百姓不约而同停下了谩骂声。他们静静地看着门内泪水汹涌的郡守夫人,听着她哽咽到心碎的声音。
“我自打嫁给你,就不下百十遍央求你给我画一副画像,可你找借口说颜料贵,这是维持生计的东西,让我不要胡闹。后来你做了郡守,我想着家里不再差这二两颜料钱,可你又说公务繁忙,早就没了当年平心静气画画的心思。你我结为夫妻近三十年,你从未给我画过一副画像。而你却偷偷摸摸把一个寡妇画在了纸上,用的还是从京城买的颜料。”
纵观姜朝全域,自然是京城的东西最为上乘。
胡文对结发近三十年的妻子吝啬到百般推辞,可却用世上最好的颜料给寡妇画像。
百姓的目光变得复杂,在春芝和胡文之间来回扫视。
人天生偏向可怜人,胡夫人在感情上这般凄惨,引起了不少妇人的共鸣。
“我家那口子也是哦,嫁给他的时候家里就一张光板床,过了几年居然偷偷买耳坠子送给村里的寡妇,问他为什么不给我卖,说是我又没穿耳洞。老娘没穿耳洞,不会给老娘买个簪子吗?”
“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可见老人家的话是有道理的。爷们儿爱勾搭,正经大姑娘小媳妇都有规矩管着,可不就得和寡妇牵扯不清吗?”
“寡妇有孩子还好说,就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这没孩子的,一个人从天黑到天亮,指不定想着勾搭谁回来暖被窝呢。”
……
人性就是如此奇怪又复杂,明明一开始他们怕春芝怕得要死,现在只不过站在了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就敢开口随意评判指责。
苏真真现在也只想说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但其实女人之间的矛盾,说来说去还是在于男人。
胡文当众被掀了老底,脸色非常精彩,先是涨红再是青紫,最后全都变成了惨白。
男人纳妾那叫风流,可苛待发妻就是人品有问题。
胡文在阳城经营了这么多年的名声,从今以后百姓不会再说胡郡守就是贪财了些,但总归还是个好官。
百姓们只会记住,胡郡守靠给人画像起家,却没有给结发妻子画过一张像。
春芝一脸不屑的样子,说出来的每个字都充斥着讥诮的意味。
“就因为这个?你知不知道打仗不是儿戏?你知不知道敌军一旦攻下阳城,城里所有人都是待宰的羔羊?没有人能够幸免,没有人!”
苏真真看了一眼春芝,她似乎也很意外胡夫人的动机。
如果不是百姓们如潮水般对寡妇的谩骂,自己都要以为是春芝默许了这一切。
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可不是一个成熟的将领能做出来的事。
胡夫人犹不解恨,大概是知道自己打不过,只是恶狠狠地盯着春芝。
春芝不会打女人,但胡夫人的行为实在是太恶劣了,因为拈酸吃醋,间接害死四千士兵。
长剑再次抬起,却被一道无形的力量打落在地。
春芝不解地看向苏真真,“为什么拦着我?”
“胡夫人做错了,你的一言一行就全都对吗?”
春芝不知道胡文的心思吗?春芝没有找胡文借种的心思吗?平常不怎么打扮的她在胡夫人登门那日破天荒地换上了一件新衣服,试问哪个女人不会多想?
若说胡夫人是恶果,春芝和胡文就是恶因,谁都别想摘干净。
春芝并不接苏真真的话茬,而是气定神闲地抱臂站在一旁。
这事儿有人比她更气。
胡文还欲暴起,要落在胡夫人脸上的巴掌却被胡玉儿死死握住。
“父亲要罚母亲,为何不先自罚?母亲不曾犯七出之条,近三十年的相濡以沫,父亲为何要为了一个外人寒母亲的心?”
“逆女!”胡文想把手抽回来,可惜他的力气没有胡玉儿大,另一只手再抬起,也被胡玉儿紧紧握住。
这副样子十分滑稽可笑。
“我是你爹,别忘了你姓什么,父为子君,你难道要忤逆君父不成?”
“父亲自己都是乱臣贼子,又说什么忠君爱国?”胡玉儿目光坚定,手上功夫半分不让,“女儿是由母亲带到这个世上的,世间所有孩子都是由母亲带到这个世上的。没有母亲就没有孩子,孩子怎么能放任母亲在自己眼前挨打受辱?”
胡文被自己的女儿怼的哑口无言,只能把口舌之利用在胡夫人身上。
“贱妇,你这是想毁了阳城,想让所有人陪着你一起死,你个疯子,自私自利!”
“哈——”胡夫人癫狂大笑,“没错,我就是个疯子,可也是让你给逼疯的!你个腌臜货,对自己的弟媳起了龌龊心思,你对不起我!世上无人为我做主,那我就自己给自己做主。你们这对不要脸的贱人,我就是粉身碎骨也要将你们扒下一层皮来。”
在所有人意料之外,胡夫人迅速捡起地上的长剑,在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干脆利落地抹了自个脖子。
“母亲!”胡玉儿赶忙松开胡文,堪堪接住胡夫人往下倾倒的身子。
胡夫人抬手虚指,喉咙里再也发不出任何声音,可那神情分明就是——
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们。
什么叫死了一了百了?这便是了。
胡夫人自杀,战死的四千士兵也不能再活过来。
就算要追责,也是找胡文,谁叫他没管好自己的妻子?
而且自今天之后,阳城所有人都会知道,郡守胡文对寡妇女大人起了别样的心思,从而逼死发妻。
死者已死,但活着的人需要给出交代。
胡文这个阳城郡守彻底是做到头了。
百姓们也对春芝颇有微词,胡夫人自杀的时候,她离得这么近,为什么不拦着?
除了这两位,阳城里最有声望的就是苏真真这个才自爆不久的姜朝大祭司。
于是,顺应民意,阳城政务暂时交由苏真真执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