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接过披肩,上面编着孔雀开屏,竹丝细得像丝线,颜色鲜艳。
“这是‘织锦竹编’,是老手艺里的精品,你看这孔雀的羽毛,一根一根编得清清楚楚,当年能编这个的,都是顶尖好手艺人。”苏明说。
阿姨高兴地说:“真的?我婆婆总说这披肩是她当年的嫁妆,让我好好保存。”
苏明又看了看披肩的边缘:“你看这锁边,是‘回纹编’,几十年了还这么结实,没有松劲。”
他用手轻轻摸了摸:“这竹丝泡过染料,颜色是天然的,没有化学成分,对皮肤好。”
阿姨说:“苏师傅,那这披肩现在能穿吗?我怕穿坏了。”
苏明点点头:“能穿!但别用力拉扯,穿完后用软布擦干净,挂在通风的地方就行。”
他还教阿姨怎么保养:“每隔半年用温水擦一次,再阴干,别暴晒,能保存更久。”
刚过立冬,村里的风带着凉,养老点院子里的阳光却暖烘烘的。
苏明早上起来,先去养老点看了看老人们,给王大娘掖了掖被角。
转身往工作室走,远远就看见门口蹲着个穿棉袄的大叔,手里抱着个布包。
大叔看见苏明,赶紧站起来:“苏师傅,我等你半天了,想让你帮我看看东西。”
苏明走过去:“大叔,外面凉,进屋说,你这布包里裹的啥?”
大叔跟着进屋,小心翼翼打开布包,露出个竹编针线盒,上面绣着小梅花。
苏明拿起针线盒,手指摸了摸竹丝:“这是‘竹编绣’,竹编上绣花,当年是姑娘家的陪嫁,你这盒子得有三四十年了。”
大叔点点头:“是我媳妇当年的嫁妆,她走得早,这盒子我一直留着,现在有点松线了。”
苏明翻过盒子,看了看绣花的针脚:“你看这梅花绣得多规整,针脚密实,你媳妇当年肯定心灵手巧。”
张大爷凑过来:“这针线盒真秀气,当年能有这陪嫁的,都是疼闺女的人家。”
大叔搓着手:“苏师傅,能不能帮我修修松线的地方?我想给我闺女留着。”
苏明点点头:“能修!用同颜色的线把松的地方缝补一下,再给竹编上点蜂蜡,结实又好看。”
他转头对学员说:“去拿点相近颜色的棉线和蜂蜡,顺便学学竹编绣的修复。”
学员应声跑去,大叔连忙说:“苏师傅,修复费我给你,可不能让你白忙活。”
苏明摆摆手:“啥钱不钱的,你要是不嫌弃,给养老点的老人们带点自家烙的饼就行。”
大叔笑着说:“那有啥嫌弃的!我家老婆子烙饼是好手,回头给你送一摞。”
苏明坐在修复角,手里捏着针线,小心翼翼地缝补松线的地方。
“补这种绣花的,针脚得跟原来的对齐,不然看着就乱了,跟做人一样,得规整。”苏明一边缝一边说。
大叔蹲在旁边看着,嘴里念叨:“我媳妇当年总用这盒子缝缝补补,家里的衣服都是她亲手做的。”
苏明点点头:“老物件就是这样,藏着过日子的烟火气,看着就暖心。”
张奶奶端来热茶:“大伙儿喝口茶暖暖身子,这细活急不得。”
中午,大叔真的让老伴送来一摞烙饼,葱花味飘满了工作室。
苏明给老人们和学员们分了分:“大伙儿尝尝,大叔家的烙饼真香。”
老人们咬着饼,赞不绝口:“这饼外酥里软,比买的好吃多了。”
张奶奶用烙饼做了菜夹馍,大叔吃得直点头:“苏师傅,张奶奶,这饭吃得舒坦,比在家热闹。”
苏明给大叔添了碗粥:“喜欢就多吃点,下午给你把针线盒修好,保证不耽误你带回去。”
下午,苏明给针线盒补完线,又用蜂蜡慢慢打磨竹编部分。
“蜂蜡能让竹编不干燥开裂,还能提亮颜色,当年老辈人都这么保养。”苏明说。
大叔看着针线盒一点点变精神,眼里满是高兴:“苏师傅,你这手艺真地道,跟当年新的一样。”
苏明把针线盒递给大叔:“你看看,松线的地方都补好了,以后别放在潮湿的地方就行。”
大叔接过盒子,反复看着,眼眶有点红:“太谢谢你了苏师傅,我闺女肯定喜欢。”
送走大叔,苏明刚想整理老物件笔记,就看见之前那个学鉴宝的年轻人来了。
年轻人手里拿着个竹编小筐:“苏师傅,我从老家翻出来的,想让你帮我看看是不是老物件。”
苏明接过小筐,上面编着简单的条纹,竹丝颜色偏深:“这是‘平纹编’,当年盛鸡蛋、装杂粮的,你这筐子有二三十年了。”
年轻人眼睛一亮:“真的?我奶奶说这是她当年自己编的,我还以为是普通筐子。”
苏明指着筐子的收口:“你看这收口,是‘卷边编’,结实不松劲,是老手艺的特点,机器编不出来。”
他又掂了掂重量:“竹丝密度均匀,手感沉实,没有偷工减料,你奶奶当年是过日子的好手。”
年轻人点点头:“我奶奶总说,编竹编不能偷工,不然用不住,跟做人一样实在。”
苏明笑了笑:“老辈人都这么教,手艺诚,日子才能稳当。”
他还教年轻人怎么保养:“用湿布擦擦就行,别暴晒,能放好多年。”
傍晚,苏明去菜园摘了点白菜,准备给老人们做白菜炖豆腐。
路过老槐树,看见几个孩子在树下玩,手里拿着之前他教编的竹编小蚂蚱。
“苏爷爷,苏爷爷,你看我们编的蚂蚱好不好看?”孩子们围过来。
苏明蹲下来,摸了摸孩子们的头:“编得真好,比我当年刚开始学的时候强多了。”
有个孩子说:“苏爷爷,我们还想跟你学编竹编小兔子,你啥时候教我们?”
苏明笑着说:“明天下午吧,我给你们准备软竹丝,保证不扎手。”
第二天下午,孩子们果然来了,苏明拿出早就泡好的软竹丝。
他手把手教孩子们编兔子:“左手捏紧竹丝,右手绕的时候匀着劲,先编身子再编耳朵。”
有个孩子编错了耳朵,急得直想哭:“苏爷爷,我编不好,太笨了。”
苏明拍拍他的肩膀:“不笨,我当年编坏了十几个才编出像样的,慢慢练就会了。”
孩子们静下心来,慢慢编出了歪歪扭扭的小兔子,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中午,张奶奶给孩子们做了鸡蛋羹和小馒头,孩子们吃得狼吞虎咽。
有个孩子说:“苏爷爷,张奶奶做的饭真好吃,比我妈妈做的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