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奶奶笑着说:“喜欢就多吃点,以后想学手艺就来,奶奶给你们做好吃的。”
苏明给孩子们分馒头:“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劲学手艺,想学啥我都教你们。”
这天,苏明正在给陈列角的老竹编掸灰尘,来了个戴眼镜的阿姨,手里拿着个竹编书签。
“苏师傅,我在网上看到你的故事,想让你帮我看看这个书签,是不是老手艺。”阿姨说。
苏明接过书签,上面编着个“静”字,竹丝很细:“这是‘细丝编’,是老手艺,但年头不长,也就十几年。”
阿姨愣了愣:“我从旧货市场买的,老板说这是老物件。”
苏明指着竹丝的包浆:“你看这包浆,很薄,没有常年摩挲的温润感,是自然氧化的,不是老物件的包浆。”
他又看了看编法:“编法是老的,但竹丝是机器劈的,粗细太均匀,老辈人手工劈的竹丝会有点差别。”
阿姨点点头:“听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虽然不是老物件,但手艺是老的,也值得留着。”
苏明笑着说:“对!老手艺不管年头长短,能传下来就好,你这书签编得挺精致,自己用着也舒心。”
他还教阿姨怎么保养:“别放在太阳下暴晒,脏了用软布擦擦就行。”
阿姨临走时,给工作室留了几本关于非遗的书:“苏师傅,这些书给学员们看看,希望能帮到他们。”
苏明接过书,高兴得合不拢嘴:“太谢谢你了!这些书太实用了,学员们肯定喜欢。”
他把书摆在书架上,给学员们讲:“以后你们不仅要学动手,还要多看书,了解老手艺的门道。”
入秋后,天气越来越冷,苏明给工作室的窗户贴了密封条,还买了几个暖手宝。
老人们没事就来工作室坐着,有的看苏明修老物件,有的跟学员们唠家常。
王大娘说:“苏明,你这儿真热闹,比在家待着舒坦多了。”
苏明笑着说:“热闹才好,人多了有烟火气,老手艺也得在烟火气里传。”
他还在工作室煮了姜枣茶,谁来了都能喝一杯,暖身暖心。
这天,苏明正在煮姜枣茶,之前修针线盒的大叔又来了,还带来了一篮子鸡蛋。
“苏师傅,这是我家鸡下的蛋,给老人们和学员们补补身子。”大叔说。
苏明连忙接过篮子:“你太客气了,修个针线盒,还让你这么破费。”
大叔笑着说:“苏师傅,你帮我圆了念想,这点鸡蛋不算啥,以后我常来看看。”
中午,张奶奶用鸡蛋做了鸡蛋羹、炒鸡蛋,老人们和学员们吃得格外香。
下午,苏明教大叔编了个简单的竹编小挂件:“你给你闺女带回去,也算你亲手做的念想。”
大叔学得认真,虽然手指有点僵硬,但跟着苏明的口诀,慢慢也编出了个雏形。
“苏师傅,你编的口诀太好用了,我一下子就找到感觉了。”大叔说。
苏明笑了笑:“口诀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简单好记,学手艺就得这样,通俗易懂。”
年底的时候,村里的老物件陈列角越来越丰富,苏明又整理了一本老物件故事集。
学员们把故事集抄了好几本,放在工作室,游客来了都能翻看。
有个游客说:“苏师傅,这些老物件和故事太有意思了,比博物馆里的还生动。”
苏明笑着说:“这些都是咱老百姓的日常,藏着过日子的暖,看着亲切。”
村里评选“年度暖心日常守护者”,苏明又被推选上了,这次他把奖状挂在了陈列角最显眼的地方。
除夕夜,村里比往年更热闹了,修针线盒的大叔、学鉴宝的年轻人、来看老物件的游客,都聚在了一起。
苏明家的院子里摆了十几桌,桌子上摆满了张奶奶做的家常菜,还有学员们做的手工点心。
大叔举起酒杯:“苏师傅,谢谢你帮我留住了念想,还教我学手艺,祝你新年快乐!”
苏明站起来,双手举杯:“也祝大伙儿新年快乐,祝老手艺伴着日常,祝烟火气暖透岁岁年年!”
酒杯碰撞的声音、孩子们的笑声、老人们的聊天声、老物件的故事声,交织在一起,格外温馨。
刚过小雪,村里飘了层薄霜,工作室的玻璃窗上凝着水珠。
苏明早上起来,先烧了壶热水,给养老点的老人们泡上姜枣茶。
刚端着茶走进养老点,就看见门口停着辆三轮车,一个大婶正往下搬东西。
大婶看见苏明,笑着喊:“苏师傅,我给你送点自家种的萝卜,脆生生的!”
苏明赶紧上前帮忙:“大婶,这么冷的天,还让你跑一趟,太客气了!”
大婶摆摆手:“不麻烦!你上次帮我修了竹编菜篮,我一直记着你的好。”
回到工作室,苏明刚把萝卜放好,就看见之前学鉴宝的年轻人跑来了。
年轻人手里拿着个竹编小筛子:“苏师傅,我奶奶说这是她当年筛面粉的,你帮我看看是不是老手艺。”
苏明接过筛子,手指摸了摸竹丝:“这是‘经纬编’,当年家家户户都用,你这筛子得有二三十年了。”
年轻人眼睛一亮:“真的?我奶奶说这筛子跟着她做了一辈子馒头。”
苏明指着筛子的网眼:“你看这网眼,编得均匀,没有跳线,你奶奶当年肯定是细心人。”
张大爷凑过来说:“这筛子编得结实,当年的手艺就是耐用,不像现在的东西,用两年就坏。”
年轻人又问:“苏师傅,这筛子有点松了,能不能帮我修修?我想给奶奶留着。”
苏明点点头:“能修!用细竹丝把松的地方补一补,再用棉线扎紧,还能接着用。”
他转头对学员说:“去拿点细竹丝和棉线,顺便学学老筛子的修复手法。”
学员应声跑去,年轻人连忙说:“苏师傅,修复费我给你,不能让你白忙活。”
苏明摆摆手:“啥钱不钱的,你要是有空,帮养老点的老人们劈点柴就行。”
年轻人笑着说:“没问题!我今天正好没事,劈完柴再学鉴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