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正月十五,村里的灯笼还挂在枝头,苏明裹着薄棉袄往工作室走。
路过村口,看见个穿蓝色外套的中年男人,手里抱着个竹编提篮,正跟村支书打听路。
男人看见苏明,连忙迎上来:“你就是苏师傅吧?我从市区来,想让你帮我看看这提篮。”
苏明点点头,侧身让男人进屋:“外面风大,进屋说,提篮我慢慢看。”
男人跟着进屋,把提篮放在桌上,提篮上编着牡丹图案,边角有些磨损。
苏明拿起提篮,手指顺着纹路摸了摸:“这是‘牡丹缠枝编’,当年是盛糕点的礼盒,你这提篮得有三十多年了。”
男人点点头:“是我母亲的陪嫁,她走后一直放在储藏室,最近收拾东西才找出来。”
苏明翻过提篮,指着眼角的磨损处:“你看这磨损,是常年手提的痕迹,边缘的竹丝有点松动。”
他抬头问:“想修修还是就想鉴定一下?”
男人说:“想修修,留着给我女儿做念想,让她知道外婆当年的物件。”
苏明转身对学员说:“去拿点细竹丝和棉线,再把蜂蜡带上,今天教你们修老提篮。”
学员应声而去,男人连忙说:“苏师傅,修复费你说个数,我现在转给你。”
苏明摆摆手:“不用给钱,你要是方便,给养老点的老人们带点水果就行。”
男人笑着答应:“没问题,我一会儿就去买,保证挑新鲜的。”
苏明坐在桌前,拿起细竹丝,一点点往松动的地方补:“补这种提篮,得顺着原来的纹路,不能打乱牡丹的造型。”
男人坐在旁边,看着苏明的动作:“我母亲当年总说,这提篮是她出嫁时最体面的嫁妆。”
苏明手里的活没停:“当年能有这样的提篮,说明你母亲家里很重视她。”
张奶奶端来茶水:“苏明,小伙子,喝口水,这细活得慢慢来。”
中午,男人真的拎着两箱水果回来,苹果和橙子堆了满满一桌。
苏明让学员把水果分给养老点的老人们:“大伙儿尝尝鲜,城里来的朋友带来的。”
老人们接过水果,纷纷跟男人道谢,男人笑着摆手:“应该我谢谢苏师傅才对。”
张奶奶做了杂粮饭和炒时蔬,三人围坐着吃饭,男人频频夸赞饭菜可口。
苏明给男人添了碗饭:“家常便饭,吃饱了下午接着修提篮,保证不耽误你返程。”
下午,苏明给提篮补完松动的竹丝,又用蜂蜡慢慢打磨:“蜂蜡能让竹丝更结实,还能提亮颜色。”
男人凑过来看,提篮的牡丹图案比之前更清晰,边角也稳固了不少。
苏明把提篮递给男人:“你试试提提,手感跟原来一样,以后别放在潮湿的地方。”
男人提着提篮走了两步,点点头:“跟新的一样,苏师傅,太麻烦你了。”
他放下提篮,又从包里拿出个小本子:“我想问问这提篮的编法,以后跟女儿讲讲。”
苏明耐心解释,把牡丹缠枝编的步骤一一说明,男人在本子上认真记录。
送走男人,苏明刚想整理工具,孙子小远跑了进来:“爷爷,学校组织非遗活动,想让你去讲节课。”
苏明摸了摸孙子的头:“什么时候?我得提前准备材料。”
小远说:“下周六,我跟老师说你肯定有空。”
苏明点点头:“行,我准备点软竹丝,教孩子们编简单的小挂件。”
祖孙俩一起收拾工作室,小远帮着把修好的老物件归位,时不时问两句老故事。
傍晚,苏明去菜园摘了点菠菜,准备给养老点的老人们做菠菜鸡蛋汤。
路过工作室门口,看见几个孩子在玩竹编小灯笼,是之前教他们编的款式。
孩子们看见苏明,围过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苏爷爷,我们编得好不好?”
苏明蹲下来仔细看:“比上次有进步,边角编得更规整了。”
他领着孩子们进屋,给他们倒了温水:“玩一会儿就回家,别在外面待太晚。”
第二天上午,苏明正在工作室准备上课用的竹丝,之前修提篮的男人又来了。
男人手里拎着个袋子:“苏师傅,我给你带了点市区的特产,还有给孩子们的文具。”
苏明接过袋子:“你太客气了,修个提篮而已,不用这么破费。”
男人说:“我女儿知道提篮修好了,特意让我来谢谢你,还让我带句话,说以后想跟你学编竹编。”
苏明笑着说:“欢迎,什么时候想来都可以,我免费教。”
男人坐了一会儿,跟苏明聊了聊母亲的往事,才起身告辞。
中午,苏明去养老点送饭,看见王大娘正坐在院子里择菜。
王大娘抬头看见苏明:“苏明,我这儿有个竹编簸箕,想让你帮我看看能不能修。”
苏明放下饭盒:“拿来我看看,啥毛病?”
王大娘进屋拿出簸箕,簸箕的底部有个小洞,竹丝断了几根。
苏明接过簸箕:“能修,用粗点的竹丝补补底部,再加固一下边缘就行。”
他约定下午来修,王大娘笑着说:“麻烦你了,晚上我给你送碗饺子。”
下午,苏明带着工具去养老点,坐在院子里修簸箕。
学员们也跟着过来,苏明一边修一边说:“这种农用簸箕,得用粗竹丝,结实耐用。”
有个学员问:“苏叔,为啥不用细竹丝?细竹丝编出来更精致。”
苏明手里的活没停:“农用物件讲究实用,粗竹丝耐磨,细竹丝经不起扬场、筛粮的磨损。”
王大娘坐在旁边择菜,时不时给苏明递瓶水:“歇会儿再修,不急这一会儿。”
傍晚,簸箕修好了,苏明把它放在地上试了试,稳固结实。
王大娘拿起簸箕:“跟新的一样,苏明,你的手艺真靠谱。”
她转身进屋,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刚包的,你尝尝,韭菜鸡蛋馅的。”
苏明接过饺子,坐在院子里吃起来,学员们围在旁边,听王大娘讲当年用簸箕的日子。
过了两天,苏明带着准备好的竹丝去学校上课。
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桌上摆着苏明带来的材料,眼里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