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道来自谨身殿的圣旨,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野上下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圣旨明发天下,历数秦王朱樉在倭国之罪状:残暴不仁、虐害藩民、丧师辱国、僭越礼制……最终裁定:削去朱樉秦王爵位,废为庶人,圈禁于凤阳高墙之内,令其思过。 同时,念及秦藩不可无主,特准由秦王世子朱尚炳继承秦王爵位,继续镇守、经营倭国。
然而,旨意的最后一部分,才是真正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关键——“鉴于秦王一系已就藩海外,开疆拓土,当自食其力。着即日起,取消秦藩一切岁禄俸给,以其封地产出供养王府及属官。”
取消海外就藩藩王俸禄!
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京师的每一个角落。文武百官、勋贵宗室,无不为之震动。
表面上,这是对朱樉滔天罪行的追加惩罚,合情合理。但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从中品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东宫,书房内。
王卓与朱棣对坐,面前摆着那份刚刚抄录来的圣旨全文。
“老爷子这一手……高明啊。”朱棣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眼神深邃,语气带着一丝复杂的感慨,“明面上是发作二哥,实则……是借着这个由头,行削藩之实,而且是从最要命的钱粮上下手。”
王卓点头表示赞同:“殿下所言极是。陛下这是在投石问路,试探诸位就藩海外,或即将就藩海外的王爷们的反应。以后凡就藩海外的亲王郡王,朝廷不再发放俸禄,一切用度皆由其封地自筹。这既能极大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藩王势力的过度膨胀。”
这时,朱高炽正好从外面进来,听闻此事,脸上不禁露出喜色:“此策大善!父王,原来历史上我大明中后期,供养宗室藩王,竟能占据朝廷财政收入的三成甚至更多!‘宗室禄米’压得朝廷喘不过气来,都说明朝实亡于财政破产,此言绝非空穴来风!皇爷爷此举,可谓防患于未然,断了未来财政危机的根子之一!”
他说得兴起,却没注意到,他父亲朱棣的脸色在他提到“原来历史上”和“财政破产”时,已经微微沉了下来。
毕竟,在原来的时空里,朱棣“靖难”成功后,为了稳定局面,采取的是相对温和的“和平削藩”,用丰厚的金钱赏赐和优渥的生活条件,来换取藩王们交出兵权。
虽然有效,但也确实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朱高炽这话,无意中像是在揭父亲的短。
王卓敏锐地捕捉到了朱棣脸色的变化,心中暗叫一声“这小胖子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立刻轻咳一声,巧妙地将话题引开:
“太孙殿下所言,确实指出了王朝的一大顽疾。不过,说到财政与吏治,贪腐问题也需未雨绸缪。如今在陛下高压反腐的态势下,百官自然有所收敛。但缺乏制度性的约束,仅依靠严刑峻法,终究非长久之计。更何况……”
他顿了顿,选择了一个相对委婉的说法:“更何况,我朝官员的俸禄,在历代王朝中,算是……相对较低的。陛下或许过于强调官员的操守,希望他们能甘于清贫,为国效力,但这‘即想让马儿跑,又不想给马儿吃草’的做法,长远来看,恐怕会滋生更多的‘隐性’贪腐。”
朱高炽显然对这个话题也思考良久,立刻接过话头补充道:“姑父说得是。譬如一个县令,年俸九十石米,在当下物价看来,或许勉强够用。但随着经济发展,物价必然上涨,未来这点俸禄肯定入不敷出。儿臣以为,官员俸禄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定例’,而应参考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进行调整和提高。并且,发放方式也应由以米为主、银元为辅,逐步调整为以银元为主,实物(如官服布料、炭敬等)可作为福利发放,更为便捷合理。”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进而引申道:“而且,藩王与普通官员的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此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长此以往,难免会……”
王卓在一旁听得心里直打鼓,暗自纳闷:‘朱高炽这小子平常挺机灵懂分寸的,今天是怎么了?刚踩了削藩的雷,现在又提官员俸禄和收入差距,这不明摆着又在挑动太子殿下敏感的神经吗?改革官俸、缩小与宗室的收入差距,这触动的是整个既得利益阶层,更是对陛下定下的祖制的一种挑战啊!’
果然,朱棣的脸色已经彻底阴沉下来,他斜睨了儿子一眼,语气带着明显的冷意和嘲讽:“哦?既然太孙殿下对财政、吏治、俸禄改革有如此多、如此深刻的见解,何不直接写成奏章,向你皇爷爷详细禀报?跟孤说这些,岂不是明珠暗投,浪费了你的满腹经纶?”
朱高炽被他父亲这阴阳怪气的话说得一愣,随即猛地反应过来,自己最近仗着皇爷爷的宠爱,确实有点飘了。他额头上瞬间沁出细汗,连忙躬身,语气带着惶恐说道:“爹,您息怒!儿子……儿子只是一时妄言,思虑不周。儿臣年轻识浅,一切自然是以父王马首是瞻,断无僭越之心!”
王卓见状,赶紧再次出来打圆场,他将几个议题串联起来,试图将朱高炽的“冒进”转化为对朱棣有利的规划:
“太子殿下息怒。太孙殿下也是心系国事,只是表达急切了些。其实细想之下,取消海外就藩藩王的俸禄,与改革、提高官员的俸禄,乃至推进殿下您曾经提出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赋役改革,都是环环相扣,可以统筹考虑的。”
他看向朱棣,分析道:“若能适时、适度地提高官员待遇,使其能安心任事,那么,在进行诸如‘摊丁入亩’这类触及士绅利益的改革时,来自文官集团的阻力或许就会小很多。而削减宗室禄米节省下的开支,也能为提高官俸和推行新政提供一定的财政空间。若能由此推动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改革,必将极大地树立和巩固太子殿下您在朝野内外的贤明与威望。”
王卓这一番话,将原本可能引起朱棣反感的“加俸”和“改革”,包装成了巩固其权力和声望的政治筹码。
朱棣听完,面色稍霁,他瞥了一眼垂手恭立的朱高炽,又看了看王卓,这才缓缓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了不少:“嗯……如此说来,倒也有些道理。此事关系重大,需从长计议,谨慎布局。炽儿,”
“儿臣在。”朱高炽赶紧应道。
“你既有此心,便先去详细调研,将各级官员如今的实际用度、各地物价水平,以及前朝官俸制度,都整理个条陈出来。记住,未有定论之前,不可在外妄加议论。”
“儿臣遵命!”朱高炽暗暗松了口气,知道自己这关算是暂时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