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元年(1645年)春,料峭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北京皇城却已被一派庄严肃穆的氛围笼罩。太和殿外,九龙御道被晨光镀上一层金边,玄色龙旗在春风中猎猎作响,数十名身着朝服的文武重臣分列两侧,目光恭敬地望向殿内——今日,是王巢正式改元“华兴”的大典,亦是中华帝国迈向新纪元的起点。
作为权倾朝野的摄政王,王巢虽未登基称帝,却早已是华夏大地实际的掌舵人。自剿灭满清、平定蒙古,将北疆百万平方公里疆域纳入版图后,他的威望已达顶峰,朝野上下无人不服。此刻,他身着绣金玄色龙袍,腰悬天子剑,端坐于太和殿主位之上,面容沉静却难掩眼底的锋芒。殿外传来三声震彻云霄的鸣钟,改元大典正式开始。
“吉时到,摄政王登坛祭天!”礼官高声唱喏,声音透过殿宇传遍皇城。
王巢起身,在百官簇拥下缓步走向殿外的祭天高台。高台之上,香案早已备好,三牲祭品整齐陈列,象征皇权的九鼎静静伫立。他手持玉圭,神色肃穆,按照古制完成祭天仪式,口中高声宣读祭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朕以摄政王之名,承天受命,扫平北寇,安定北疆。今改元华兴,寓意中华复兴,国泰民安。愿上天庇佑,华夏一统,百姓安乐,千秋万代,永享太平!”
祭文宣读完毕,文武百官齐声跪拜:“恭贺摄政王改元华兴!愿我中华,蒸蒸日上,永世昌盛!”声音震耳欲聋,久久回荡在皇城上空。
改元华兴,不仅是纪年方式的改变,更承载着王巢复兴华夏的雄心壮志。自崇祯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华夏文明面临存亡危机。王巢起兵以来,历经数载苦战,灭满清、平蒙古,一步步扭转乾坤,如今改元“华兴”,正是要向天下宣告,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华大地将摆脱战乱,重归繁荣与强盛。
改元大典结束后,王巢并未沉溺于庆典的喜悦之中,而是即刻在文华殿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此时的天下,仍未完全一统,李自成的大顺军盘踞西北,控制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兵力尚存数十万,虽经此前数次战败,元气受损,但仍是中华军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之一。
“诸位爱卿,改元华兴,是新的开始,而非结束。”王巢端坐主位,目光扫过殿内将领,沉声道,“李自成窃据西北,残害百姓,扰乱民生,一日不除,天下一日不得安宁。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议定征西大计,即刻出兵,剿灭大顺军,收复西北!”
殿内将领们早已摩拳擦掌,纷纷请战。“摄政王英明!我军已休整半年,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正是剿灭大顺军的绝佳时机!”“末将愿率军出征,定将李自成生擒活捉,献于摄政王面前!”
王巢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继续说道:“李自成虽屡战屡败,但仍有一定实力,且陕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可轻敌。此次征西,事关重大,必须选派一员得力大将挂帅。”
话音落下,王巢的目光落在了站在前列的一员将领身上。此人身长八尺,虎背熊腰,面容刚毅,正是在灭清、平蒙之战中屡立奇功的猛将李虎。李虎出身行伍,从一名普通士兵凭借战功一路晋升,性格勇猛,作战悍不畏死,且颇有谋略,是王巢麾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
“李虎!”王巢高声喊道。
“末将在!”李虎应声出列,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如钟。
“朕任命你为征西大将军,率五十万中华军,从北京出发,向西进军,目标直指西安,务必攻克大顺都城,斩杀李自成,剿灭大顺军残余势力,收复陕西、甘肃等地!”王巢沉声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末将遵令!”李虎高声应道,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与决绝,“请摄政王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不破大顺,誓不还朝!”
王巢起身,走到李虎面前,亲手将一面绣着“征西大将军”五个大字的帅旗交到他手中,郑重地说道:“李虎,此次出征,你肩负的不仅是剿灭贼寇的重任,更是天下百姓的期盼。朕赐你尚方宝剑,便宜行事,若有将领不听号令,可先斩后奏!切记,兵者,凶器也,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行军途中,务必严明军纪,不得伤害百姓,要让西北百姓知道,我中华军是为解放他们而来,而非屠戮之师。”
“末将谨记摄政王教诲!”李虎双手接过帅旗与尚方宝剑,郑重叩首。
随后,王巢又任命陈明为征西副将军,协助李虎指挥大军;任命张宪为随军参谋,负责制定作战计划;任命赵毅为粮草官,保障大军的粮草供应。同时,下令工部将东北工业基地生产的最新式武器装备优先调拨给征西军,包括五千挺机枪、两百门后膛炮、五十万支新式步枪以及充足的弹药,确保征西军在武器装备上形成绝对优势。
军事会议结束后,征西军迅速开始集结。五十万大军从全国各地的军事基地抽调而来,其中既有身经百战的精锐老兵,也有经过严格训练的新兵。他们身着统一的玄色铠甲,手持精良的武器,士气高昂,斗志昂扬。在北京城外的演武场上,五十万大军列阵而立,军阵绵延数十里,旌旗如林,甲胄映日,气势如虹,震撼人心。
出征前夜,王巢亲自前往军营慰问将士。他走到士兵中间,与他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与训练情况,为他们鼓劲打气。“将士们,你们是华夏的勇士,是百姓的希望!此次征西,你们肩负着统一全国的重任,朕相信,凭借你们的勇猛与智慧,一定能攻克西安,剿灭大顺军,让西北百姓重获安宁!朕在京城等待你们凯旋的消息!”
将士们深受鼓舞,纷纷高声呐喊:“誓死追随摄政王!剿灭大顺军!凯旋归来!”呐喊声震耳欲聋,直冲云霄。
华兴元年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正是出征的良辰吉日。北京城外,征西军将士们早已整装待发。李虎一身戎装,手持帅旗,立于大军前列。王巢率领文武百官亲自为大军践行,将一杯杯壮行酒递到将领们手中。
“李将军,此去一路保重,朕静候佳音!”王巢举杯对李虎说道。
“请摄政王放心,末将定不负所托!”李虎一饮而尽,将酒杯掷于地上,翻身上马,高声下令:“大军出发!”
随着李虎一声令下,五十万征西军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队伍最前方是骑兵部队,他们胯下骑着系统奖励的优质战马,手持长枪与马刀,气势汹汹;中间是步兵部队,他们队列整齐,步伐坚定,手中的新式步枪闪闪发光;后方是火器营与粮草部队,一门门后膛炮与机枪被妥善安置在马车上,粮草车辆绵延数里,确保大军的补给供应。
大军出发的消息迅速传遍北京,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为征西军送行。他们挥舞着旗帜,高声欢呼,为将士们加油鼓劲。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送到一名士兵手中,哽咽着说道:“将士们,你们一定要打赢仗,让我们这些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啊!”
士兵接过米粥,感动地说道:“老人家放心,我们一定会剿灭大顺军,让天下太平!”
征西军一路向西,途经保定、太原等地。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夹道欢迎,主动为大军提供粮草与情报。在太原,当地官员早已做好了迎接准备,为大军补充了充足的粮草与物资,并派出向导,为大军指引前往陕西的路线。
此时的陕西,李自成早已得知中华军大举来犯的消息,心中充满了焦虑与不安。自山海关战败后,大顺军一路退守陕西,元气大伤,兵力从巅峰时期的百万锐减至数十万,且士气低落,军纪涣散。更让他头疼的是,大顺军内部矛盾重重,将领们各自为战,互不统属,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为了抵御中华军的进攻,李自成紧急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大顺军丞相牛金星说道:“陛下,中华军势大,武器精良,不可与之正面交锋。陕西地势险要,我们可凭借潼关、武关等天险,坚守不出,消耗中华军的粮草与兵力,待其疲惫不堪时,再伺机出击。”
将领刘宗敏则不以为然,说道:“丞相此言差矣!我大顺军将士勇猛善战,岂能畏惧中华军?我们应主动出击,在山西与中华军决战,挫其锐气!”
众将领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李自成看着争吵不休的将领们,心中更加烦躁。他深知,大顺军如今已是强弩之末,根本无法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中华军正面抗衡,但坚守不出,也只是拖延时间而已。最终,他采纳了牛金星的建议,下令加强潼关、武关等地的防御,同时调集兵力,驻守西安,准备与中华军决一死战。
李虎率领征西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抵达山西与陕西交界处的潼关。潼关是陕西的东大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李自成早已在此部署了十万大军,由将领马世耀率领,凭借潼关天险,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征西军抵达潼关城外后,李虎并未急于进攻,而是下令大军安营扎寨,观察潼关的防御情况。他登上高处,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潼关的城防,只见潼关城墙高大坚固,城头上布满了大顺军士兵,火炮与弓箭整齐排列,防御十分严密。
“将军,潼关地势险要,大顺军防守严密,若强行进攻,我军恐怕会损失惨重。”副将军陈明说道。
李虎点了点头,沉声道:“潼关易守难攻,强行进攻绝非上策。传我命令,火器营上前,架设火炮,对潼关城防进行试探性攻击,摸清大顺军的火力部署。”
随着李虎一声令下,征西军的火器营迅速行动起来,将一门门后膛炮架设完毕,炮口齐齐对准潼关城墙。“轰!轰!轰!”数十门后膛炮同时轰鸣,炮弹呼啸着射向潼关城墙,瞬间在城墙上炸开,烟尘弥漫,碎石飞溅。
城头上的大顺军士兵从未见过如此猛烈的炮火,顿时陷入混乱。马世耀见状,急忙下令士兵反击,城头上的火炮与弓箭纷纷向征西军射来。但大顺军的火炮威力有限,射程也远不及中华军的后膛炮,根本无法对征西军造成有效的威胁。
经过一番试探性攻击,李虎已经摸清了大顺军的火力部署。他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说道:“大顺军的防御虽然严密,但他们的火炮威力不足,射程有限。我们可以利用火炮优势,对潼关城墙进行持续轰击,打开缺口,然后派步兵部队发起冲锋,夺取潼关。”
将领们纷纷表示赞同。随后,李虎下令火器营全力轰击潼关城墙,同时命令步兵部队做好冲锋准备。“轰!轰!轰!”征西军的火炮再次轰鸣起来,密集的炮弹如同雨点般射向潼关城墙。城墙在炮火的轰击下,不断出现缺口,城头上的大顺军士兵伤亡惨重,防御逐渐崩溃。
马世耀看着不断崩塌的城墙,心中充满了绝望。他知道,潼关已经守不住了,但他仍不甘心,下令士兵们死守到底。大顺军士兵们在马世耀的逼迫下,纷纷冲向城墙缺口,与即将登城的中华军士兵展开殊死搏斗。
但大顺军士兵根本不是中华军士兵的对手。中华军士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手中的新式步枪威力巨大,大顺军士兵冲上来一批,倒下一批,根本无法阻挡中华军的进攻。最终,潼关城墙被炸开一个巨大的缺口,李虎下令吹响冲锋号,步兵部队如同潮水般涌入潼关。
马世耀见大势已去,率领残部试图突围,但被中华军骑兵部队死死缠住。经过一番激战,马世耀被生擒,十万大顺军要么战死,要么被俘,潼关被中华军顺利攻克。
攻克潼关后,征西军士气大振,继续向西进军。一路上,大顺军的守军望风披靡,纷纷投降或逃窜。李虎严格遵守王巢的命令,严明军纪,善待百姓与降兵,受到了西北百姓的热烈欢迎。许多大顺军降兵纷纷加入中华军,为征西军补充了兵力。
消息传到西安,李自成大惊失色。他万万没有想到,潼关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中华军的进攻速度如此之快。此时的西安,兵力空虚,人心惶惶,根本无法抵御中华军的进攻。牛金星建议李自成放弃西安,退守甘肃、宁夏等地,以图东山再起。
李自成犹豫再三,最终采纳了牛金星的建议,率领残余的十几万大顺军,放弃西安,向西逃窜。临走前,李自成下令焚烧西安城内的粮草与物资,企图不给中华军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但中华军进军神速,在李自成焚烧粮草物资之前便已逼近西安城下。
李虎得知李自成向西逃窜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兵分两路,一路由陈明率领,进入西安,安抚百姓,清理战场;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率领骑兵部队追击李自成的残余势力。
陈明率领部队进入西安后,迅速扑灭了城内的大火,安抚百姓,稳定社会秩序。同时,派人将西安被攻克的消息快马加鞭送往北京。
王巢接到消息后,欣喜若狂,下令嘉奖征西军将士。同时,他下令在西安设立临时行政机构,负责管理陕西地区的事务,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李虎率领骑兵部队一路追击李自成,先后在宝鸡、天水等地与大顺军残余势力展开激战。大顺军屡战屡败,兵力不断减少,士气低落。最终,在甘肃兰州,李虎率领的征西军将李自成的残余势力团团包围。
经过一番激战,大顺军全军覆没,李自成在突围过程中被斩杀。李虎将李自成的首级砍下,悬挂在兰州城楼上,宣告大顺军被彻底剿灭。
至此,征西之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被中华军收复。李虎将李自成首级用石灰妥善保存,装入特制的楠木匣中,同时清点战果:此次征西之战,共歼灭大顺军主力四十余万,俘虏八万余人,缴获粮草百万石、各类军械十余万件,彻底荡平了西北的割据势力。
兰州城内,百姓们听闻李自成被斩杀、大顺军覆灭的消息,纷纷走上街头,张灯结彩,欢呼雀跃。许多百姓自发地为中华军士兵端茶送水,献上自家珍藏的粮食与特产,以感谢中华军解放西北、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一名曾被大顺军强征粮食的老农,捧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塞到李虎手中,哽咽道:“将军为民除害,真是再生父母啊!以前大顺军在时,我们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如今终于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李虎接过馒头,心中感慨万千,对老农拱手道:“老人家言重了,保家卫国、安抚百姓,本就是我中华军的本分。从今往后,有我中华军在,定不会再让百姓受战乱之苦。”
随后,李虎下令在兰州设立临时指挥部,一方面安抚当地百姓,清理战场,修复被战火损毁的房屋与设施;另一方面,对被俘的大顺军士兵进行甄别与安置——对于那些被迫参军、并无恶行的士兵,发放路费与粮食,让他们返乡务农;对于罪大恶极、双手沾满百姓鲜血的将领与士兵,则依法严惩,以儆效尤。同时,他派人将征西大捷的消息与李自成的首级一同送往北京,向王巢复命。
北京皇城,文华殿内。王巢正与内阁重臣商议西北战后的治理事宜,忽闻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传令兵手持捷报,气喘吁吁地闯入殿内,高声道:“摄政王!征西大捷!李将军已攻克西安,斩杀李自成,彻底剿灭大顺军,收复陕西、甘肃、宁夏全境!”
“好!好!好!”王巢猛地站起身,接过捷报,仔细阅读完毕,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殿内文武百官也纷纷起身,高声道贺:“恭喜摄政王!贺喜摄政王!征西大捷,西北平定,华夏一统指日可待!”
王巢走到殿中,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李虎不负众望,剿灭大顺,平定西北,此乃不世之功!传我命令,即刻昭告天下,宣告西北平定的喜讯;同时,重赏征西军全体将士,李虎晋封‘西平侯’,陈明等将领各有封赏,阵亡将士优抚家属,伤残将士妥善安置!”
“遵令!”礼部尚书应声领命,即刻下去筹备昭告事宜。
随后,王巢又下令,任命原陕西布政使周文渊为陕西巡抚,全权负责西北三省的行政事务,同时从户部调拨二百万两白银、三百万石粮食运往西北,用于安抚百姓、恢复生产;从工部抽调工匠,前往西安、兰州等地修缮城池、兴修水利,推广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从中华军事学院选派优秀军官,前往西北组建地方驻军,维护地方治安,防止残余势力死灰复燃。
数日之后,李自成的首级被送至北京。王巢下令将其悬挂于午门外,示众三日,以警示天下作乱者。百姓们听闻消息,纷纷前往午门观看,无不拍手称快,对中华军的威严与王巢的英明赞不绝口。
此时的西北,在李虎的坐镇与新任巡抚周文渊的治理下,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中华军士兵们帮助百姓清理废墟、开垦荒地,工匠们则开始修建道路与水利设施,中原的商人也纷纷前往西北贸易,将丝绸、茶叶、农具等物资运往西北,同时将西北的皮毛、马匹、药材等特产运回中原,西北大地逐渐恢复生机。
李虎在西北驻守月余,待各项治理工作步入正轨后,便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各地,自己则率领征西军主力班师回朝。华兴元年六月中旬,征西军抵达北京城外。王巢率领文武百官亲自出城迎接,北京百姓也纷纷走上街头,夹道欢迎凯旋的将士们。
“李将军,辛苦你了!”王巢走上前,紧紧握住李虎的手,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赏,“你率大军出征,历时四月,剿灭大顺,平定西北,立下了赫赫战功,朕与天下百姓,都要感谢你!”
“末将不敢居功!”李虎单膝跪地,恭敬道,“此次大捷,全赖摄政王运筹帷幄,将士们奋勇作战,末将只是尽了分内之事。”
王巢亲自将李虎扶起,笑道:“不必过谦,你的功劳,天下人有目共睹。回宫之后,朕为你与众将士摆下庆功宴,好好犒赏大家!”
随后,王巢下令举行盛大的庆功宴,款待征西军将士。宴会上,王巢对有功将士一一进行封赏,李虎被正式册封为“西平侯”,赐食邑千户,赏黄金千两、绸缎千匹;陈明等将领也分别被封为伯爵、子爵,获得丰厚的赏赐;普通士兵也得到了相应的奖赏,士气愈发高涨。
庆功宴结束后,王巢单独召见了李虎。书房内,王巢屏退左右,对李虎说道:“李虎,西北虽已平定,但天下尚未一统,张献忠的大西军仍割据西南,南明政权偏安江南,这两大势力,仍需尽快剿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