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在“宁夜”酒吧的玻璃门上投下流动的光斑,王宁蹲在吧台角落,指尖捏着张揉得发皱的意见卡。卡纸边缘被夜风吹得微微卷边,上面用圆珠笔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希望能有热乎的东西填肚子,啤酒喝多了烧心”。
他抬头时,正好看见服务生小林端着空托盘从卡座区匆匆走过,白色衬衫的袖口沾了块褐色的酱汁。“小林,等会儿收完台,把这礼拜的意见卡都整理出来,按‘吃的’‘喝的’‘服务’分三类。”王宁把卡片塞进对方手里,指腹还残留着卡纸粗糙的触感。
小林应了声好,转身时撞上周明——这位负责调酒的老师傅正擦着高脚杯,杯口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宁哥这阵子天天琢磨这些卡片,上次有人说音乐太吵,他愣是把低音炮的音量调低了两格,你没见那帮老顾客多高兴。”周明的声音压得低,却还是飘进了王宁耳朵里。
王宁没接话,走到靠窗的那张桌子旁。这里总坐着个穿灰色西装的男人,每次都点杯威士忌加冰,却很少喝,只是盯着窗外的车水马龙。今晚男人面前多了个空盘子,王宁记得他上周在意见卡里写:“小吃太凉,像从冰箱里刚拿出来”。
“先生,今天的卤味是现卤的,您尝尝看温度合不合适。”王宁递过一碟刚出锅的鸭头,卤水的香气混着酒精的味道漫开来。男人愣了愣,夹起一块咬了口,眉头慢慢舒展开:“比上次好多了,热乎的吃着舒服。”
这话让王宁心里踏实了些。他回到吧台后,从抽屉里翻出个崭新的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小吃改进清单”。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舞池里的音乐、客人的谈笑声搅在一起,却奇异地透着股安稳劲儿。
“宁哥,赵鹏哥和李锐哥来了。”服务生小张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路。王宁抬头,看见赵鹏穿着件黑色夹克,手里拎着个塑料袋,李锐跟在后面,胳膊上夹着个文件夹。
“刚去菜市场转了圈,看见有家卖手工鱼丸的,新鲜得很,想着拿来给你试试。”赵鹏把塑料袋往吧台上一放,里面的鱼丸还带着冰碴儿。李锐则把文件夹翻开,里面是打印好的表格:“我统计了下近一个月的客流,周末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是高峰,那会儿得加两个服务生,不然忙不过来。”
王宁看着眼前的两个人,突然觉得喉咙发紧。半年前他们三个还挤在出租屋里,商量着怎么凑钱盘下这个小酒吧,如今竟真的把“宁夜”经营得有模有样。“鱼丸明天让厨房试试,按客人意见,多做几种热乎的小吃。服务生的事,你跟小林对接下,下周就安排上。”他说着,从冰箱里拿出三瓶冰啤酒,“今天忙完早,咱仨喝一杯。”
啤酒罐碰撞的脆响在夜里格外清晰,王宁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街灯,手里的意见卡还揣在口袋里。那些细碎的字迹,像是夜场里最温柔的回响,提醒着他,这家酒吧不只是个赚钱的地方,更是很多人深夜里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