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十,距离正日子还有三天,吴家小院的“战时状态”便已全面升级。按照当地习俗,本家同宗的“当家子”们开始正式“入伙”,意思是不仅来帮忙,而且这几天的饭食也都在主家解决,象征着家族团结,共同出力。院子里比往常更加热闹,人头攒动,喧声鼎沸。
吴老栓作为总指挥,坐镇院中,不时发出指令。临时搭建的灶台已经生起了火,借来的几口大铁锅里炖着肉,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浓郁的肉香混合着蒸笼里飘出的馒头香味,弥漫在整个院子上空,勾人馋虫。男人们负责体力活,劈柴、挑水、搬桌椅、搭喜棚(用帆布和竹竿临时搭起来遮挡风尘和日头的棚子)。女人们则围坐在一大堆待处理的食材旁,说笑声、切菜声、盆碗碰撞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交响乐。
“红兵,再去开闸抽些水来,水缸快见底了!”
“德贵,你再去检查一下明天要用的鞭炮,长短搭配,迎亲、进门、开席都得放,一样不能少!”
“秀兰,这肉切得再薄点,到时候好入味!”
吴老栓的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每个人都按照他的吩咐忙碌着,秩序井然。吴建军穿梭其间,忙着给大家递烟,招呼喝水,脸上虽然带着连日操劳的疲惫,但眉眼间的喜气却怎么也掩不住。李秀云则和妯娌们在厨房里忙碌着几十号人的饭菜,虽然累,但看着族人们为了自己儿子的事如此尽心尽力,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温暖。这种热闹而朴素的集体劳作,充满了浓浓的乡土人情味,是城市里难以见到的景象。
与此同时,马雪艳的母亲、姐姐马雪萍以及一位代表女方长辈的舅舅,也已经从景县赶了过来。由于路途较远,吴家提前在县城一家条件还算不错的宾馆为他们订好了房间安顿下来,以示对亲家的尊重和体谅。马母看着宾馆干净的房间,心里对吴家的周到安排又添了几分满意。
九月十二,正日子的清晨,天刚蒙蒙亮,一层薄薄的晨雾如同轻纱般笼罩着西里村。吴家小院却早已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吴普同穿着一身崭新的藏蓝色西装,这是他和马雪艳一起挑的,虽然穿着还有些不习惯,但衬得他格外精神。胸前别着一朵鲜艳的红花,上面写着“新郎”。他脸上带着紧张、期待和难以抑制的喜悦。
院子里,由吴德贵张罗来的四辆轿车已经一字排开,洗得锃亮。头车那辆红色桑塔纳的引擎盖上,装饰着用彩带扎成的心形和娃娃,格外醒目。司机和陪同接亲的本家小伙们也个个精神抖擞。
“吉时已到,发亲!”吴老栓站在院门口,看了看天色,中气十足地高声宣布。
顿时,院子里鞭炮齐鸣,噼里啪啦的响声震耳欲聋,红色的纸屑漫天飞舞,硝烟味瞬间弥漫开来。在众人的欢呼和祝福声中,吴普同在几位本家兄弟的簇拥下,有些腼腆又激动地坐进了头车。车队缓缓启动,驶出村庄,向着县城方向而去。车后还跟着一队本村的年轻人和看热闹的小孩,浩浩荡荡,送到村口,好不气派。
县城宾馆里,马雪艳也早已起床。请来的化妆师手艺不错,给她化上了精致的新娘妆,盘起了头发,戴上了吴普同送的那枚钻戒和配套的耳钉。她穿着那件精心挑选的红色改良旗袍,坐在床边,等待着接亲队伍的带来。母亲和姐姐围在她身边,细细地帮她整理着衣角、头发,眼里既有不舍,更有满满的祝福。
“到了婆家,要孝顺公婆,和普同好好过日子。”马母拉着女儿的手,轻声叮嘱着,眼圈有些发红。
“妈,您放心吧,我会的。”马雪艳用力点头,声音有些哽咽。
马雪萍则笑着打趣:“别哭别哭,妆花了就不漂亮了!今天可是你最美的日子!”
接亲的队伍准时到达宾馆。按照习俗,少不了一番“堵门”的嬉闹。马雪萍在门口,笑着要红包、要新郎表态。
“新郎官,以后家里谁做饭?”
“我做!”吴普同红着脸,大声回答。
“谁管钱?”
“雪艳管!”回答得毫不犹豫。
“大声点,没听见!”
“雪艳管钱!”吴普同几乎是在喊了,引得楼道里一片哄笑。塞了好几个红包,说了无数好话,房门才终于打开。看到端坐在床边、一身红妆、明艳不可方物的马雪艳,吴普同瞬间愣住了,眼里满是惊艳和爱意。他走上前,在众人的起哄声中,有些笨拙地给马雪艳穿上了新的红鞋,然后在一片祝福声中,将她小心翼翼地抱了起来,走下楼,坐上婚车。
车队载着新娘,浩浩荡荡地返回西里村。村口早已有放哨的小孩跑回来报信:“来了来了!新娘子来了!”顿时,村里又一次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吹鼓手班子卖力地吹奏着喜庆的乐曲)。几乎全村的人都出来看热闹,孩子们在车队前后奔跑嬉闹,大人们则笑着指指点点,评论着新娘子漂亮、车队气派。
车队在吴家院门口停下。吴普同先下车,然后扶着马雪艳下车。早有候着的妇女将红毯从车门口一直铺到院里的典礼台前。马雪艳在吴普同的搀扶下,踩着红毯,在一片艳羡和祝福的目光中,缓缓走向那个即将成为她新家的院落。李秀云和吴建军穿着簇新的衣服,站在院门口,笑得合不拢嘴。李秀云的眼角甚至泛起了激动的泪花。
此时,李秀云的娘家亲戚们也大都到齐了,舅舅、姨妈、表兄弟姐妹们,带来了娘家的祝福和一份厚重的添箱礼。院子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充满了欢声笑语。
简单的结婚典礼在院子中央临时搭起的喜棚下举行。司仪是村里一位能说会道的文化人。在喧天的锣鼓和鞭炮声中,典礼开始。
“一拜天地!”吴普同和马雪艳转过身,对着天地桌(摆着香烛、斗、秤等物)恭恭敬敬地鞠躬。
“二拜高堂!”两人转向端坐在椅子上的吴建军和李秀云,深深鞠躬。吴建军激动得嘴唇微微哆嗦,李秀云则一边笑一边抹着眼泪,连忙伸手虚扶。
“夫妻对拜!”两人相对而立,看着彼此眼中自己的倒影,郑重地弯腰对拜。这一刻,他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被这古老的仪式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
典礼结束,便是盛大的喜宴开席。院子里、屋里,甚至邻居家借来的地方,都摆上了八仙桌,坐满了宾客。帮忙的乡亲们如同穿梭的蝴蝶,端着热气腾腾的菜肴,高声报着菜名,穿梭于各桌之间。红烧肉、整鸡、整鱼、四喜丸子……一道道硬菜被端上桌,酒香菜香弥漫,劝酒声、笑闹声、孩子的哭闹声、碗筷碰撞声汇成一片,将喜庆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吴普同和马雪艳在吴老栓的陪同下,开始逐桌敬酒。来到本家亲戚桌,长辈们说着“早生贵子”、“白头偕老”的吉祥话;来到邻居桌,乡亲们笑着打趣新郎新娘;来到发小玩伴桌,气氛更是热烈。
王小军用力拍着吴普同的肩膀:“好小子!总算把雪艳娶回家了!以后可就是有家室的人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野了!”张二胖也端着酒杯,比以前沉稳了些,笑着说道:“普同,雪艳,祝你们幸福美满!”两人都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当走到初中同学孙志强和赵刚那一桌时,吴普同更是惊喜。孙志强调侃道:“咱们班当年就属你最稳当,果然修成正果了!必须连干三杯!”赵刚也起哄:“就是!新娘子今天真漂亮!普同你小子有福气!”虽然毕业后大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此刻的祝福却是同样真挚。
敬到吴建军和李秀云以及马母坐的主桌时,吴普同和马雪艳恭恭敬敬地给三位老人敬酒。吴建军接过酒杯,手有些颤抖,他看着眼前一对璧人,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朴实无华的话:“好好过日子!”李秀云则拉着马雪艳的手,将一个厚厚的红包塞到她手里,红着眼圈说:“孩子,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马母看着女儿找到了归宿,亲家又如此明事理,也欣慰地连连点头。
这场热闹、朴素而又充满真情的农村婚礼,一直持续到傍晚才渐渐散去。夕阳的余晖给吴家小院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喧嚣过后,院子里杯盘狼藉,却充满了幸福的余味。吴普同和马雪艳站在焕然一新的新房里,看着窗外渐沉的暮色和院子里忙碌着收拾残局的家人亲友,相视一笑,手紧紧握在一起。所有的奔波、所有的准备、所有的期待,都在这一天,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幸福开端。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们知道,从此以后,他们将携手同行,共同面对。红妆映衬着西里村的秋日,也映红了他们崭新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