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行宫的晨光穿透雕花窗棂,洒在青砖铺就的殿阶上。徐光启、温体仁并肩而立,宋应星风尘仆仆的衣袍还带着塞外霜气,李清、李念、秦良玉等臣僚皆肃立阶下,目光齐聚殿中御座。
“陛下唤臣等前来,不知有何圣谕?” 温体仁率先躬身发问,声音打破殿内沉寂。
朱由检起身离座,指尖划过案上舆图,沉声道:“漠南已平,仙山六位先生的谋划,让朕茅塞顿开。青海经营、漠南治理、丝路复通,皆需以教化立根基 —— 朕欲推行儒学改革,诸卿以为如何?”
话音刚落,温体仁猛地出列,急声道:“陛下,儒学历来为治国根本,千年传承岂能轻易改动?此举恐引朝野非议,难以推动啊!”
“朕岂不知其难?” 朱由检眼神坚定,“若连西北这方安定之地都推行不得,何谈席卷天下?便先在西安试行!流水先生言,以孔孟儒学为基,取阳明心学为魂,兼容百家之长,教化百姓、整饬吏治,正合时宜。”
温体仁还欲争辩,朱由检抬手打断:“温大人不必多言,此事便交你督办。若有不妥,再行商议。”
温体仁见皇帝意已决,只得拱手应道:“臣…… 且试试。”
徐光启随后出列,抚须笑道:“儒改若能落地,既正人心又安民生,实乃百姓之福。臣愿协助六位先生,瞧瞧这几位大能究竟有何妙策。” 言罢躬身退去。
李清望着二人背影,眼中满是好奇:“臣对这六位先生早有耳闻,听闻其中一位自比包青天,断案如神。臣也想前去瞻仰,看看这位‘神案’究竟何等厉害,便不陪陛下了。”
“先生稍候。” 朱由检唤住他,手指点在舆图上贺兰、祁连二山的隘口处,“西北虽安,漠南新定,需防清军反扑。朕意在此二处修建要塞,与长城相互呼应,日后清军若敢南下,漠南便是他们的葬身之地!”
李清俯身细看舆图,赞道:“陛下高见!若大同段前方要塞前移,便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只是阴山一带,是否也需起一座大寨?”
“不妥。” 一旁的秦良玉忽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身为首辅的她身着常服,眉宇间却仍带着久经沙场的锐利,“阴山地势陡峭,四通八达却狭窄逼仄,清军若来,我军只需起兵截断其退路,便可天然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无需额外筑城耗民耗力。”
李清挠了挠头,笑道:“还是秦首辅眼光独到,是臣多嘴了。”
朱由检颔首:“既如此,李清,朕拨国库五十万两、粮草二十万担,你即刻带往漠南。此地刚经战乱,人心浮躁,需好生安抚,岳忠民那边也需你多加照拂。”
“臣领命!” 李清躬身领旨。
此时史可法出列,沉声道:“陛下,河南近日涌入大批流民,共计二十一万之众。臣以为,可令这些流民随李先生入蒙,与当地部落文化融合 —— 唯有让草原真正融入汉地,方能长治久安。汉、唐之时草原虽曾臣服,却未能长久,正因未能扎根。如今草原空虚,正是移民实边之机,推行汉蒙一家,将漠南化为我朝固有领土,日后即便中原生变,也可退往漠南自保。”
朱由检沉吟片刻,眼中闪过赞许之色:“史尚书此言,乃国之大计!你身为礼部尚书,此事便全权交你督办,与李清一同领命入蒙吧。”
“臣遵旨!” 史可法与李清齐声应道。
二人正要退下,宋应星忽然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二位大人赴漠南建功,臣亦有一事相求 —— 臣此来,是想向陛下推举一人。”
朱由检眼睛一亮,探身问道:“宋卿推荐何人?竟是让你这般郑重。”
“陛下召见便知。” 宋应星躬身回话。
不多时,内侍领着一人走进殿中。来人是位四十许的老汉,粗布短衫上还沾着渭水畔的湿泥,裤脚卷起,露出被水泡得发红的脚踝,神情却沉稳刚毅。他走到殿中,扑通跪地,朗声道:“臣张国维,参见陛下!”
“张卿!” 朱由检猛地起身,脸上满是喜色,“你来得正是时候,如鱼得水啊!如今西安欲兴水利、开沟渠,正缺你这般治水奇才,有你在,朕便无忧矣!”
张国维愣在原地,眼中满是诧异,随即叩首道:“陛下竟知臣治水之能?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圣恩!” 说罢还下意识抓了抓后脑勺,神色略显局促。
朱由检哈哈大笑:“天下贤才,朕岂能不知?治水之事,便全权托付给你与宋卿了。”
“臣遵旨!” 宋应星与张国维齐声应道,躬身退向殿外。
“妙!” 刚踏出御座前的丹陛,宋应星便大喜过望,一把拉住张国维的手往外走,“若此事有成,西安工坊便能大展拳脚,国维兄功劳比天都大!快快快,莫误了时辰,快走快走!”
张国维被他拽得一个趔趄,连忙稳住脚步,笑着跟上:“稚璜兄莫急,治水需循序渐进,我已探好河道走势,只需调配妥当便可开工!” 二人推推搡搡,脚步声渐渐远去。
殿内只剩朱由检与侍立一旁的王承恩,晨光将皇帝的身影投射在舆图上,映出一片深沉的轮廓。朱由检望着散去的众臣方向,缓缓开口:“承恩。”
“老奴在。” 王承恩躬身应道。
“你携朕口谕,去一趟漠南。” 朱由检转过身,目光凝重,“长城沿线十万役夫,不可当做囚徒看待。传朕旨意,以工代赈,待长城修完,便派遣一批人协助李清、史可法修建贺兰山与祁连山的要塞。等大寨、长城尽数完工,便放他们归乡,不可再作拘押。”
“老奴遵旨!” 王承恩叩首领命,起身正要退去,却被朱由检唤住。
皇帝望着他,忽然问道:“承恩,你说…… 如今的大明,究竟如何了?”
王承恩微微一怔,随即挺直脊背,拱手笑道:“回陛下,如今的大明正蒸蒸日上,如日中天!贤才们各抒己见、高计百出,武将们冲锋陷阵、生不畏死,上下一心,中兴之业,必然有望!”
朱由检看着他眼中真切的笑意,紧绷的眉宇渐渐舒展,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弧度:“好。去吧。”
王承恩深深一揖,转身稳步走出殿门,宫门外的晨光洒在他的背影上,与殿内舆图上那片蔓延的疆土,一同映照出大明复兴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