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下一刻。
众人神情忽转黯然。
“可我总觉得,皇长孙身上有种说不出的虚幻感。”
“而且时日愈久,这感觉愈发强烈!”
“啊?”
“你们也这么觉得?”
“经你们一提,我也有这种异样感觉!”
一时间,
不安的气氛悄然弥漫。
“皇长孙还能支撑多久?”
“该不会真如那怪老头所说……回光……”
“别胡说!”
……
而此时。
百姓的议论也传入了老爷子耳中。
“快记下!”
老爷子命随行秉笔官员速速记录。
“好一个远交近攻!”
“水禽之戏。”
“此乃吾孙为大明所献之策。”
他不禁想起梦中,大孙将诸多工艺交予自己时说的话:
“日月所照……”
“皆是大明!”
望着大孙的背影,老爷子眼中尽是自豪。
然而四周议论纷纷,他心头忧虑渐浓。
“大孙,你可千万别突然离朕而去啊……”
老爷子眉间掠过一丝不安。
另一边,
安南、高丽等国感受到浓重的危机。
远交近攻?
若大国相争,他们岂不正是那将被吞并的弱者?
众人纷纷看向皇长孙。
“自先秦便有理论先行,而后方有征伐。”
“战争,非为战而战,而是明其因、知其旨。”
“如北伐蒙元残部,是为让大明百姓安居乐业。”
“你口中所谓烈马快刀,不过是为侵夺而侵夺。”
“你我两国,本不同源。”
“大明有千年文脉,百姓有教化、有追求。”
“大明不会轻启战端。”
“故曰:吾非蛮夷,蛮夷安能知我?”
“好!”
武将中,蓝玉率先大笑。
“我大明岂是尔等蛮夷可比?你们那一套,休拿来丢人!”
“千年文脉在此,岂容尔等妄加揣测?”
蓝玉言辞犀利,
外使任宗盛面色铁青。
他自以为诗礼传家,并非蛮夷,正要辩驳,
蓝玉又高声喝道:
“你们连蛮夷都不如,不过是丧家野犬!”
“皇太孙已说得清楚,这第一问,胜负已分。”
“第二问又是什么?治天下与坐天下?”
“这有何难?武将打天下,文臣治天下,皇帝坐天下!”
“答也答了,论也论了,你们还有何话可说?”
被蓝玉一番抢白,
任宗盛脸色更加难看,却无从发作。
此时,他身后走出一人,
正是那祭祀老者的弟子,扬声道:
“治天下之道,当选汉臣为辅!”
“帖木儿汗国乃新兴大国……”
“短短几年间,我们已与邻近诸国达成了友好协作。”
“各国……皆自愿献出疆土,以求我汗国庇护。”
此人言辞巧妙。
明明是强占他国领土,
却被说成是和睦共处。
他们的声音仍在继续。
“然而,疆土虽广,却难觅治理之才!”
此刻,
这位外使眼中闪过一抹异色。
他并未望向百官,
反而将目光投向下方百姓。
“我汗国不比大明,贤士云集。”
“帖木儿汗国求贤若渴,诚招天下英才。”
“凡愿投效之工匠贤能,”
“国主必以国礼相待,”
“使其尽展其才。”
“闻大明洪武初定,立四民之策。”
“若为工匠,世代为工匠!”
“若为商贾,世代为商贾!”
“然我国主不同,但凡有能之士,必得重用!”
“若真能辅佐国主治世,”
“至少可任行省要职……堪比大明知府!”
“统辖一方疆域!”
此言一出,
满场哗然!
“知府之位?”
“妙哉!好一位外使!”
“这是来我大明寻访人才?”
“一去便授知府之职!”
“此计更甚阳谋。”
“分明是要动摇大明根基。”
“早说此番使团来访,必是居心叵测!”
“大明人才济济,”
“却有人在朝中受排挤,更有甚者,洪武帝在位期间,遭罢黜流放乃至处斩的官员不计其数!”
“如今他们使出这一招,着实阴险。”
“不仅如此!”
“结合先前所言,其意不在交流,而在为我大明文武百官埋下隐患!”
“果然,诸国亡我之心不死,”
“用心何其毒也!”
“洪武帝亦难应对,毕竟四民之策深入人心,大明总有不得志之官员、商贾、工匠……”
“一去便为知府!”
“此讯若传开,对我大明而言,又是一场阳谋!”
“陛下会应允么?”
果然,
此刻太子朱彪面色凝重。
连老爷子目光也阴沉下来。
“有趣,有趣!”
“三问天下,却句句关乎我大明江山!”
“每一问背后,皆藏深意?”
“好!”
“好!”
“手段高明。”
老爷子虽在称赞,语中寒意却显而易见。
“天下英才何其多?”
“国主曾言,纵是蒙元铁骑,善于征战,却非治国之材。”
“故而……”
“我等此行,确为求才而来。”
“还望大明陛下与百官莫怪。”
他们看似彬彬有礼,
言语中却暗藏机锋。
甚至——
他们显然是刻意提及
近日京城中那件 之事。
此时,
开口的已非其弟子,
而是莫古亲自上前!
“先前在草原游历途中,我们遇到了两位大臣……”
“看模样,似乎是明国的人!”
“一个名叫黄子澄,另一个叫赵茂!”
唰!
此言一出。
朱允炆首先脸色大变!
群臣也纷纷望了过去。
莫古微微一笑。
“贵国切莫动怒。”
“此事与我们无关。”
“是他们主动请求我们带回去的!”
“如今,”
“虽然赵茂年事已高,不幸在半路去世,”
“但黄子澄、黄大人,已成为我帖木儿国的行政客卿……专门为大汗献策!”
“未来的前途……不可估量!”
“当啷”一声。
朱允炆手中的酒杯滑落在地。
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脸色骤变!
这一刻!
朱允炆猛地抬头。
目光锐利。
他第一时间望向对方。
“黄子澄!”
“黄先生?”
“不!”
“他不是我的先生。”
黄子澄心中怒吼,但不知为何,他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位女子的身影。
她曾说过,
黄先生一直在等他。
如果……
如果真的与他们合作,黄先生会不会助我登上帝位?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
就被朱允炆立刻压了下去。
然而,
内心的野心一旦疯狂滋长,便再也无法遏制。
就像此刻,
朱允炆神情狰狞,继续盯着使团成员。
同时,
他的目光又转向朱雄英!
“刚才那位老者所说的气数,难道是真的?”
“那为何它还未消散?”
……
“不得不承认,明国的文人在治理天下、培养人才方面确实出色!”
“比起波斯人,甚至更远的西欧人,都要合适得多!”
“带回去没多久,他就为我们提出了一套治理国家的主张。”
“虽然起初与我们的想法有所不同,”
“但必须承认,他所提出的方案确实更利于统治!”
“例如……”
“他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点:仁!”
“第二点:削”
这时,
一位弟子上前,微笑着说道。
“仁:对待统治下的百姓,要施以仁慈,特别是新占领的土地,推行善政和仁政,有助于巩固统治!”
“至于削!”
“削减地方武将的权力,收回兵权,集中到军部重臣手中!”
“甚至……”
“他还奏请大汗,设立南北两院!”
“南院掌管政务,北院掌管军事。”
“军政分离!”
“之下再设六位重臣,分别负责税收财政、工部器械、刑狱审判、各地兵权、监察司以及选拔人才的礼司!”
这番话一出口,
顿时,
明国的百姓愤怒了。
“这不就是我们的六部制度吗?”
“连科举选拔都照搬过去了?”
“好一个黄子澄!”
“他就这样背叛了国家!”
“如此奸佞,陛下当初真该杀了他,可恨!当初被陛下贬谪,如今却成了敌国的人才!”
百姓们义愤填膺,
更有甚者,直接破口大骂。
对于黄子澄,早已被定为“奸贼”。
莫古读至此处,
眼中掠过一丝讥诮。
黄子澄啊黄子澄,
当年你在我面前扮作忠义之士,
可今日,
若你魂魄得见如今的大明,
想必极为可笑吧。
想到这些趣事,
他不由得放声大笑。
“你们大明不要的臣子,却帮了我们大忙!”
“这样的人才,我们愿广纳天下……”
“自然是越多越好!”
他笑着,
目光转向朱雄英:
“如何?皇长孙,您对这番治国之论,有何高见?”
感受到百姓的压抑,
也察觉蓝玉等人的怒意,
朱雄英心头沉重。
他直觉此事另有蹊跷,
但黄子澄已成前鉴,
如今竟成了吸引他人的诱饵!
毕竟,
眼下百姓愤慨,
文武皆含杀机,
若非顾及两国之交、使节不斩,加之大明尚未备妥战事,
恐怕早已刀兵相向。
然而,
朱雄英此时最忧心的并非此事,
而是——
他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每次现身,
仅有一个时辰,
而刚才一番对答,已耗去大半。
“那就谈谈我的见解吧。”
这一刻,
令所有百姓意外、
甚至惶恐的是,
朱雄英并未看向莫古,
而是环视百姓,
又将目光掠过蓝玉、常茂等人,燕王、晋王,太子朱彪,
人群中,隔窗含泪望着他的奶奶,
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