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北疆的人才结构,主要以武将、基层官吏和普通工匠为主,高层次、跨领域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而大夏朝承平日久(相对北疆以外),科举取士僵化,门阀观念根深蒂固,大量有真才实学却出身寒微或不通八股的人才被埋没,郁郁不得志。
看准这一点,张枫决定再次放出大招,打破这个时代根深蒂固的人才选拔壁垒。他以镇北侯、总督北疆军政事的身份,颁布了一道石破天惊的 《招贤令》!
这道命令并非简单的求贤榜文,它被印制了成千上万份,通过商贸监的商队、靖安司的渠道,散发至大夏各州府,甚至悄然流传至周边区域。其内容简洁有力,直指人心:
“北疆新定,百业待兴,求贤若渴。今特颁此令,昭告天下:”
“凡精通格物、巧思善工之匠人(冶铁、营造、水利、军械、纺织、陶瓷等),不论出身,但有所长,北疆科技司虚席以待,厚禄相聘,并提供物料、场地,供其钻研施展!”
“凡通晓农桑、医药、天文、数算、地理之学者,不论科举功名,但求真才实学,北疆民政司、科技司、教化司皆可安置,俸禄从优,使其学有所用!”
“凡医术精湛之医师,愿北上济世救人者,北疆各级医馆、军中医营皆需其才,授以官身,享朝廷俸禄,并支持其开设医馆,传授医术!”
“凡……其他怀才不遇,身负奇能异术者,无论文武,不限流品,皆可前来北疆一试!一经录用,量才授职,绝不埋没!”
“北疆不论门第,唯才是举!但有一技之长,能利于北疆民生军备者,皆为我座上宾,共享北疆太平繁荣之果!”
这道《招贤令》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死水潭中,在整个大夏乃至更广的范围内,激起了滔天巨浪!
它的核心冲击在于两点:
其一,“不拘一格降人才”。彻底打破了门第、科举、出身的限制,将选拔标准唯一地定位于“才能”和“实用”。
其二,“唯才是举”。明确表示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才,而非空谈道德的腐儒。
这对于那些饱读诗书却屡试不第的寒门士子、技艺精湛却地位低下的工匠、医术高明却难入太医院的郎中,以及各种身怀绝技却不为正统所容的“奇人异士”而言,简直是黑暗中投射下的一道曙光!
“不论出身?唯才是举?”江南某地,一位因家世贫寒、数次落第而心灰意冷,却对水利工程极有研究的秀才,捧着辗转得到的《招贤令》抄本,双手颤抖,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厚禄相聘,提供场地钻研?”京城匠作监一位备受排挤、空有奇思妙想却无法实践的老匠人,听闻消息后,连夜收拾行囊。
“授以官身,支持开馆授徒?”一位游历四方、医术高超却无官方背景的铃医,毅然踏上了北上的路途。
大量的中下层人才,被这道前所未有的命令所吸引,如同百川归海,从四面八方涌向北疆。他们之中,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有被排挤的工匠,有游方郎中,有精通算术的账房,甚至还有懂得初步化学原理的炼丹术士(被科技司吸收研究火药、冶炼等)……
张枫对此极为重视,在民政司下专门设立了“招贤馆”,负责接待、考核这些前来投奔的人才。考核方式也别具一格,不考八股文章,而是由各司主事或专业人员进行面试,甚至设置实际问题让其解决。
一旦通过考核,立刻根据其才能,分配到科技司、民政司、军中医营、乃至枫家军中担任相应的技术官职或顾问。待遇优厚,地位尊重,使得这些长期被压抑的人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一位来自蜀中的织锦工匠,改进了北疆的纺织机,效率提升三成;一位原太医院的贬谪医师,结合张枫提出的卫生理念,建立了更完善的军中医护体系;几位精通数算的士子,被财政司招募,建立了更清晰的账目核算系统;甚至还有懂得堪舆矿脉的“风水先生”,被科技司聘为顾问,协助寻找矿藏……
《招贤令》的效果立竿见影,它为北疆带来了宝贵的人才资源,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医药、管理等领域的进步,为北疆的持续发展和未来增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