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马寺,梵钟悠远,古柏参天。新帝刘混康,未着龙袍,亦未带繁缛仪仗,只一身简素道袍,悄然至此。非为巡幸,乃为问道。寺中方丈义青禅师,乃当代高僧,精通华严,声闻海内。
禅房清净,檀香袅袅。一壶清茶,两人对坐,恍若忘年之交,浑不觉君臣之别。
“陛下以道驭天下,更立新制,老衲闻之,亦觉气象一新。”义青禅师须眉皆白,目光澄澈如古井,“然闻陛下常言‘无无能量网’、‘众生之印’乃至‘真红真罡’,此等概念,似道非道,似儒非儒,不知其理,究竟归於何处?”
刘混康微微一笑,指尖于空中虚划,一缕无形无质却又真实存在的能量丝线隐约浮现,联结着禅房内外,乃至更遥远的虚空。“此网,无形无相,却涵摄万物,贯通有无。众生心念,天地元气,乃至帝王将相之英雄气,皆在其中流转、激荡、转化。禅师乃方外高人,敢问佛门广大法界之中,可有与之相契之理?”
义青禅师闻言,阖目片刻,复又睁开,眼中智慧之光流转,缓缓道:“陛下所言之网,依老衲浅见,正合我华严宗所阐‘一真法界’之妙谛。万物既独立存在,又完全相融无碍。贫僧试以三喻,或可印证陛下之能量大道。”
其一,网珠比喻。
禅师取过念珠,示于刘混康:“请观此珠串。若将其想象为一张无边无际的宝网,网上缀满万千明珠。奇妙之处在于,每一颗珠子,其光洁表面,皆能映照出网上所有其他珠子的影像,交相辉映,重重无尽。”他轻轻拨动其中一珠,珠影摇曳,仿佛牵动全网,“此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陛下能量网中,任一节点之波动,无论是一人之心念,还是一地之气运,皆能牵动全网,引发共鸣。那‘众生之印’,便是此明珠互映之明证,个体虽殊,其性相连。”
刘混康颔首,若有所思:“确然。能量网之感通,正是此理。个体之‘印’,既是独立存在,亦映照全网信息。”
其二,大海波浪。
禅师指向窗外隐约可见的远方天际:“陛下请看,这世间万物,譬如大海。我们所见的芸芸众生、山河大地,乃至朝廷政令、英雄气概,皆如同大海之上起伏不定、形态各异的波浪。波浪有高有低,有巨有微,有清有浊,看似千差万别。”他话锋一转,“然其本质,何尝有一滴不是海水?波浪形态(现象)虽不同,其水体(本质)本是一体。此即‘现象不同,本质一体’。陛下所言‘真红真罡’,其英雄气是波,那充塞天地、孕育万有的能量本源,便是海。波即是海,海即是波,刚猛英雄气,亦不离至柔能量海。”
刘混康目光闪动,此言直指深红真罡与无无能量网的关系,正是他近来所悟之“刚柔并济,体用一如”。
其三,大树根茎。
禅师再引譬喻:“又将此法界观之,如同一株参天巨树。树根,喻佛性、喻大道本源;枝叶花果,喻我等众生,乃至一切万法。枝叶散开,看似各自独立,距离根干或远或近,”他双手虚抱,仿佛容纳整棵大树,“然其内里,自有看不见的脉络(维管束)紧密相连,贯通一体。养分由根至叶,气息由叶归根,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此喻‘众生与佛、万物之间无有隔阂’。陛下之能量网,便是这看不见的脉络,将帝王将相、士农工商、山川草木,乃至北美朝霞、西洋罗马,皆紧密联结于一‘树’之上,共呼吸,同命运。”
刘混康闻言,心中豁然开朗。义青禅师以华严妙理,将他凭借道术直观感知并试图构建的“无无能量网”、“共生之印”乃至“真红真罡”的升华,给予了圆满的哲学印证。能量网并非他独创,乃是本然存在的法界实相;众生之印,正是“一即一切”的体现;真红真罡的圣王气象,亦是“波海不二”、回归本源的显现。
“听禅师一席话,如拨云见日。”刘混康诚心赞叹,“道言恍惚,佛说华严,原来至理相通。朕以往多以道术调控能量,今日方知,更需明了其背后‘一真法界’之体性,方能运转无碍,真正利益苍生。”
义青禅师合十微笑:“陛下圣明。理虽顿悟,事须渐修。管理此网,引导此气,亦需如园丁照料大树,既知根本一体,亦须善巧修剪枝叶,方能枝繁叶茂,庇荫众生。”
禅房之外,古柏苍苍,梵唱隐隐。这一次佛道交融的深谈,不仅让刘混康的治国理念获得了更深厚的哲学根基,也为这能量网络的时代,注入了华严宗圆融无碍的智慧光辉。那无形的网,仿佛因这番谈论而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生动,真正向着包容万物、和谐万有的“一真法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