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生》歌,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蕴含的“动中见常”、“生而有者必真”的哲理,随着官方的推行与士人的传唱,迅速从庙堂传至江湖,在民间引发了强烈的“求真”思潮。市井巷陌,学堂书院,皆在议论何为真知,如何祛妄。文化界更是引经据典,考据辨伪者众,一时蔚然成风。
然而,刘混康于朝会之上,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潜在的局限。他见群臣奏报,多是梳理旧典,辨明古义,虽于“求真”有功,却少见突破前人窠臼、开创新局之论。
“诸卿,”刘混康的声音在紫宸殿回荡,打破了略显沉闷的议论文氛,“求真,乃固本培元之基,然非止步于此。若只知辨古之真伪,而不能通今之变化,创未来之新机,则如同只识地基之石,却不知如何起万丈高楼。求真之上,更需 致新 !”
他目光扫过略显愕然的群臣,继续道:“天地万物,无时不化,无日不新。无无能量网亦非死水一潭,需有新思、新力注入,方能生生不息。朕望诸卿,于求真之基础上,敢破敢立,发前人所未发,开前所未有之新局!”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议论纷纷。有老成持重者面露难色,认为恪守古训方是正道;亦有年轻锐进者目光闪亮,觉得正合己意。朱熹沉吟不语,似在思索“理”与“新”之关系。义青禅师则合十微笑,似对“无常即常”之理另有会心。
经过一番集思广益,激烈辩论,刘混康见火候已到,遂离席起身,朗声道:“朱子《生》歌,明真妄之辨,奠求真之基。朕心有所感,愿作《致新》一歌,以续其意,阐明这推故出新之道,望与诸卿共勉。”
他深吸一气,声音恢弘,仿佛与殿外天地之气相接,吟诵而出:
“凡生而有者
有为胚胎有为流荡
有为灌注有为衰减
有为散灭
固因缘和合自然之妙合
万物之所出入
仁义之所张弛也”
(开篇总括万物自生发至消亡的必然过程,指出此乃因缘和合之自然妙理,是万物运作、乃至仁义道德得以彰显弛张的场域。)
“胚胎者
阴阳充积聚定其基也
流荡者
静躁往来阴在而阳感也
灌注者
有形有情本所自生
同类牖纳
阴阳之施予而不倦者也”
(细致描述“生”之初期阶段:“胚胎”是阴阳积聚奠定基础;“流荡”是内部动静感应,潜能涌动;“灌注”是形态与灵性的生成,同类相引,阴阳交互,孜孜不倦。)
“其既则衰减矣
基量有穷
予之而不能多受也
又其既则散灭矣
衰减之穷与而不茹
则推故而别致其新也”
(笔锋一转,指出盛极而衰是必然。根基能量有限,无法无限承受赋予。直至最终散灭。然而,正是这衰减到极致、无法再容纳旧有形态之时,便是 “推故而别致其新” 的契机!此句石破天惊,点明“散灭”并非终结,而是孕育“新”的开始。)
“由致新而言之
则死亦生之大造矣”
(由此“致新”的角度来看,那么死亡(旧形态的终结)也不过是生命(新形态)宏大创造过程的一部分!将“死”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然而合事近喜离事近忧
乍往必惊徐来非故
则哀戚哭踊
所以留阴阳之生
靳其离而惜其合”
(然而,人情倾向于聚合(喜)而担忧分离(忧),骤然的逝去必引震惊,缓慢的变化亦非原貌。因此,哀伤哭泣,是人类试图挽留阴阳生机,吝惜其分离、珍惜其聚合的自然情感。)
“则人所以绍天地之生理
而依依不合于其常者也”
(这正体现了人类承续天地生生之理,却又对那(推故致新的)“常道”依依不舍、难以全然契合的矛盾状态。)
“然而以之为哀而不以之为患
何也
哀者必真而患者必妄也”
(最后,阐明关键态度:可以为此感到悲哀,却不应为此忧患过度。为何?因为 悲哀源于真实的情感(对逝去的痛惜),而过度忧患则往往源于对变化规律的抗拒,是虚妄之念!)
歌声落下,殿内一片肃然。刘混康此歌,以宏大的宇宙观为背景,将万物生灭阐释为一个“推故致新”的永恒过程。他并未否定情感的真实(哀),却严厉批判了固步自封的虚妄(患)。这既是对朱熹“生而有者非妄而必真”思想的延续与深化,更是明确指出了在认识规律(求真)之后,必须顺应并主动参与这“推故致新”的大化流行,方能真正契合天道,开创未来。
“求真以致新,”刘混康环视群臣,目光湛然,“此乃朕对诸卿,亦是对这天下万物的期许。望我朝文武,皆能以此自勉,不泥于古,不惑于妄,勇开新局,共铸盛世!”
一场以求真为始,以致新为趋的文化运动,由此被注入了更为强劲而明确的动力。无形的无无能量网,似乎也因这“致新”之念的勃发,而涌动起更加活跃、更具创造性的波澜。朝野上下,一种破旧立新、开拓进取的氛围,开始悄然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