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与少林寺中,关于华严圆融观与善恶本质的深入探讨与犀利批判,如同两记清钟,震醒了刘混康沉浸于能量网络宏大叙事的思绪。他深切意识到,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引导这无无能量网的演变,若不能明辨真妄,厘清根本,再精妙的体系也可能沦为空中楼阁,甚至被虚妄之言所侵蚀,失其正轨。
于是,在又一次紫宸殿早会上,刘混康并未急于讨论具体政事,而是扫视群臣,沉声开启了一场新的议题。
“近日朕于释门古刹,闻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之论,亦闻善恶斗争、对立统一之辩。”他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大道虽玄,治国却需务实。若真妄不分,则政令何以明?是非何以断?能量网络虽宏阔,若节点充斥虚妄之念,其网亦将扭曲不稳。朕意,当在朝野上下,发动一场以求真祛妄为名的文化运动!望诸卿摒弃门户之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共同探究这世间真知与虚妄之界限!”
此言一出,群臣反应各异,有振奋,有疑虑,更有跃跃欲试者。皇帝鼓励争鸣,实属罕见。
很快,一场思想交锋在朝堂展开。朱熹率先发言,他高度赞同求真之举,并再次强调格物穷理的重要性:“真者,天理之流行;妄者,人欲之遮蔽。欲求真知,必在事事物物上穷究其理,明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若混同善恶,模糊是非,便是最大的虚妄!”
义青禅师亦被邀入朝陈述,他并未直接反驳朱熹,而是从另一角度阐释:“陛下,老衲所言圆融,非是混淆是非,乃是于彻见真如本体后,知其幻化万千而不离自性。求真,亦需求此究竟之真,而非执着于现象界永恒不变之‘常’。动静生灭,皆是真如之用,岂可因生灭而断其为妄?”
双方各执一词,虽未如少林辩经般激烈,却也观点鲜明,引得其他大臣也纷纷加入讨论,或支持朱子,或理解禅师,或另辟蹊径,一时间朝堂之上,思想碰撞,颇有百家争鸣之势。
在这场求真大讨论的高潮,朱熹离席,于殿中朗声言道:“陛下,诸公,辨真妄,须知‘生’之常理。臣有拙作《生》歌一首,愿剖析其义,以明真妄之关系。”
他深吸一口气,声如金玉,吟诵而出:
“若夫其未尝生者
一亩之土
可粟可莠
一罂之水
可沐可灌
型范未受于天
化裁未待于人也
乃人亦不得而利用之矣”
(歌声起处,描绘未受造化、未经人力开发的原始状态,如同未显发“生机”的混沌,虽具潜能,却无实际之用,暗示“静”并非终极之“常”。)
“不动之常
惟以动验
既动之常
不待反推
是静因动而得常
动不因静而载一”
(此段点明核心哲理:那看似不动的“常”(规律、本体),唯有通过“动”(运动、变化、生命活动)才能得以验证、体现。已经发动起来的“常”(即运动中的规律),其本身就是确凿的,无需再回头从静止中去推导。这说明,静止是因为运动才被认知为一种常态,而运动本身并不需要依赖静止来证明其统一性(载一)。)
“故动而生者
一岁之生一日之生一念之生
放于无穷范围不过
非得有参差傀异
或作或辍之情形也”
(因此,由运动化生的生命现象,无论是一年、一日还是一念的生起,其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并非有什么参差不齐、怪异非常、时断时续的情形。强调“生”的普遍性与规律性。)
“其不得以生为不可常而谓之妄
然其常而可依者皆其生而有
其生而有者非妄而必真”
(结论至关重要:不能因为“生”是变化运动、看似不恒常,就轻易判定其为虚妄。然而,那些恒常不变、可以依循的规律(常),恰恰都是通过“生”的过程才得以显现和存在的。凡是依循规律而“生”发出来的事物,就不是虚妄,而必然是真实的!)
“故雷承天以动起物之生
造物之有而物与无妄
于以对时于以育物
岂有他哉”
(最后以雷霆为例,说明天(规律)以震动(动)引发万物生长(生),这化育万有的过程本身,就是真实不虚(无妄)的。以此顺应天时,以此化育万物,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呢?)
歌声止歇,余韵悠长。朱熹此歌,以“生”为切入点,深刻辨析了“动”与“静”、“常”与“变”、“真”与“妄”的关系。他明确指出,不能因现象界的变动不居(生灭)而否定其真实性,那恒常的规律(理)正是通过这变动不居的现象(生)来体现和作用的,故而依理而生者,即为“真”。这既是对华严过于强调静态圆融、可能忽略现实斗争的一种回应,也为刘混康发起的“求真”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学依据。
刘混康听罢,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众臣:“朱子之歌,发人深省。求真之路,正在于明察这动静生灭之中所蕴含的恒常之理。望诸卿以此共勉,于政事、于学问,皆以求真务实为本。”
一场以求真为名的文化运动,就此在朝野上下蓬勃展开,思想的活力被进一步激发,无形中也影响着那无无能量网的属性,使其向着更为明晰、坚实的方向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