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邳城破、刘备集团分崩离析的噩耗,如同晴天霹雳,击碎了赵云最后的希望。但他坚信仁德之主必有天佑,关张兄弟必能逢凶化吉。强忍悲痛,赵云毅然踏上了漫漫寻主之路。
此时的河北大地,烽烟四起。袁绍与公孙瓒残余势力的战争仍在继续,曹操的势力虽未直接介入,但其影响力无远弗届。赵云带着几名忠心部曲,化妆成流民,风餐露宿,穿越重重险阻,一路向北打听刘备下落。
沿途所见,满目疮痍。战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赵云等人多次遭遇乱兵、土匪,甚至曹军的盘查哨卡,全凭赵云武艺高强、处事机警,方才化险为夷。他们不敢走大路,专挑山间小道,夜行晓宿,饥一顿饱一顿,艰苦异常。
“将军,喝口水吧。”一名亲兵递上水囊,看着赵云日渐消瘦、风尘仆仆的面容,心疼不已。
赵云接过水囊,抿了一口,目光依旧坚定地望向北方:“无妨。只要找到主公,一切辛苦都值得。”
几经周折,他们终于进入冀州地界。在这里,赵云开始有意识地接触一些往来商旅、溃兵,甚至暗中寻访一些可能知道刘备消息的江湖人士或底层官吏。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条模糊但令人振奋的消息逐渐清晰起来:刘备确实还活着!而且在徐州兵败后,历经千辛万苦,已经北上投奔了冀州牧袁绍,目前就在邺城!
“主公!主公果然在邺城!” 得到确切消息,赵云激动得热泪盈眶,多日的疲惫、担忧一扫而空!他立刻带领部下,加快脚步,直奔冀州治所——邺城。
然而,越靠近邺城,赵云的心情越发沉重和警惕。邺城是袁绍的老巢,戒备森严。自己如今是丧师失地的败军之将,身份敏感。袁绍外宽内忌,对主公刘备尚且态度不明,会如何对待自己这个“不速之客”?直接前去投奔,会不会给主公带来麻烦?
思虑再三,赵云决定谨慎行事。他让部下在邺城郊外一处偏僻村落暂时落脚,自己则换上普通布衣,独自一人,趁夜色混入邺城,先打探清楚情况再说。
夜色中的邺城,依旧繁华,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气氛。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事正酣,城内盘查甚严。赵云凭借高超的身手和敏锐的洞察力,避开巡逻兵丁,如同暗夜中的幽灵,在街巷中穿梭。
他首先想到的是寻找旧识。当年随刘备在河北时,曾结识一些低阶官吏或军中旧人。几经辗转,他冒险联系上了一位曾在公孙瓒麾下共事、如今在袁绍军中担任闲职的低级军官。此人念及旧情,又钦佩赵云为人,暗中接待了他。
从这位旧识口中,赵云得知了更详细的情况:
刘备确实在邺城,袁绍表面以礼相待,安置在馆驿,但实则形同软禁,行动受限,身边耳目众多。袁绍对刘备的态度十分微妙,既想利用其名声显示自己“招贤纳士”,又忌惮其能力与关张之勇,更担心他与公孙瓒旧部有所牵连。刘备在邺城的日子,可谓如履薄冰,并不得意。
至于关羽、张飞,则音讯全无,生死不明。有传言说关羽可能去了汝南一带,张飞或许在芒砀山落草,但都未经证实。
“赵将军,”那旧友低声道,“袁本初非容人之主,刘使君处境艰难。您此时现身,福祸难料啊!不如暂避风头,再图后计?”
赵云摇头,目光坚定:“主公落难,云岂能独善?纵是龙潭虎穴,云也要与主公共赴之!烦请兄台设法,让我与主公一见!”
旧友见赵云意决,深受感动,答应冒险设法传递消息。
两天后,通过层层辗转,赵云终于得到了刘备的密信。信是刘备口述,由极可靠的人秘密带出,只有短短数字:“子龙安好,备心甚慰。河北非久居之地,见机行事,保全自身,以待天时。关、张二位贤弟,有劳探寻。切切。”
捧着这封简短却重逾千斤的信,赵云虎目含泪。主公在如此困境下,首先关心的却是他的安危和关张的下落!这份情义,让他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他立刻回复一信,表明誓死相随的决心,并承诺会尽力寻找关、张二位将军。
既然找到了主公,明确了处境,赵云不再犹豫。他决定光明正大地投奔袁绍,留在主公身边!即便受些冷眼和猜忌,至少能贴身保护主公,共度时艰。
次日,赵云洗净风尘,换上虽旧但整洁的战袍,独自一人,昂首挺胸,走向袁绍那戒备森严的府邸。
“站住!何人胆敢擅闯州牧府?!” 守门军士厉声喝问。
赵云不卑不亢,抱拳朗声道:“烦请通禀,就说常山赵云,赵子龙,特来投奔袁车骑(袁绍官衔),愿效犬马之劳!”
“赵云?” 守门军官一愣,觉得这名字耳熟,仔细打量了一下赵云,虽风尘仆仆,但气度不凡,不敢怠慢,“你且在此等候!” 连忙入内禀报。
消息很快传到袁绍耳中。此时袁绍正与谋士审配、逢纪等人议事,闻报颇感意外:“赵云?可是昔日随刘备,在虎牢关与吕布交战的那个赵云?”
审配捻须道:“正是此人。听闻其勇武不下关、张,且颇有谋略。如今刘备新败,其来相投,主公或可收为己用。”
逢纪却阴恻恻地道:“主公,赵云乃刘备死党,此时来投,恐非真心,或是刘备使其为内应,亦未可知。不可不防。”
袁绍沉吟不语。他既想收揽赵云以增实力,又确实心存疑虑。
最终,袁绍决定见一见赵云。他倒要看看,这个名声在外的常山赵子龙,究竟是何等人物,又为何在此时前来投奔。
一场新的考验,即将摆在赵云面前。而他与主公刘备,也将在袁绍的屋檐下,开始一段更为艰难和微妙的寄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