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让我们先来看看也先发动战争的第一个借口:朝贡团人数问题。朱迪钠在天幕上调出明朝与瓦剌的朝贡记录。
记录显示,正统十四年,也先派出的朝贡使团人数高达两千余人,远超以往规模。
按照明朝的规定,朝贡使团人数应在百人以内。朱迪钠解释道,但这次也先明显是在试探明朝的底线。当明朝方面按实际人数削减赏赐时,也先立即以此为借口,声称受到侮辱。
【草原战略家】评论:这明显是蓄谋已久的试探!就算明朝全额给予赏赐,也先也会找其他借口的。
第二个借口是关于和亲。朱迪钠展示出也先为其子请婚的文书,也先要求明朝将公主嫁给其子,这在大明朝廷引起了激烈争论。
文书上,也先的措辞看似恭顺,实则暗藏锋芒。
明朝最终拒绝了这门亲事,朱迪钠分析道,这既是因为不和亲的祖训,也是担心瓦剌借此提高在蒙古各部中的威望。
政治分析师指出:和亲从来不是简单的婚姻,而是重要的政治筹码。明朝的拒绝完全可以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王振在此事上的态度。朱迪钠调出朝廷议事记录,他力主采取强硬立场,不仅支持削减赏赐,还主张彻底断绝与瓦剌的朝贡关系。
记录显示,王振在朝堂上慷慨陈词,痛斥也先的嚣张气焰。
更令人玩味的是,朱迪钠补充道,王振还建议皇帝借机出兵,一举解决北方边患。这种激进的主张,连一些武将都觉得过于冒险。
【权力观察者】:王振这是要把皇帝往火坑里推啊!
后世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朱迪钠展示出两种观点的交锋。
一方认为:明朝的做法完全正确。面对得寸进尺的也先,妥协只会助长其气焰。大明不是北宋,绝不能重蹈澶渊之盟的覆辙。
另一方则认为:王振的处理方式过于极端。完全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外交手段,为备战争取更多时间。
历史假设评论:就算明朝让步,也先真的会满足吗?恐怕未必。
深入分析王振的行为,可以发现几个关键动机。朱迪钠详细剖析道:
第一,他急需通过一场大胜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虽然他在朝中权势熏天,但始终缺乏足够的军功来证明自己。
第二,他希望帮助年轻皇帝树立威望。朱祁镇登基以来尚未有显赫战功,这对皇帝的权威是个隐患。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朱迪钠强调,王振可能低估了瓦剌的实力,过高估计了明军的战斗力。连续的边境小胜让他产生了轻敌思想。
【权力心理学】:这就是典型的权力膨胀导致的判断失误!
实际上,当时并非没有其他选择。朱迪钠列出几种可能的应对方案:
可以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联络鞑靼部牵制瓦剌;
也可以加强边境防御,以守代攻;
还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分化瓦剌内部...
但王振和朱祁镇选择了最激进的方式——御驾亲征。朱迪钠叹息道,这个决定,既源于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也源于个人野心的驱使。
天幕前的朱元璋看到这里,已经握紧了拳头。他最担心的宦官干政、穷兵黩武,正在后世子孙身上重演。
家人们,要理解朱祁镇为何会做出御驾亲征这个决定,我们必须先回到那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朱迪钠在天幕上调出时间轴,从永乐最后一次北征(1424年)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其实只过去了短短25年。
时间轴上清晰标注着: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更迭。
时光旅人惊呼:什么?才25年?我怎么感觉像是过了一个世纪!这段时间明明发生了那么多事!
对于朱祁镇来说,朱迪钠展示出宫廷教育的场景,他是听着祖父永乐帝五次北伐的传奇故事长大的。在这些故事里,永乐帝是战无不胜的战神,蒙古铁骑望风而逃。
画面中,年幼的朱祁镇坐在龙椅上,双眼发亮地听着太监讲述永乐帝的征战故事。
更关键的是,朱迪钠分析道,讲述这些故事的人,正是王振。在他的描述中,北伐是展现帝王威严的最佳方式,是成为的必经之路。
【教育影响】:这就是典型的叙事塑造认知啊!
而王振本人,作为一个河北读书人,朱迪钠调出王振的籍贯资料,他对永乐北伐有着特殊的情结。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听过太多关于燕王扫北的传说。
资料显示,王振的家乡至今流传着明军北伐的种种故事。
这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朱迪钠继续解说,将永乐帝视为偶像,将北伐想象成文人建功立业的终极舞台。在他的认知里,重现永乐辉煌就是最大的忠君爱国。
地域文化评论:原来王振也是个被地域文化影响的狂热粉丝!
于是,朝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朱迪钠展示出君臣对话的场景,一个渴望证明自己的年轻皇帝,碰上一个怀揣北伐梦想的宦官,两人在重现永乐荣光这个问题上一拍即合。
画面中,朱祁镇和王振对着北境地图指点江山,眼中都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王振不断给皇帝灌输陛下当效成祖,立不世之功的观念,朱迪钠说,而朱祁镇也正好需要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配得上皇位。
【群体狂热】:这就是典型的互相洗脑啊!
在这种氛围下,北伐被美化成了一场光荣的冒险。朱迪钠调出当时的行军计划,王振精心策划的路线,刻意模仿永乐北伐的路线,甚至连出兵时间都选在相同的季节。
计划书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路人马的进军路线,俨然是永乐北伐的翻版。
没有人认真考虑过,朱迪钠指出,25年过去了,对手变了,明军也变了,时代更是完全不同。他们活在过去的影子里,却以为自己正在创造历史。
历史教训感叹:刻舟求剑的终极版!
就这样,朱迪钠总结道,一场基于错误认知的军事冒险开始了。朱祁镇想要成为祖父那样的战神皇帝,王振想要重现心目中的盛世北伐,两人都沉浸在自我编织的英雄叙事中。
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历史不会简单重复。永乐的成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军事条件,而生硬的模仿,往往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天幕在朱元璋痛心疾首的表情中缓缓暗下。这位曾经真正北伐成功的开国皇帝,此刻最清楚盲目模仿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