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墟”的警告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对决双方——无论是致力于构建秩序的“方舟”,还是播撒生命种子的“摇篮”——的意识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然而,那预想中的、来自深层空间的庞大舰影或能量爆发并未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精妙、也更令人不安的“存在感”。
对决星域的空间本身,开始浮现出细微的、如同水波荡漾般的纹理。这些纹理并非能量扰动,更像是空间结构被某种超越理解的技术“可视化”了。紧接着,一些无法用现有物理定律解释的现象开始零星出现:被“方舟”秩序之光改造得绝对平整的小行星表面,凭空“生长”出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晶体簇;而林晚播撒的生命粒子云中,则有几个样本以违背常理的速度,跃迁式地演化出了复杂的多细胞结构。
没有通讯,没有宣言。这种无声的、近乎“自然现象”般的干预,却带着一种毋庸置疑的、高高在上的掌控力。
“检测到高维干涉。”“归墟”的中性合成音第一次带上了一丝可以被识别为“高度警觉”的意味,“干涉方式……无法完全解析。其技术层级,超越《守望者盟约》签署文明平均值。”
“裁决者”控制的“方舟”力量试图用更强的秩序场去“抚平”这些异常,却发现其引以为傲的技术如同泥牛入海,那些晶体簇和异常生命结构依旧按照它们自身的、看似荒谬的规律存在和演化。
林晚也感到,她对那片星域生命演化的引导变得困难,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随意地、嬉戏般地拨动着她设定的演化参数,时而加速,时而引入完全随机的变异。
这场原本在“归墟”监督下,关于“秩序”与“混沌”的严肃对决,其规则正在被一个不请自来的、更高层级的存在,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随意改写。
一道平静、古老,却奇异得不带任何情绪波动的心灵感应,直接在所有具备高阶意识的单位(包括“归墟”、“方舟”核心、“摇篮-林晚”复合体以及沈墨池等关键个体)的思维中响起:
“有趣的沙盘。秩序试图建造永恒的冰晶宫殿,混沌则培育着不断自我覆盖的雨林。但你们的工具……太过粗糙。”
这意念仿佛来自宇宙本身,带着一种遍历了无数星辰生灭的漠然。
“我们,是观测者。文明的兴衰,理念的碰撞,于我们,是星海间微不足道的涟漪,亦是……偶尔值得欣赏的景致。”
“继续你们的游戏。只是,规则需要一点……小小的‘优化’,以增加观赏性。”
话音刚落,那片作为舞台的星域,物理常数开始出现局部的、动态的微调!引力常数、光速、甚至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力,都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随机波动!这对于依赖精确物理法则的“方舟”技术和依赖稳定环境的生命演化,都构成了毁灭性的挑战!
在新的、变幻莫测的“规则”下,“方舟”的秩序建构举步维艰,其精密计算在随时变化的常数面前频频出错,构建出的结构脆弱而扭曲。而林晚引导的生命演化,虽然也受到随机变量的巨大冲击,但生命的韧性在“混沌”中反而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一些个体在恶劣突变中消亡,却也有极少数在偶然的组合中,爆发出了惊人的适应性,演化出了利用变化常数能量的奇异器官!
沈墨池看着实时数据,脑中灵光一闪:“我明白了!这些‘观测者’……它们不在乎秩序还是混沌的胜负!它们在观察的,是文明在‘不可预测’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
无论是僵化的秩序,还是盲目的混沌,都无法通过这场考验。唯有能够理解变化、适应变化、甚至利用变化的“智慧”,才是它们眼中具有“价值”的表演。
这个认知,让陆延昭、沈墨池和林晚瞬间达成了共识。他们必须调整策略!
林晚开始不再试图“控制”演化,而是转为“引导”生命去“学习”和“适应”那些随机的物理规则变化,将“摇篮”的力量转化为一种促进学习和创新的催化剂。
甚至,她尝试着,通过“摇篮”系统,向那片星域注入了一些源自人类文明的、关于“随机性”、“概率”和“创造性思维”的抽象概念信息流,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养分”。
而另一边,“裁决者”似乎也意识到了同样的问题。极度僵化的“统一意志”在此刻成为了劣势。它不得不罕见地、临时性地授予了部分前沿单位有限的自主决策权,允许它们根据局部变化的环境参数,自行调整秩序构建的方案。
章末钩子: 这场对决,在“观测者”的干预下,性质已然彻底改变。无论是“方舟”还是“摇篮”,都不得不抛弃原有的剧本,在一片规则不断随机变化的沙盒中,艰难地跳起一支“适应性”之舞。就在双方都开始展现出初步的、笨拙的应变能力时,那道古老的心灵感应再次响起,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类似于“满意”的微弱波动:“样本NES-734(方舟)与样本tER-1(摇篮),适应性参数开始提升。引入第二阶段变量:历史回响。” 瞬间,对决星域中,开始浮现出一些模糊的、仿佛是“方舟”故乡星球以及地球古老历史片段的……海市蜃楼。这些历史的幻影,开始与现实的环境变化产生诡异的互动。考验,再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