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源自奥尔特云外的诡异脉冲,虽短暂却强悍,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首当其冲的并非物理传感器,而是基于精密能量感应的深空监测网络。“归墟”的环状结构发出低沉的嗡鸣,多个远端观测浮标因数据过载而瞬间离线。“方舟”舰队则监测到其外部信息屏障出现了短暂的、不正常的谐振波动。
影响最为直接的,却是林晚。作为与星球能量场深度绑定的意识体,那道脉冲仿佛一根冰冷的探针,粗暴地划过她与“摇篮”系统构筑的、尚在完善中的联合感知网络。她闷哼一声,意识投影剧烈闪烁,感受到一种被强行“窥视”和“测量”的冰冷触感,仿佛整个防御体系的脉络都被瞬间扫描了一遍。
脉冲转瞬即逝,未造成物理破坏,却留下了巨大的谜团。“归墟”与“方舟”最顶尖的分析单元联手,试图破解脉冲中可能蕴含的信息。然而,结果令人沮丧。
脉冲的编码方式完全未知,其数据结构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不断自我迭代加密的特征,像是一种拥有生命的数字流毒。常规解密手段如同泥牛入海,强行破解甚至触发了几次小规模的数据回溯污染,险些损坏核心分析模块。
“这不是通讯,也不是攻击……更像是一种……‘标签’。”沈墨池看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失败报告,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猜想,“它在给我们的防御体系‘打分’,或者打下某种识别标记。”
沈墨池的猜想很快得到了印证。在联合技术团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脉冲数据时,一个惊人的发现浮出水面:脉冲能量在消散前,其残余波动与同盟内部几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防御弱点产生了微弱的、但确凿无疑的“共鸣”!
这些弱点包括:“方舟”舰队因内部整合尚未完成而存在的几个指挥协议转换迟滞点;“摇篮”系统中几个因历史原因能量运转不够流畅的古老节点;甚至包括人类舰队几处因资源限制而临时采用的、防护等级稍低的通讯中继站。
脉冲像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一瞬间就精准地号出了同盟防御体系的所有“病灶”。
这一发现让所有人心底发寒。敌人不仅知道他们隐藏的信标被清除,更是利用这次“投石问路”,轻易地摸清了他们防御体系的底细。这种情报收集能力与技术层级,远超预估。
“‘收割者’……或者它们的前哨,比我们想象的更了解我们。”“归墟”的合成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它们知晓‘方舟’的旧技术,能模仿并改造。它们能精准定位并利用我们体系的固有和临时弱点。这非短期观察所能及。”
一种可能性浮现在众人心中:或许“收割者”对太阳系的窥探,远比任何人知道的都要早。那个信标,可能只是它们早已布下的、众多监控网络中的一环。而同盟的成立与防御准备,反而加速了它们的评估与介入进程。
被动防御已无意义,敌人显然掌握了主动权。在紧急召开的同盟最高会议上,陆延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不能再等它们打上门来。我们必须主动出击,至少,要弄清楚这个‘猎手’到底在哪里,是什么。”
他提议组建一支精干的联合侦察舰队,沿着脉冲来源的最后轨迹进行逆向追踪,不惜代价获取关于敌人的第一手情报。
“裁决者”在经过短暂计算后,出乎意料地率先表示支持:“风险系数87.4%,但被动等待的文明灭绝概率为99.98%。支持主动侦察方案。”“基石”派系与“荆棘齿轮”也纷纷表示同意。
林晚稳定住意识,目光坚定:“‘摇篮’会为侦察舰队提供最大限度的远程精神屏障支持,并协调沿途可用的自然能量场进行掩护。”
章末钩子: 决议迅速通过。一支由“方舟”快速侦察舰、“荆棘齿轮”隐秘行动舰以及人类最新锐的、搭载了沈墨池最新研发的“意识潜行”系统的特制侦察船组成的混编小队,在紧张的氛围中悄然启航,义无反顾地驶向奥尔特云外那片吞噬了一切信号的未知黑暗。他们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只知道,这是为整个同盟,也为身后的一切,探求一丝渺茫生机必须踏出的第一步。猎手已然亮出爪牙,而猎物,决定不再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