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履公北望,剑指仙霞
浦城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断壁残垣间混杂着血腥与硫磺的气息,无声诉说着不久前的惨烈。然而,在这片刚刚易主的土地上,一种新的秩序与生机正顽强地勃发。新兵的操练号子在校场上空回荡,修补城墙的叮当声不绝于耳,领到救济粮的百姓脸上,也终于有了几分劫后余生的活气。
赵高翔立于修缮中的城头,远眺北方层峦叠嶂的仙霞岭轮廓,目光沉静而深邃。浦城虽下,不过是撬动了闽北棋局的一角,真正决定命运的手筋,还在于那条蜿蜒北去、直抵浙境的千年古道——仙霞古道。
“侯爷,南平急报,郑遵谦将军已交割防务,正快马兼程赶来浦城。”亲兵统领周猛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打断了赵高翔的思绪。
赵高翔微微颔首,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郑遵谦,字履恭(又作履公),这位来自浙江会稽的世家子,也该在这盘大棋中,落下的他的关键一子了。
想到郑遵谦,即便是以赵高翔如今的身份地位,心中也不免掠过几分感慨。
此人年少时便是名动江南的风流人物,家资豪富,才学出众,更兼一副好皮囊,不知引得多少闺阁少女乃至江湖侠女倾心。有个叫金四姐的,早年身陷囹圄,是郑遵谦一掷千金将其救出,自此死心塌地,即便在鲁监国政权倾覆、一路溃败至金华投靠他的最艰难时刻,亦是不离不弃,这份情义,在乱世中尤为难得。
更难得的是其胆魄。时局尚未崩坏至此之时,郑遵谦便敢私下豢养勇士、囤积军械,这份眼光与魄力,远超寻常膏粱子弟。鲁监国麾下,他率义兵渡江力战,副将郑维翰中炮殉国,其部血战不退;金华突围,他更是主动请缨,与李猛等并肩担任最危险的正面佯动,硬撼勒克德浑主力,虽伤亡惨重,终不负使命,其勇烈可见一斑。
这样一个家世、才学、胆色、容貌无一不佳,年方三十便历经起伏的人物,自有其目空一切的资本。寻常人物,乃至许多所谓的朝廷大员,恐怕都难入其法眼。
然而,自追随赵高翔以来,从金华毅然突围,到放弃衢州、常山,携民转进广信,再到参与攻克南平、策应收复邵武,这一系列看似“失地”实则“存人”、播撒火种的战略运作,让心高气傲的郑遵谦真正见识到了何为深谋远虑,何为大局为重。
赵高翔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存人失地,人地皆可复;存地失人,则人地两失”,初听似觉无奈,细思方知乃是乱世求存的至理。郑遵谦虽自负,却非迂腐之辈,他亲眼见证赵高翔如何于绝境中开辟生路,如何将一群残兵败将、流民百姓整合成如今雄踞闽北的强大力量,其手段、其胸襟、其识见,无不令郑遵谦由衷折服。这位年仅二十余岁的靖朔侯,在他心中的分量,早已远超年龄与资历的界限。
因此,当得知赵高翔并未派他参与最初的浦城攻坚战,而是令其镇守南平要地时,郑遵谦心中虽有些许未能亲临前线的遗憾,却并无半分怨怼,他深知这是侯爷对其能力的信任与倚重。如今,浦城已克,侯爷一道命令,将其火速调至这北进的前沿,其中蕴含的期许与将要托付的重任,让郑遵谦沉寂已久的豪情再度点燃。
三日后,一骑风尘仆仆驰入浦城。郑遵谦不及洗去征尘,便直趋县衙行辕拜见。
“末将郑遵谦,奉令前来,参见侯爷!”他甲胄在身,抱拳行礼,声音清朗,虽经长途跋涉,那双曾经迷倒无数少女的桃花眼中,此刻却只有锐利与恭敬。
赵高翔亲自上前扶起,打量着他。数月不见,郑遵谦眉宇间少了几分昔日的浮华张扬,多了几分沙场磨砺出的沉凝,唯有那骨子里的倨傲与胆气,依旧不减。
“履公一路辛苦。”赵高翔引他至悬挂的巨幅舆图前,“浦城虽下,然局势未稳,北面仙霞古道,乃是我军下一步生死攸关之所系。”
他的手指点在图上那条蜿蜒北上的细线,语气凝重:“此古道绵延一百二十余里,穿行于仙霞岭、枫岭等险峻群山之间。浦城不过是其南端门户,真正的天险,如仙霞关、安民关等,皆在浙境。据探,博洛已急调兵马,加强沿线关隘守备,意图凭此天堑,将我大军锁于福建。”
郑遵谦目光紧随赵高翔的手指,呼吸微微急促。仙霞古道,他身为浙人,自然深知其险。那是一条真正的雄关漫道,每一步都可能踏在生死线上。
“侯爷的意思是……”郑遵谦抬眼,眼中已燃起炽热的战意。
赵高翔转身,目光灼灼地盯住他:“我要你,为我大军前驱,自浦城北上,沿仙霞古道,步步为营,逐一叩关!侦查敌情,扫清障碍,寻找战机,尽可能向前推进,为我主力后续进军打开通道,创造条件!”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信任:“你是浙人,熟悉地理风情,兼且胆大心细,能当此任。此行凶险异常,可谓步步杀机,非智勇双全、果决善断者不可为。履公,你可敢接下这‘开路先锋’之职?”
郑遵谦胸膛剧烈起伏,一股久违的豪情直冲顶门。这才是他渴望的战场,充满挑战与机遇,足以让他一展所长,报效侯爷知遇之恩!他猛地单膝跪地,抱拳过头,声音斩钉截铁:
“侯爷信重,遵谦万死不辞!末将必竭尽所能,纵使前方是刀山火海,亦要为侯爷、为我大军,踏出一条通衢大道!”
“好!”赵高翔再次扶起他,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所需兵马、粮秣、向导,尽可提出。李猛所部已前出至枫岭关附近建立前哨,你可与之联络,互为犄角。记住,此行非一味强攻,当以侦查、扰敌、寻隙为主,稳扎稳打,切忌冒进。我这边再给你调10门大炮。我们要的是一条能走通的路,不是一个填满尸骨的峡谷。”
“末将明白!”郑遵谦重重点头,“定不负侯爷所托!”
领命而出,郑遵谦站在县衙前的台阶上,深深吸了一口浦城清冷的空气。北望,仙霞岭的剪影在冬日灰蒙蒙的天幕下显得格外苍茫险峻。那里,将是他新的战场。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佩剑,想起此刻应在南平安顿的金四姐,那双总是饱含担忧与信任的明眸。他微微一笑,心中暗道:“四姐,且看履公此次,如何在这百里险途上,再为你,为侯爷,搏一个朗朗乾坤!”
没有丝毫耽搁,郑遵谦立刻投入紧张的筹备之中。他精选麾下熟悉山地作战、敢于冒险的精锐士卒,又向赵高翔请调了部分熟悉古道情况的本地向导和善于攀援侦察的好手。粮草军械,皆按最精良的标准配给。
与此同时,赵高翔的军令也迅速传遍各营:张鼐部加紧整训,作为攻略古道的主力后备;朱大典坐镇浦城,保障后勤无忧;飞骑四出,通报各方郑遵谦北进之策,要求福宁、南平、邵武诸部加强戒备,稳固后方,策应前方。
整个靖朔侯麾下的战争机器,随着郑遵谦这把利剑的出鞘,开始围绕着“仙霞古道”这个新的战略轴心,加速运转起来。
数日后,一支轻装简从却杀气内蕴的队伍,在郑遵谦等的率领下,悄然离开浦城,沿着那条千年古道,义无反顾地向北,隐入了云雾缭绕、杀机暗藏的仙霞岭深处。
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山道拐角,而浦城城头,赵高翔的目光依旧凝视着北方。他知道,郑遵谦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整个闽北乃至东南战局的神经。打通仙霞,则海阔天空;受挫于此,则恐困守闽隅。
棋局,已至中盘。这步险棋,能否盘活全局,就看这位风流倜傥、胆大包天的郑履公,能否在这百里险途上,创造出新的奇迹了。
山风猎猎,吹动“靖朔侯赵”的大旗,也送着那支肩负重任的先遣队,走向未知的崇山峻岭,走向即将被热血染红的雄关险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