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海上砺剑,郑森立威
就在赵高翔于闽北浦城调兵遣将,剑指仙霞古道的同时,千里之外的东南海疆,另一股抗清力量也在艰难中孕育、磨砺。
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下。
海风带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卷动着郑成功猩红的披风。他站在礁石上,身形挺拔如松,年轻的面庞上早已褪去了昔日在南京国子监时的书生青涩,取而代之的是海风与忧患刻下的坚毅线条,以及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中燃烧的、几乎要焚尽一切的火焰。
母殉国,父降清,家国剧变如同滔天巨浪,将这位原名郑森的年轻人彻底推入了命运的惊涛骇浪之中。
烈屿誓师,焚青衣,告孔庙,他已然将身家性命与复兴明室的宏愿捆绑在一起,再无回头之路。
每每深夜,郑成功都抱着母亲的金身塑像痛苦不堪。
“存人失地,人地皆可复……”他低声咀嚼着近来传入耳中的、关于那位靖朔侯赵高翔的言论,目光投向北方,那里是闽北,是浙南,是更广阔的抗清战场,也是他心中渴望驰骋的天地。赵高翔能于陆上辗转腾挪,开辟基业,他郑成功,也必当在这万里海疆,撑起一片乾坤!
然而,现实却骨感得刺人。
不久前,他怀着满腔热血,与志同道合的陈辉、洪旭等九十多位肝胆相照的弟兄,冒险前往南澳岛招兵。凭借郑家的名望与他个人的感召,竟也迅速募集到了数千人马。初具规模的兴奋尚未消退,他便迫不及待地挥师进攻泉州,欲在家乡故土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
那场与清军的遭遇战,如同一次冰冷的淬火。他麾下的新兵,勇气可嘉,却缺乏训练,阵型涣散,号令不畅。面对组织严密的清军,他们凭着一股血勇厮杀,虽未大败,却也未能取胜,只是堪堪打了个平手,徒耗兵力士气。
紧接着,清将杜尔德的援军迫近,他不得不咬牙下令,放弃进攻,撤回厦门。
站在撤回的船头,看着那些或疲惫、或茫然、或带着轻伤的面孔,郑成功的心如同被巨石碾压。他深切地认识到,仅有热血与忠义,远远不够。一支无法如臂使指、令行禁止的军队,在这残酷的乱世中,不过是待宰的羔羊。郑鸿逵、郑彩等叔伯辈虽同属郑氏集团,名义上共抗清廷,实则各有心思,兵马难调,联盟松散,关键时刻根本指望不上。
“联盟终是下策!欲成大事,非有绝对掌控之精锐不可!”他握紧拳头,指甲几乎嵌进掌心。父亲的旧部盘根错节,叔伯们各有山头,他郑成功,必须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只听命于他一个人的铁军!
估计就是这个时候,很多军事行动调不动军队的时候,才要郑成功下定决心,要“吃掉”郑彩、郑鸿魁的军队!
于是,撤回厦门后,他选择了鼓浪屿这片相对独立且易于防守的岛屿,开始了近乎严苛的整训。
每日拂晓,天色未明,鼓浪屿的海滩和临时开辟的校场上便已是杀声震天。
“列队!快!”
“弓手,仰角四十五,放!”
“长枪阵,前进!刺!”
郑成功亲自督导,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丝懈怠。他将军队重新编伍,设立明确的层级指挥,推行严格的军纪。无论是原郑家旧部,还是南澳新募的兵勇,在此地都需从头磨砺。陈辉、洪旭等核心将领亦身先士卒,与士兵一同操练,共甘共苦。
他深知水师乃立足之本,对战舰操演、水上搏杀、火器运用尤为看重。战船穿梭于厦门湾内外,演练着各种阵型变换与战术配合。炮声隆隆,硝烟时常弥漫海面。
这一日,训练间隙,郑成功召来了负责粮饷筹措的黄恺。这位被他委派到安平镇(原郑家势力核心区)的干吏,面带忧色。
“将军,”黄恺拱手,低声道:“安平镇虽能征集到部分粮饷,但各处壁垒颇多,郑彩将军那边……似有微词。且厦门本岛及周边岛屿,地狭民贫,产粮有限,长久维持数千大军,粮草压力甚巨。”
郑成功沉默片刻,海风吹动他额前的发丝。粮草,这是比训练更现实、更紧迫的挑战。没有粮饷,再强的军心也会涣散。
“我知道了。”他声音平稳,听不出波澜,“安平镇那边,尽力周旋,以抗清大义为先。此外,派人往潮州、惠州沿海探察,看能否开辟新的粮源。必要时……亦可向那些往来海上的商船,‘借’些粮饷。”他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为了生存,为了大业,有些非常手段,不得不为。
黄恺心中一凛,知道这“借”字背后的含义,但见郑成功神色坚定,只得领命:“是,属下明白,定当竭力筹措!”
黄恺退下后,郑成功独自走上日光岩最高处。脚下,是他正在锤炼的利剑;远方,是碧波万顷、却也暗藏无数商机与风险的大海。收集粮草,维系大军,这将是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甚至不亚于练兵打仗。
就在这时,亲兵来报:“大将军,又有几位原老太师(郑芝龙)麾下的将领,自泉州方向渡海来投!”
郑成功眼中精光一闪。自他竖起大旗,展现出不屈的意志和整顿军伍的决心后,一些对清廷不满、或仍心怀明室的郑芝龙旧部,开始陆续前来归附。这些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宝贵的战斗经验和水战人才,更是一种人心的向背。
他快步走下岩石,亲自前往迎接。他知道,这些人的归附,一方面是冲着他郑成功的名号与潜力,另一方面,何尝不是那位在闽北搅动风云的靖朔侯赵高翔,吸引了清军主力,间接为他创造了喘息和发展的空间?
“赵侯爷在陆上牵制博洛,我郑成功便在这海上砺剑,终有一日……”他望向西北方向,仿佛能穿透重重山海,看到那个与他年纪相仿却已名震天下的身影。
海天之际,乌云渐散,一缕金光照在郑成功年轻而坚毅的脸庞上,也照亮了他脚下那片正在被汗水与希望浸润的土地。厦门的鼓浪屿,这座小小的岛屿,正悄然成为南明海上抗清力量最重要的摇篮,而郑成功这把海上利剑,也在现实的磨砺与生存的压力下,一步步褪去青涩,变得愈发锋芒毕露。